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1
/ 3

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

迪丽飞拉·阿地里,东晓明,潘帅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在现阶段如何坚定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自信,开展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紧迫的理论与现实课题。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探究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如何创新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润心教育,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探索

引言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各民族共生共存共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客观国情。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聚焦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多次统筹布置民族工作,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同步交织,进一步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之于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一)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就是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梦想成真、幸福生活的实现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息息相关的。只有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祖国、个人梦与中国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之中,才能实现理想,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因此,高校要以大学生为中心,时时关注他们的内心想法与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基本需要

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要持续推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方面,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密不可分性和整体性,能够深深地认知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树立家国情怀,能够增强他们对于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培养大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注入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三)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各民族紧密团结在党周围的重要途径,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持续推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端正历史文化认知,使他们正确认识民族发展史和在翻看不乏挫折的党史、不畏牺牲的抗争史、筚路蓝缕的中华民族历史时保持客观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可以从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三个方面帮助巩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助力当代青年大学生立志成为胸怀国家前途命运优秀人才,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一代青年。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探索

(一)润物无声,提升校园文化“主引擎”作用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作支撑因此,高校应当在尊重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程度,以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意识。以笔者所在的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学校和合共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室统筹安排民族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中开展民族风俗文化展、培养和扶持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结合学校特色挖掘各地区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举办各类比赛等,让各民族学生打心眼里热爱中华文化,从血液中认同中华文化;还要增强各族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开展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如:组织师生学习重要会议和讲话精神、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讲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巡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研学实践等活动引导各民族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强化各族师生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此外,定时召开全体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

既提高教育质量,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还帮助解决民族学生的实际困难和疑惑。与此同时,还可以联合统战、民宗等部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进行合作,从历史文化、思想哲学等多个角度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而提高民族凝聚力。总之,各大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手段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选树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典型,形成示范引领

深挖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作用,要注重选树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典型,形成示范引领。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利用寒暑假组织返乡宣讲、社会实践和抗击疫情的志愿服务,累计1000余人次;设立少数民族专项奖助学金,先后多人获得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典型,市级优秀少数民族毕业生、市级优秀团干部、市级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在各类校园人物评选、基层就业创业先进个人评选、优秀毕业生、十佳大学生等评先评优活动中积极选树少数民族学生典型,累计达30人次。此外,还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学生应征入伍典型,他们经过部队生活的摔打磨练,不仅打造了一副好身体,提高综合素质,更增强了爱国情怀和民族荣誉感。由此可见,高校对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积极宣传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进取、拼搏奋进的优秀事迹,并使之成为制度化、常态化,带动广大少数民族同学向身边可信、可学、可比的青春典型学习,也能够调动学校全员参与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建设

新媒体平台应坚持以内容建设为首,坚持以优质内容为标准,以先进内容为导向,以促进民族团结内容为内涵,不断创新自身的内在动力,实现平台优质内容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推动发展。当前,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建设,应从新媒体平台的思想和载体两个层面加以探究。第一,在思想领域,要努力焕发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载体的各个高校的新媒体平台,能够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通过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以史为鉴的革命红色文化,和当前精神谱系中的先进文化的思想内涵、价值导向及提高审美,转化为对当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物质需求以外的精神追求的满足,使新媒体平台逐渐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时服务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帮助各个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发布内容上,要突显对“五个认同”的因材施教和运用,使新媒体能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第二,在载体领域,各高校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采用多种媒体的宣传手段,充分挖掘可以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素材和灵感,通过全新角度和叙述手法展现其魅力与风采。在前不久,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学习强国》、地方主流媒体、高校视频号等媒体通过自发的歌舞、风景、文化等短视频的方式,展示了当代多才多艺的爱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形象,这些视频内容丰富,饱含爱国深情,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这种庆祝方式不仅调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让每个人都能亲身参与到其中,更有助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爱国主义精神根植在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心中。

(四)建立健全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保障机制

高校着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保障机制是提升其培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完善度的重要抓手。一是建立健全培育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治理、制度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合力推动,调动所有学科共同发力,形成全方位的学科视野、多元的研究主体、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交叉培育,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通向同行。二是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做好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是不断推动培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合理化的前提。高校要加强教师培训,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制定培训严要求、高目标,制定教师培训评估指标和考核验收办法,力争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做到协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更加规范化、常态化、精细化。三是要建立健全评估机制。高校应制定培育评估工作规则,建立培育评估信息系统,健全培育评估工作制度,完善评估工作体系,科学高效获取评估数据,准确评估培育情况,为后续工作开展指明方向,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评估与反馈的“闭环”,从而进一步完善培育工作。

结束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动力,它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产物,它符合新时代国内外发展局势。归根结底就是要全国各族人民从政治、经济、文化上牢固树立共同体观念,就是要从行为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从心理上做到情感认同、价值取向一致。

参考文献

[1]张军桥,张保同.铸牢内地高校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03):31-38.

[2]鲁特.新时代北京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

[3]尹学朋,王国宁.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研究,2019(06):24-30.

[4]刘迪.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18):243-244.

[5]张珂.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析[J].山西青年,2018(14):54.

[6]朱杰.铸牢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87-90.

作者简介:

迪丽飞拉·阿地里,女,助教,目前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学工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

东晓明,女,讲师,高级政工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

潘帅,女,讲师,双师型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语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从事少数民族学生服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