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OFDI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1
/ 3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OFDI研究

李萍

武汉工程大学    430200

摘要:“逆全球化”是当前全球化中出现的新现象,“逆全球化”的本质是为维护既得利益或避免利益进一步在全球化进程中受损而采取的各类反向全球化措施。本文在整合分析逆全球化发展、OFDI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制造业OFDI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逆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OFDI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研究逆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OFDI技术自主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字:逆全球化;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自主创新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CX2021307)

1 引言

“逆全球化”是当前全球化中出现的新现象,目前全球利益分配不均匀的现状是本轮“逆全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逆全球化”情绪日益涌动,中国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与挑战逐渐加大,海外中国企业向“逆全球化”导向国家的投资难度上升,但是同样存在着化危为机的可能性。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是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制造业发展特征,发现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在于创新驱动指标。因此,考察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OFDI实现技术进步,应对国际环境严峻的态势,实现国内和国际市场“双循环”的要求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现状分析

2.1.中国OFDI流量、存量分类占比

表1显示了中国2020年金融类和非金融类OFDI流量和存量及其占比情况,从同比增长来看,金融类OFDI流量减少1.5%,存量增加了6.1%,非金融类OFDI流量则增加了14.6%,存量增加了18.8%。从OFDI的金额和占比来看,非金融类OFDI流量和存量分别为1340.5亿美元、23106亿美元,占全行业的比重分别为87.2%和89.5%。可以看出,2020年中国非金融类OFDI流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占比是显著高于金融类OFDI的,说明实体经济“走出去”的程度明显高于非实体经济,非金融类OFDI依旧是中国OFDI的主体。

1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流量、存量分类构成情况   单位:亿美元

分类

流量

存量

金额

同比(%)

比重

金额

同比(%)

比重

合计

1537.1

12.3

100

25806.6

17.4

100

金融类

196.6

-1.5

12.8

2700.6

6.1

10.5

非金融类

1340.5

14.6

87.2

23106.0

18.8

89.5

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2中国制造业OFDI现状

表2分别给出了2015年和2020年中国OFDI流量与存量及其各自占比情况。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我国投资行业领域也在不断的丰富,由以前的单一逐渐变得多元化。从统计公报数据可以看出近八成投资在服务行业,金额高达20287.1亿美元,第二产业OFDI达到539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0.9%,2020年第一产业仅占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0.5%。因此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正在不断的优化调整。

表2 2020年与2015年中国OFDI流量与存量部分行业分布情况  单位:亿美元

行业

2020

2015

流量

比重(%)

存量

比重(%)

流量

比重(%)

存量

比重(%)

合计

1537.1

100

25806.7

100

1456.7

100.0

10978.6

100.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87.2

25.2

8316.4

32.2

362.6

24.9

4095.7

37.3

制造业

258.4

16.8

2778.7

10.8

199.9

13.7

785.3

7.2

金融业

196.6

12.8

2700.6

10.5

242.5

16.6

1596.6

14.5

数据来源:2015年和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中国OFDI流量来看,流向制造业的投资位于第二。具体来说,制造业流量额为258.4亿美元.,占比为16.8%,同比增长了27.7%。其主要流向汽车制造、医药制造、计算机/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16个行业。其中在装备制造业的投资流量为119亿美元,同比增长89.8%,占制造业总投资的46.1%。

从OFDI存量来看,2020年六个主要行业OFDI存量总计21986.8亿美元,占到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85.2%。其中制造业的存量额为2778.7亿美元,占比为10.8%。主要分布在计算机/ 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其中计算机/ 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存量598.9亿美元占制造业投资存量的21.6%。

从OFDI结构变化来看,制造业的流量由2015年的199.9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258.4亿美元,增长率达到29.3%,流量占比由2015年13.7%增长到2020年的16.8%,存量由2015年的785.3亿美元到2020年的2778.7亿美元,增长率高达253.8%,说明中国制造业的OFDI技术在当前状况下仍然具有比较优势,在目前的分工格局中比例仍然处于上升的态势。

