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内涵与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1
/ 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内涵与模式探究

宋佳乐

吉林财经大学

摘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地区还应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小康社会内在要求。因此,论文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内涵,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点,对当前时期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模式展开分析。通过论文研究可知,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主体会有明显差异,相关人员还应结合社会经济水平、文化需求,针对性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众;文化活动

引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是现代社会中公共参与文化活动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众化、多元化特点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更为复杂,需要相关人员更系统的掌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明确建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要求,确定更可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模式。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期社会公众文化建设中,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运行机制。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需要服务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还应适应现代社会,利于未来社会的文化建设,其运行目的是使当前公众文化与社会经济水平匹配。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公众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1]

自2005年起,我国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两年后全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且将其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2013年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相关战略规划逐步成型。作为多样的、流动的公共文化服务,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本质是凝聚所有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引导多方参与,共同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公众。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特征

(一)大众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是为社会公共文化活动服务,服务主体则是社会公众,所以该体系本身具有大众化特征。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需要分析大众的文化需求,并组织多样化、创新性的公共文化活动,如读书看报、休闲娱乐、国风活动、修身养性相关的文化活动。另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大众自我提升、自我升华的根本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能够给予大众不同层次的文化体验,从而在精神文化领域改善大众生活质量,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

另外,大众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主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会整理优秀传统文化,设计、组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文化活动,同时加大宣传引导,确立以大众为主体的服务模式。因此,在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还应明确大众的主体地位,树立文化服务靠大众、文化发展为大众的基本理念[2]

(二)多元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体运行时,其供给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供给内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产品等。具体来说,政府虽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着主导作用,占据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但对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并非是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唯一主体。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中,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管理及服务者,并非产品的直接供给者。

通常情况下,建构公告文化服务体系时,政府需要充分调动社会第三方力量,使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者,确立以企业单位、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化主体共同组成的供给模式。从而通过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缓解政府在预算、服务上的限制,针对性的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基本模式

(一)市场参与建构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是让各类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生存要素在政府或市场机制下进行整合与运行。市场参与建构模式是利用市场本身的竞争、变化规律,督促相关主体不断丰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质量。因此,在积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还需进一步壮大公共文化市场,建立以“公共文化需求→生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消费活动→再生产”为框架的市场链条,打造可满足公众文化服务需求、公众满意的文化产品。此种建构模式是通过市场经济规律定位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个人、社会企业单位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的角色[3]

(二)政府主导建构模式

为快速建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应重视政府部门的强势主导。但是对于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模式,其在应用中会产生挤出效应,使社会资本、其他社会企业单位无法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因此,基于政府主导建构模式,政府部门还应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在提升自身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时,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建构模式。

1)政府部门在挖掘公共文化资源、生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时,还应与社会力量加强沟通与联系,对其参与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

2)通过多方参与的方式,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推动社会资本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互融合。

3)运营管理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机构时,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属于事业单位,其管理中的资金由政府划拨。但该类文化机构的整体管理模式过于僵化,管理方法不灵活,将社会力量纳入管理组织后,政府部门可赋予相关企业、单位、社会资本部分管理责任,更新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组织,更好的为社会公共文化活动所服务。

4)政府部门还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及时完善财政保障、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的治理力度,满足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公众的管理要求。

(三)公众中心建构模式

公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服务主体,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还应重视公众的参与,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具体来说,公共中心建构模式是基于公众文化服务需求,从基础文化服务设施、文化活动主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等方面建立以公众为核心的供需机制。

在此过程中,公众可作为社会力量参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公众。参与渠道包括“公民有组织参与”、“公民个人参与”两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众现有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活动成果的权力,将公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中心可以增强服务体系的服务效能。

再者,公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主体,是“需求—生产—消费”服务链条有序运行的关键,只有确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建设理念,才能突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所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模式中,相关人员还应坚持公众个体为中心的原则。服务体系本身应尊重公众喜好、文化需求,而政府、其他社会力量需要引导公众参与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活动,鼓励公民组织、公众团体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强大社会力量,平衡好政府、市场的关系,形成“文化自觉”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相关人员还应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确立以市场、政府、工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建构模式。在此基础上,还应有效利用政府部门的引导、主导作用,鼓励更多社会组织、公众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增强社会公众文化建设中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效能。

参考文献:

[1]薛琳.公共管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析[J].中外企业家,2020(02):1-8.

[2]张丽.科学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J].青年与社会,2020(08):2-7.

[3]贺怡,傅才武.数字文化空间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方向与改革路径[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1(0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