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趣的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4
/ 2

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趣的培养研究

秦晶晶

西安市长安区第一小学城南分校

摘 要:艺术课程标准的背景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趣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小学音乐教育中对审美意趣的培养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并从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面为其提出解决措施,旨在对今后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意趣;艺术课程标准

“审美意趣”是指个体在美学活动中产生的审美想象和意境的结合,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作为传递情绪、情感的重要媒介,音乐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趣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对学生进行的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增强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丰富音乐学习的快乐体验,会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趣,实现良好的音乐教学目标。

通过对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意趣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从而实现对学生审美意趣的培养。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意趣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审美意趣的重视度不高

尽管新的艺术课程标准一直在强调要重视在音乐课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多数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个教学侧重于完成技术性的教学任务,在备课时,很少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美”进行深入剖析,也很少将其设置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能力发展,从而忽视了学生审美意趣的提高。

音乐教师自身音乐审美素养的缺乏也会导致对审美意趣培养的不重视。小学音乐教师自身具备的音乐审美素养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音乐教师的审美水平越高,音乐审美教学活动的质量就越高。而现有的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音乐教师师资结构并不合理,兼职或非专业的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有限、教学方式单一,自己都体会不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美”,课堂中完成歌曲的教唱及乐曲的聆听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何来对学生审美意趣的培养。

(二)家长对审美意趣的认可度较低

学生家长对音乐课有“偏见”。小学生的审美意趣发展需要依赖于自身的学习兴趣,而当前的情况是,家长要求小学生要以提升成绩为主,用学习成绩来评估学生的能力高低,家长很少引导小学生培养音乐学习兴趣,且家长对在音乐课中塑造小学生审美意趣的普遍认可度不高,学生对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认知也不足,使得小学生在音乐课中对审美意趣的培养受到了阻碍,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也难以发挥。

(三)学生对音乐审美意趣认知的缺乏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受的外界信息有限,加之音乐作品的不具象化,使得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了解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情绪感受、速度体会和谱面认识上,在审美认知上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从而导致对音乐美的感受体验不深。

(四)审美教学内容不深,难以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

一些音乐教师也能审美教育目标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有却不深入,很多时候流于形式仅满足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而缺少对学生审美意趣深层次的培养学生难以主动去发现美、体验美与创造美无法实现审美意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音乐实践是检验音乐审美意趣养成重要手段。音乐和文学不同,文学之美在于感知,在于思辨,在于升华。而音乐之美,在于体验,在于实践。学生只有能够主动加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并积极去创造,才能说达到了审美意趣的培养目标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激发审美意趣的策略

(一)激发审美意趣的主导——教师

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趣的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起着主导作用。首先,音乐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位学生,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性格特征,以达到培养“本真”的审美意趣

其次,教师必须在念上对标、对等,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将音乐教育中审美意的培养付诸行动。例如,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审美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欣赏或表演舞蹈、乐器演奏、音乐剧等。二,积极创造良好的音乐审美教学环境。在学校的音乐教室建设、音乐设备和器材等硬件方面,为满足音乐审美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应积极向学校申请,加大相关硬件的改善和投入力度,教室中桌椅乐器挂图歌片的摆放也要有艺术化创意性为音乐审美教学的开展打好硬件基础。三,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作品情境,引导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感悟作者的作情感在恰当音乐作品情境的助力下学生会深入领会作品及作者的情感,使自身的感情感悟中得到升华。四,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能更好地感知和表达音乐,形成自由交流的互动环境。长安区使用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音乐教科书,教材中包含了不少具有故事色彩的音乐单元,可以通过翻转课堂、互动式的讨论等方式来设计情感体验,使学在享受和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也能提升审美意趣。五,

在日常的学习中,多角度地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日积月累的培养。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趣的培养,也要在每节课后为学生精心挑选更多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们自主地在理解和品读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后,与创作者能有更深层次的共鸣。

(二)培养课堂参与的主体——学生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新的艺术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把握好学生在审美意趣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是关键。一,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课堂中通过情景演示和语言再现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所带来美好,使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情境中,并展开充分的想象,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感悟音乐艺术之美。二,提高学生对美的表现力。音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内容多元化,表现形式多样化独舞、独唱独奏集体舞、合唱和合奏等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到音乐表现活动之中,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才能证明审美意趣得到提升三,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评价能力。音乐创造是培养审美意趣的最终目的而拥有审美创造力的前提是具备审美评价能力,能从多方面去评价音乐教学过程,反过来也能进行多方面的音乐创作,让自身的审美意趣在音乐评价和创造中充分体现。

(三)营造音乐氛围的核心——家长

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趣的教学过程中,家庭是为学生提供音乐氛围最主要的场所之一。审美意趣的培养不光要体现在学校40分钟的音乐课堂上,更要体现在家庭中。要创造一个好的音乐环境,必须要有父母与学校的共同努力。

父母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首要教师,父母要自觉地加强对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首先,父母的审美意趣将会对小学生的欣赏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小学生良好的音乐嗜好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趣。其次,要将音乐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随着音乐的普及,父母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和孩子们一起享受音乐,比如开车、运动、散步,在不知不觉中,营造出一种好的音乐氛围。最后,家长也可根据音乐老师的上课内容在家庭中进行延伸学习,使教学内容在课余时间得到合理的拓展。

音乐是美的艺术,作为音乐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音乐课程中的审美体验价值,摆正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教授学生音乐技艺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并在音乐活动中不断的表现音乐美、感受音乐美、理解音乐美,最终达到创造音乐美的效果。审美意趣的提高也会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生命的感悟,从而学会将生活和艺术相融合,在生活中发现音乐艺术,在音乐艺术中体会生活的美好与感动。

参考文献

[1]孙伟.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若干问题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5.1.

[2]陈慧.关于小学音乐审美教育问题的分析[J].学子,2015.08.

[3]费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若干问题浅析[J].考试周刊,2017.46.

[4]王耔瑄.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2017.5.

[5]杨琳琳.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2):44-45.

[6]张克珍.浅谈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A].教育理论研究(第六辑),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