  1. 逆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OFDI的影响

3.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下滑

从国家采用 “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16年之后投资流量出现负增长,在2016年达到顶峰1961.5亿美元,2017年-2019年的投资流量额逐年下降,分别为1582.9亿美元、1430.4亿美元和1369.1亿美元,虽在2020年出现上升势头,但与2016年的巅峰时期相比,仍然下降了21.6%。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中美经贸关系是逆全球化的典型代表。总体上来说,近几年中国对美的直接投资是下滑的。2017年和2019年中国对美的投资流量分别为64.2亿美元和38.1亿美元,同比下降62.19%和49.1%,即使2020年出现小幅度上涨,但与2017年之前投资流量相比仍然差距比较大。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结构构成来看,2020年中国对美的主要投资领域依然是制造业,同比增长了96.3%,占75.6%,其仍是中国企业主要的投资领域。

3.2企业并购数量下降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实现方式是通过海外并购,主要在于并购方式可以迅速获得技术、人才、销售渠道同时得到更广泛的海外市场,除此之外,还能使跨国运输带来的高额费用得到减少以及减轻进入他国遭受的关税壁垒。但是,以美国政府为代表通过《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阻碍中国对外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进行严格审查,堂而皇之的把其国家安全考虑作为中国并购交易的阻止原因,使得中国企业并购的数量不断下降。

3.3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加大了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审查力度,并扩大了审查范围。美方用维护本国“国家安全”为由,制裁中国企业,其将近三百多家中国组织和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造成中方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2010年最为著名的一次应属于对以中国企业为代表的一些通信产品和通信技术企业进行制裁和命令禁止使用,导致这些企业除了要承担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甚至要退出美国市场,还要接受制裁带来的罚单费用。

3.4自主创新费用增加

逆全球化导致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遭遇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技术争端和保护主义。其中美国通过出口管制实现对华的高技术封锁,导致中国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对最近10年中国制造业科技活动情况分析发现,随着国际投资环境的恶化,中国自主创新投入大大增加,呈现急速增长的态势,同时技术改造费用呈现小幅度波动下降趋势。对华实施技术封锁,倒逼中国注重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加大自主研发,降低产品的市场替代弹性(罗胜强和鲍晓华,2018)。

4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首先提出对制造业OFDI研究的必要性,其次通过中国制造业OFDI现状以及逆全球化对制造业OFDI发展的影响分析,表明,逆全球化影响到了中国制造业OFDI发展状况。

在此背景下,中国既要制定短期应对措施,又要有长期的应对战略。短期来看,一方面,考虑到逆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OFDI发展的负面影响,应以加强经贸谈判为目标,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贸易投资协定。同时,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贸易反制措施,即“以战促和”的方式来应对逆全球化。另一方面,中国不能因为逆全球化而放弃对外双边投资,应以和平发展为目标,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减少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将“走出去”的经济效益与规避逆全球化相结合,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双边投资联系,平衡双边投资的国别结构,以缓解国家经贸环境变化对投资领域的冲击。长期来看,中国应以扩大内需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力度为战略目标,缓解逆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OFDI发展的负面影响。

4.2政策建议

首先,降低技术模仿与技术引进的比重。在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表现出后劲不足的现状。在创新环节中增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在国家竞争力比拼中也十分关键,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是基础研究。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投资部分原因是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这与我国企业在高端技术研发方面参与不足有着密切关系。虽然中国在科技方面不断崛起为科技大国,但距离科技强国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应当让企业成为真正的科技创新主体,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带动科学技术的深层次发展。

其次,提升科技研发实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熊彼特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可以使有效供给和市场上的有效需求得以保证。要重视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以《中国制造2025》为导向,加快向制造强国跨越式发展,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新领地。当前中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正在延缓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步伐。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经贸环境,中国要紧紧围绕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做好产业规划,紧跟当前国家科学前沿热点、技术竞争热点和未来科技革命重点,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科学识别制约因素,整合完善产业链条,推进金融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智能化高端制造业协同发展,凸显优势领域竞争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努力成为制造强国。这一过程中,既要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又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保护和激励企业在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上有所突破,确保产业安全。

参考文献

[1]罗胜强,鲍晓华.企业会因为遭遇反倾销而增加出口吗[J].国际贸易问题,2018(03):124-137.

[2]张俊彦,贾玉成,张诚.“逆全球化”是否冲击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1(04):44-54.

[3]邓峰,贾小琳.贸易开放、多渠道FDI与高技术产业绿色技术进步——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空间计量及VAR脉冲分析[J/OL].科技进步与对策:1-10[2020-11-24].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CX2021307)

作者简介:李萍(1995-),女,四川南充人,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直接投资;绿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