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5
/ 2

探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模式

王晓晨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山东省潍坊市 261206)

摘要:在高职院校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可秉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灵活性原则,并采取以下教学新策略:德育导向,教育资源整合;以人为本,经典案例剖析;议题辩论,师生民主探讨等,为学生建构高效学习模式。本文就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教学原则;教育对策

引言: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非常重要,基于该课程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引领学生的意识形态,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人生成长铺垫基石。

一、教学原则

(一)德育为先原则

教师进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为实现预期教学工作目标,教师应当秉持德育为先的核心原则,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为学生建构全新的学习环境,有效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与效果。

(二)以人为本原则

为避免纯理论的灌输教学,导致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教师应当秉持以人为本原则,紧扣学生的课程学习诉求,进而开展针对性教学策略,保证教学工作开展的可持续性[1]

(三)实事求是原则

面对学生的质疑与不解时,教师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主动与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深入的剖析思考,进而在质疑批判中,透过事件的内容,发现事件运行的本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效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水平。

(四)灵活性的原则

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应当秉持灵活性原则,为学生建构民主、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有效调动学生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挖掘出学生学习潜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开辟全新路径。

二、实践教学模式

(一)德育导向,教育资源整合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为保证教学实践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教师应当突出德育导向,对相关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从多个维度入手,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完成解析,有效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与效果。

鉴于课程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在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法治认知高度时,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客观诊断学生的课程学习最近发展区,进而对整合后的教育资源,开展针对性筛选,突出德育教育、法治教育、文化教育,将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合理渗透其中,进而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例如,我国出台的民法典中,对婚姻中的离婚业务办理流程进行优化,设定一个月的冷静期,使得夫妻双方能够冷静思考,避免由于情绪冲动,进而做出错误决定。教师在“婚姻”课题教学时,可围绕婚姻的本质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对婚姻的作用,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婚姻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铺垫基石[2]

笔者认为,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阶段,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不可完全侧重教学安排、理论灌输、考核评估,进而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此,在课程教学创新改革时,教师应当突出“德育为先”的工作原则,秉持立德树人思想,使得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发挥出现实作用,促使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

(二)以人为本,经典案例剖析

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开展时,为使得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与价值,应当秉持以人为本思想,紧扣院校学生所学的专业,突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使得课程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并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可采取经典案例剖析的方式,合理渗透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完成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学习,进而有效发挥出课程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例如,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教学时,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女学生的占比明显较多。教师在面对该专业学生,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应当围绕女学生的专业特点、职业发展、工作困境、生活问题,进而筛选经典的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剖析讲解,引导学生基于案例分析,了解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自己的身心财产健康受到侵害。与此同时,基于经典案例的剖析,完成思想道德的渗透,为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想品格,避免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进而影响到学生未来的人生成长[3]

(三)议题辩论,师生民主探讨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舆论演变中,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严重的负面社会舆论,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心凝聚产生着巨大影响。为此,在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当引领学生的互联网意识,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做一名文明的网民,并自觉抵触错误庸俗的互联网垃圾信息,共同构建和谐友好的互联网氛围,推动我国社会舆论的良性正确发展。

为实现预期教育工作目标,教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可设定议题辩论的教学模式,建构师生民主探讨的氛围。每一个议题选取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学生的不同观点,代表不同的社会舆论。师生民主探讨过程中,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事件进行客观系统的辩证分析探讨,进而发现事件背后的运行逻辑规律,以及事件产生的蝴蝶效应,对社会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而使得学生客观评估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了解哪些观点存在偏见、哪些观点不全面、哪些观点存在误解,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辩证思维意识,并不断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认识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结束语

综上,笔者重点阐述了,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路径,旨在说明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未来课程教学改革中,为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应当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完善,助力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改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3):26-28.

[2]陈娜.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探讨[J].文教资料,2021(17):129-130+60.

[3]钟幸运.法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J].经贸实践,2017(04):265-266.
作者简介:
王晓晨,198710,性别:女,籍贯:山东高密,汉族,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称:助教,学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