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堂子”考——清代宫廷文化之源起与流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6
/ 2

沈阳“堂子”考——清代宫廷文化之源起与流变

谢占宇1陈师赜2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在历史建筑中,宗教可作为研究重点,沈阳地区宗教传入时间较晚,明清时期才发展起来,清代达到巅峰。宗教类型主要为百姓信奉的佛教和皇家信奉的萨满教,堂子是满族皇家拜天祭神的专们场所,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符号。作为清代萨满教祭祀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堂子祭祀,贯穿了清王朝近300年历史。堂子对于研究满清文化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堂子、祭祀、清朝文化

1堂子与清代满洲祭礼

明朝时期,东北女真各部落族长处设有神堂,安放阖族谱牌及本氏族身位、神谕、神器等,在“神随人迁”的理念下,每到一个地方宿营即设神位。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族的信仰也脱离了原始野祭的桎梏秘家系传续兴旺为寄托,逐步庙堂化、规范化。与女真族祭祀关系最为密切的满族建筑就是堂子。[1]女真族的萨满教崇奉的最高神是天神,清朝宫廷萨满祭祀的中心,首先是堂子祭天。女真拜天最初只是望天而拜,后来才设位祭祀,清代设位祭祀,就是在八方竖起旗帜表示祭祀环境,对天而拜。发展到后来才有固定的地点,也就是堂子。

2堂子的特点

2.1雕栏玉彻的亭殿建筑

汇据《盛京通志》中奉天堂子图及文献、档案、笔记的记载,描绘出盛京堂子庙的原貌。坐南朝北西开门的大院子,院外四周遍植松、榆,院内铺设草坪。朝西开启大门,这在宗教建筑中除了清代的堂子是绝无仅有的。院内正中为一八角亭式殿,即正殿“迎神亭”,也叫“拜天圆殿”,周环八柱,八面棂扉,每面宽9尺,檐高1丈。正南为神杆石座群。东南为“尚锡神亭”,并设有二层院墙,形成独特的院中院,所祭之神传说频多。北面为“飨殿”,汇祀诸神之所。明3暗5间的硬山廊式建筑,9檁3梁,进深2丈6尺,檐高1丈2尺。迎神亭与飨殿、尚锡神亭与飨殿均通过甬道相连。东北侧有一间楮帛室。院外西北角有看守堂子官兵值班的院落,在该院西南处有3间祭神房。在3间祭神房的东南侧,一有间独门独院的圆殿,这里是堂子的静室。

2.2庄严肃穆的空间格局

祭祀活动场所的建筑空间蕴含着相应的寓意和功能。盛京堂子在城东内治门外,是一种亭殿式结构建筑。与其他祭祀场所显著不同的特点是堂子街门朝北,而内门向西。盛京堂子有宫门三间,堂子门内正中的祭神殿,又叫飨殿,为坐北朝南的五间殿廊式建筑结构,前面设有丹陛。飨殿南面铺设甬道,可直达拜天圆殿。拜天圆殿又叫亭式殿,其周围环绕八根立柱,八面根扉,坐南朝北。亭式殿南面正中设有皇帝的神杆石座,其后两翼为皇子、王公随祭的神杆石座,是祭祀时竖立神杆的位置。每翼各六行,每行六座,皇子、亲王、郡王、贝勒等依次排列,神杆石座好七十三座,均朝向北方。神杆石座的南侧,还布置了七个祭祀前暂停神杆的红色神杆架,中间的木架为皇帝神杆初到未立时专用,左右木架为皇子以次的神杆使用。[2]

2.3日升之地的选址特征

以康熙年《盛京通志》中对佛阿拉城的首次记录为准。“城内东有堂子,周围一里零九十八步,西一门。”其中明确描述了佛阿拉城堂子在城内东边,周边围合长度一里零九十八步,西侧有一门,建于日升之地东,部落(国)城寨之东南。

