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紧凑型高速光电二极管芯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6
/ 2

一种新型紧凑型高速光电二极管芯片

刘宏亮

芯思杰技术(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55

摘要半导体光电子器件正呈现高速率、集成化的趋势,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紧凑型高速光电二极管芯片,传输速率可达到10G/s,相对传统芯片结构,尺寸缩小近1/3,不仅可减小占用器件封装的空间尺寸,利于光器件的封装集成化和便利性,而且使得同一尺寸的外延片,产出更多数量的芯片,从而大大提高芯片的良率和大幅度降低芯片的成本。

关键词光电二极管芯片;光器件;集成化

一、引言

在万物互联的当今时代,人们对语音、视频、线上会议等需求越来越大,光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近年来,半导体光电子材料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这些材料中,由III-V簇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制作的光电二极管芯片,凭借其优良的光电特性,常用于制作高速率、高频率等光电子器件,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光传感器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器件趋于集成化和小型化,作为光电子器件中的核心芯片之一的光电二极管芯片也趋于高速化、集成化和小型化。光电二极管芯片尺寸的大小将会影响光器件的封装集成化和便利性,同时在芯片流片制作过程中,会影响芯片的良率和成本。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紧凑型高速光电二极管芯片,较传统结构的芯片结构,同一尺寸的外延片将产出更多数量的芯片,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芯片的良率,而且还可以大幅度降低芯片的成本。

、光电二极管芯片的设计

2.1 光电二级管芯片的设计

如图1所示,传统的光电二极管芯片的电极采用左右结构设计,右侧为芯片正电极,左侧为芯片负电极,这样导致芯片长度较长。正电极焊盘和负电极焊盘位于芯片的相对两侧,不利于后续焊线工艺,又增加了金线长度,也不利于现有小型化、集成化封装的应用。

1传统光电二极管芯片的电极示意图

本文提出的新型紧凑型高速光电二极管芯片,通过调整正负电极的布局达到缩小尺寸的目的,如图2所示。电极部分有正电极环、负电极环、正电极和负电极构成,负电极环上设置有开口,负电极与负电极环的一端连接;正电极环设于负电极环内,正电极通过开口与正电极环连接;正电极和负电极位于负电极环的同一侧。

2新型紧凑型光电二极管芯片的电极示意图

正电极环与负电极环同心设置,其中正电极环的环宽度小于等于10um,外径小于70um;负电极环的环宽度小于等于10um;正电极环的外径与负电极环的内径的距离大于5um且小于20um。芯片的内部结构设置为台面结构,包含衬底层、缓冲层、吸收层、顶层、接触层。其中,衬底层为Fe掺杂的半绝缘InP衬底,厚度大于2um;缓冲层为掺杂浓度大于1×1018cm-3InP缓冲层,厚度大于2um且小于5um;吸收层为掺杂浓度低于5×1014cm-3InGaAs吸收层,厚度大于0.5um且小于3um,吸收层的浓度越低越好,浓度太高,耗尽层难以处于耗尽状态,芯片电容变大,无法满足高速带宽需求,但是浓度太低,现有工艺水平达不到。顶层为InP顶层,厚度大于0.5um且小于2um;接触层为InGaAs接触层,厚度大于0.1um且小于0.5um。按此结构设计的芯片截面图如图3所示。

3光电二极管芯片截面示意图

2.2光电二级管芯片的3dB带宽分析

1)芯片的3dB带宽测试,测试条件为:反向电压为2V,输入光功率为500μw入射光波长为1550nm,测试得带宽典型值为10GHz,满足高速光通信的应用需求,如图4所示。

图4 光电二极管芯片3dB带宽测试图

2)带宽与输入光功率相关性分析,测试条件为:反向电压为2V入射光波长为1550nm,如图5所示。

图5带宽与输入光功率的关系

3)带宽与反向电压相关性分析,测试条件为:输入光功率为500μw入射光波长为1550nm,如图6所示。

6 带宽与反向电压的关系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一种新型紧凑型高速光电二极管,通过将正电极和负电极设置为同侧,达到将芯片尺寸结构缩小近1/3,从而减小占用器件封装的空间尺寸。通过外延结构的优化和台面的结构设计,让芯片的光电转换速率达到10G/s,从而满足芯片的带宽要求。

参考文献

[1]富容国, 常本康, 钱芸生, and 詹启海, "PIN光电二极管探测器响应特性测试," 光学与光电技术, vol. 5, no. 1, pp. 11-13, 2007.

[2]管敏杰 and 赵冬娥, "一种基于PIN型光电二极管频率响应的测试方法," (in chi), 应用光学, vol. 33, no. 6, pp. 1088-1091, 2012.

[3]何正福, "InGaAs/InP长波长PIN光电二极管的特性," 有线通信技术, no. 4, pp. 26-30,19, 1989.

[4]陶启林, "1.3μm高速PIN光电二极管,"半导体光电, vol. 22, no. 4, pp. 271-274, 2001.

[5]张健亮 and 陈康民, "PIN结光电二极管的工艺原理和制造,"

中国集成电路, no. 9, pp. 72-74,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