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分析及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6
/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分析及评价

张焕 ,牛千龙 

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公共交通系统,其优势越来越明显。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突发事件,给乘客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客流疏散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分析评价

引言

地铁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基本都修建于市区地下,存在通风不便、紧急疏散困难等缺陷,一旦发生火灾等难以控制的严重事故,容易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中国大中城市的地铁系统有成千上万名工作人员,每天运送数以百万的乘客,若发生安全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对安全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充分掌握并能够应用各种疏散策略,增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提升服务水平和运营质量。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的特点

首先是特殊性,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立体的、封闭的、密集的系统,通常在地下运行的,运营条件特殊。与传统的公共交通系统相比,其设备、技术、人员、操控性等各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一旦出现事故,其影响将会更加严重,从而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在密闭的环境下,人员的撤离速度相对较慢,一旦出现重大事故,人员难以从多个出入口快速撤离,造成的惊慌和危险也更大。其次是突发性,因为线路长度、环境复杂、难以预测,所以事件很可能突然发生。这就需要针对突发事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应对错误的不确定性。最后是危险性,由于交通拥挤,空间狭窄,交通不便,救援工作也很困难。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事故类型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已经出现的安全事故,包括火灾、列车脱轨或坠落、列车碰撞、列车停车、踩踏、爆炸、恐怖袭击等。其中,火灾常表现为机车电路短路故障引起的车厢火灾、区间隧道电缆故障(接触网供电中断)引起的火灾等。除了列车或车厢脱轨,列车脱轨或坠落还包括地铁列车脱轨、撞隧道内壁和钢轨开裂。

3.运营安全风险管控的思考

3.1通过科技的手段固牢轨道交通安全体系

(1)客流实时数据监控。运用乘客进出站路径及进出站客流数据,实时检测各车站客流数据及区域客流密集度等情况,同时通过与计算的车站各区域最大客流通过能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出车站大客流安全风险点及瓶颈点,从而对客流进行预警,帮助现场工作人员快速、精准的做出引导、控制、疏散等措施,避免拥挤踩踏事件的发生。(2)积极引进在线监测技术,强化故障防御机制,提前发现设备的关键参数变化趋势。在主动运维方面,推进车辆、供电、轨道等各专业系统全景式状态监测、预警和运维辅助决策,打造全景式安全高效运营;在故障管控方面,开发应用道岔综合监测等在线监测系统,实现自我诊断、提前预判,及时预警响应。(3)建立外环境监测报警系统。研究应用光纤振动、视频监控等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结构保护预警,提高对侵害行为的监测和反应速度。与气象服务中心协作,在地铁高架线路、地势低洼、沿海等受自然天气影响较大的车站附近设置气象监测站,通过气象服务中心监测的风力、风向、雷暴、水位等数据定时发送到轨道交通数据接受中心,当相关数值达到风险预警值时,系统实现自动报警,以便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快速响应,采取对应级别的应急措施。(4)智慧人员监控数据平台建立。目前大部分轨道交通均有实现“多元化支付”、“扫码过闸”功能,在此基础上接入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信息,同时利用GPS定位、5G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科技,实现乘客地铁出行在时间及空间上的精准定位。一方面可以联合卫健委、疾控中心信息,形成有效的疫情排查、预测、预警体系,精准追踪疫情数据,提高流行性传染病疫情应急管理能力和决策指挥效率,降低传染风险。另一方面,安检处设备接入“人脸识别”及健康码数据信息,减少安检人员对乘客辨别的工作量;同时“人脸识别”系统与公安系统接入,提前甄别惯性可疑人员,便于车站及公安提前介入、快速响应,防止因极端人员带来的地铁不安全因素。

3.2全方位完善应急风险管控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1)应急事件发生时信息发布机制的完善,建立信息发送平台。应急事件发生时快速发布信息内容,现场安抚、引导、疏散乘客等,避免因乘客对事件的不知情导致过度恐慌等情绪导致衍生事件的发生。同时明确信息发布制度、标准、流程、范围、途径等内容,提高应急情况下信息发布效率。(2)健全应急组织架构。轨道交通内部形成“各司其职、逐级上报”的应急机制,建立总体指挥、行车、客运、后勤、设备等保障小组,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各保障小组各负其责,跟进各项应急响应事件,减少现场影响;对外方面,与建设单位、政府相关部门、辖区政府、公安机关、消防局、公交公司等单位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加快信息报送、人员疏散、现场抢修等各个环节的响应效率,提高协同合作能力。(3)应急预案的完善。针对火灾事件、大客流拥挤踩踏、自然灾害、暴恐袭击等方面建立专项应急预案,明确不同级别事件上报级别、联动单位等,针对单个车站的特殊性编制“一站一预案”,提高应急事件发生时的快速处理;根据不同级别的事件定义应急响应级别和响应效率要求。(4)强化安全演练。除了城市轨道交通内部的应急演练以外,还需与联动单位一同开展火灾、雨水倒灌等高仿真模拟演练,与公安、气象等政府部门,燃气、供电等企业以及第三方专业救援单位等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组织跨城市、跨部门综合演练,提高轨道交通单位与外单位的协作及沟通能力,同时加强市民的安全意识及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3.3人员疏散分析

首先是步行撤离的战略。在轨行区,最危险的就是步行,比如火灾、爆炸、塌方等,火车无法启动,只能步行。在步行撤离时,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人群行动缓慢,在人群中很可能会出现二次事故。因此,要对旅客进行特殊的危险警告。具体的撤离方法有:轨道交通道床、垂直疏散站台客流等。在紧急刹车后,驾驶员会等候工作人员的到来,并安排旅客有序的疏散。车站步行疏散分为车内乘客和车站乘客的疏散,由司机、工作人员和调度中心联合组织。在车站疏散时,要保证有充足的员工有序地引导旅客按线路进行转移,要迅速作出反应,把安全放在首位,保证执行能力。其次是旅客的换乘和撤离。由于轨行区需要很长的撤离时间,因此可以采取接驳车辆进行疏散。到达目的地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打开车门,将旅客送往候车。相邻线路的换乘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应由前部和尾部的工作人员进行引导,以保证旅客的正常出行。针对车站旅客拥挤现象,采取车站内部交通调整换乘方式,增加列车数目,迅速疏散旅客。第三种是针对地质构造突变等情况,采取地面公交接驳客流疏散的办法,安排公交车辆,迅速疏散旅客。根据就近撤离的原则,设立紧急公共汽车的紧急停靠站,并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和车辆进行疏散。

结语

本文采用风险可能性-影响矩阵法,运用地铁近年安全事故数据,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要风险进行评估,识别出火灾事故风险、大客流拥挤踩踏风险、行车关键故障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暴恐袭击风险为一般风险。针对识别的风险提出来在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运用科技手段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思考。

参考文献

[1]申军辉.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成都市为例[J].才智,2019,31

[2]高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