后金政权迁都辽阳后,于东京也建堂子祀神。史载“天命七年(1622)朔日,汪率八旗贝勒、诸大臣岀城,到堂子和庙叩头。”沈阳堂子址,遗址位置可考,地处盛京皇城东侧,抚近门外一公里处。

3堂子的历史沿革

堂子是满族萨满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祭堂子是满族最重要的宗教信仰和祭祀典礼,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堂子因供奉神匣而产生,经历了从游移不定随行随祭到修建专门屋舍按时祭祀的演变,成为奉祀本部族世代崇祭的守护神祇和祖先神祇的地方。努尔哈赤在统治中心赫图阿拉老城修建本部族的堂子,此时堂子建筑还比较简陋。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君主通过对祭祀礼仪和祭祀对象等方面的改革与调整,确立了堂子祭祀的国祭地位,完成了从氏族祭祀向国家祭祀的转变[2]

顺治初年,萨满教祭祀随着清军入关而被完整地带到了北京,此时的堂子祭祀还保留着关外时期的特色。首先,位置相符。北京堂子位于北京紫禁城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这与盛京堂子位于都城东面相符

入关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满族固有的文化发生改变。在乾隆皇帝看来,这是一种退化,是八旗子弟的数典忘祖。为扭转颓势,重振满人尚武敬神之风,下令编纂一部汇集满族祭祀礼仪的著作——《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不但要亲王领衔,自己还要“亲加详核酌定,匾好之后要大力推广,以达到“庶满洲享祀遗风永远遵行弗坠”的目的。乾隆皇帝对于《典礼》所规定堂子祭祀礼仪的躬行及东巡盛京祭拜盛京堂子,使得堂子祭祀再次兴盛起来。《典礼》在满族群体中的推行也使得满族民众的家祭得以发展,民间出现了按照《典礼》规定所进行的变相的堂子祭祀,内容主要是祭拜神灵和先祖,为家人求福和向神灵还愿,只是不以堂子为名。

堂子祭祀源于满族民间的祭神、祭天、祭祖习俗,后被爱新觉罗氏提升为国家典礼,并规定民间不许立堂子致祭,处死其他部落的萨满,严禁跳神等野祭活动,使堂子祭祀成为有清一代的国祭。乾隆时期《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编纂与推广使满族民间的家祭得到了发展。清末,爱新觉罗氏的威信和社会控制力急剧下降,民间变相的堂子祭祀和萨满跳神得以复兴,而复兴的各种萨满祭祀活动不同程度地印上了爱新觉罗氏祭祀的烙印。堂子祭祀完成了从俗到礼、寓俗于礼,最终礼蕴于俗的转变。

[3]

4 结论

堂子祭祀作为清代满族宫廷萨满教祭祀的代表,它的变化见证了满族共同体的形 成、发展、壮大以及与其他族群融合的历史过程。萨满教信仰的种种变化与清朝的政治形势与国力的消长关系密切。清帝在国家命运前途未卜之时多寻求于祖先神灵的庇佑,而统治日渐稳固后则将注意力转向现实的人事,对曾经是满族文化根基的萨满教进行变革、规范,使之能够更加适应满族一跃成为中国统治民族的新形势。满族善于学习,在其发展过程中主动吸收了多种文化而逐渐壮大,满族原始的萨满教信仰也不断扩充,因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将不同的神灵整合在一起,在整合过程中出现了神灵的转借,使神灵带有较多的模糊性,扩大了新形式萨满教的信仰基础。

总之,萨满教是满族最古老、最普遍的宗教信仰,从宫廷到民间皆信奉萨满教,而盛京地区的萨满教应最有典型性。朝鲜使臣对盛京地区萨满教的记载,既可补充国内史料记载不足,也可从“异域”的视角加深对萨满教的了解。

[1]王术晶. 萨满文化对满族民居的影响[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李莉. 当代满族萨满信仰习俗中的汉满文化关系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07.

[3] 冷冰. 萨满教与清朝宫廷礼仪制度[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谢占宇(1980.10—),男,汉族,籍贯:河北邯郸人,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课题编号: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7YJCZH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7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