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外文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3

西南联大外文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杨涵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650500

摘要:西南联大抗战八年,弦歌不辍,培养了济济人才。而联大外文系也应战时需要,秉持着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严格与规范的人才培养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利用多途径、多手段的培养方式、形成了严格而灵活的评价体系,打通了外语人才培养的语言学习与实践创作的双通道,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西南联大;外文系;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

西南联大外国语文学系 (以下简称 “联大外文系”) 是由清华、北大的外国语文学系和南开大学的英文系合并组成的。联大外文系隶属于文学院,外文系学生历来在文学院各系中人数最多,据统计,外文系从1938年到1946年八年来毕业的学生总计220人[[1]],他们毕业后大多从事教学研究、翻译、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工作,甚至兼任多方面工作的毕业生也不在少数如兼任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的李赋宁,兼任翻译与诗歌创作的“湖畔派诗人”穆旦等。联大外文系之所以能够培养出这样一批复合型人才,关键在于其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

“通才教育”是联大三校的一贯主张,“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等教育家,对办学的许多重大问题,看法十分接近,他们都提倡通才教育,主张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适应社会的需要”[[2]]。西南联大的实际校长、原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曾对“通才教育”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认为自然、社会、人文科学之间有相通之处,通才教育即让学生广泛学习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融会贯通,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使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专业工作,又能适应复杂社会生活的需要。[[3]]

联大外文系未明确提出其培养目标,但在抗战前清华大学外文系曾提出培养“博雅之士”,要求学生“熟读西洋文学之名著”并“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南开大学柳无忌在主持英文系务时曾提出三项任务:第一,承担全校大一英文教学工作;第二,培养需要运用英文的高级职员;第三,培养翻译人才和文学研究人才。[[4]]联大外文系既沿袭了清华培养“博雅之士”的传统,又参考了柳无忌对南开外文系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在“通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适应战时的特殊需要,秉持着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既培养具有外语通识与人文素养的通才又培养外语教学、翻译及文学创作等的专才。

二、人才培养制度

(一)学生管理制度

联大对于学生日常管理非常严格,在学业规范方面,根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的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合格是其能否继续就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起初只要发现学生考试作弊,且证据确凿,则以开除为主;后根据新的教务通则,经教育有悔改者,以记大过为处罚原则,但实行累积处罚制,也同样具有很强的威慑和惩戒作用。在纪律规范方面,如在注册时间内无故逾期不到者即取消学籍,无故缺课超过二十小时且不听训诫者将被酌令休学等。[[5]]在响应战时的应征服务方面,《西南联大学生征调充任译员办法》规定四年级男生于第一学期期考完毕后,一律前往翻译人员训练班受训,且被征调的学生若有“因过失经服务机关开除职务或擅自离职者,本校取消学籍,并不发给转学证书或毕业证书”。[[6]]

(二)教育教学制度

外文系的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又包含共同必修课(占40%)和本系专业必修课(60%)。共同必修课主要集中在外文系一、二年级,且其一般包括国文、英文、三民主义、伦理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基础课目。而文法学院自身根据需要还规定学生应必修两门社会科学基础课目和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目,外文系的专业必修课从二年级的四门课目到三年级的六门再到四年级的七门,涉及语言学、文学、语音学、翻译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并获得基本听说读写的专业技能。

联大外文系的选修课程共计60多门,涉及文学史、文学理论、语言理论及梵文、拉丁文、希腊文等课程[[7]],课程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当今大学外语系开设的选修课程中所少有的。文学方面的选修课是依据教师的专长和当时所从事的研究来开设的,为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8]]使学生在获得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向纵深方向发展,正如联大学生李埏回忆说:“许多同学读完一年级后,便开始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中心。接着,围绕自己的方向和中心,选习有关的课程,配成一套,为造就自己成为某种专门家而‘配套’。不少人的毕业论文,就是这种配套学习的成果,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9]]

三、人才培养过程

(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培养途径

联大外文系开设的全校性共同必修课——读本和作文课体现了“通才教育”的培养目标。读本课的选文以短篇现代散文作品为主,教授通过讲解范文,加深了学生对西方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作文课由教授或讲师、助教担任,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英语作文,当堂完成,教师课下批改后,在下一次课时发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读本与写作课的教授都是直接以英文授课,所以也培养了学生的听力能力,同时读本和写作课是以小组教学,每组读本和作文由两位教师分教,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语言风格,

[[10]]读本和写作课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实现“通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联大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各种不同性质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演讲、讨论会、时事晚会等,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外文系的学生也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外文系最早创立于1938年的“南湖诗社”,成员中就有外文系学生王佐良、李赋宁、穆旦等人;如1943年外文系学生在戏剧社中排演外语剧目《鞋匠的节日》(The Shoemaker's Holiday)和《康蒂妲》(Candida),作为外文系三年级学生专业必修课“西洋戏剧”的课外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功。[[11]]通过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外文系的学生获得了学习、实践和应用英语的机会,自身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治相结合的培养手段

联大外文系教授治学严谨,言传身教,在课堂教学中恪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道德准则,成为外文系学生外语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著名学者李赋宁先生在对大学时代的几位老师的回忆文章中指出“吴宓教授严格要求人名、地名和历史年代的准确,决不允许马马虎虎的作风”[[12]],由此培养出了学生们严谨的学习风气。吴达元教授是外文系的法语教授,他对学生要求之严格人皆尽知,李赋宁先生也曾感谢吴达元教授严格的教学,使其法语基本功打得好。联大外语系教授们严谨的教风在学生们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当这些学生日后走上讲坛成为一代外语宗师时,也同样把这样严谨的教风传承下去,从而使得这种外语教学的优秀传统得以发扬光大。[[13]]

联大外文系培养学生除了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联大的学生管理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治会、学生社团和学生自主活动来进行的,在学生自治会与学生社团成立之后,自治会与社团的选举、社团活动的形式等问题,均由学生自行负责,学校一般不作硬性干预,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进行自我管理与教育,从而培养了其自治管理能力。

四、人才培养评价

根据联大本科教务通则可知,联大建立起了平时成绩考查与学年考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同时联大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既严格又灵活,在学年考试中若一经发现学生作弊,该科课程算作零分,同时给予两次记大过处分,但对学生平日成绩的考查不只依靠分数,还注重考查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性,对于学生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外文系的外籍教授燕卜荪先生会给学生布置笔头作文,外文系学生周珏良回忆其批改作文时说:“他改文章首先注重逻辑思维,找出毛病就给你一两句一针见血的评语。”[[14]]

五、结语

联大外文系在继承清华、北大外文系和南开英文系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秉持着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严格与规范的人才培养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借助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培养途径与手段,树立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校园氛围,形成了严格而灵活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尽管联大外文系现如今已不复存在,但其成功的外语教育打通了外语人才培养的语言学习与实践创作相结合的通道,培养出了一批复合型人才如穆旦、袁可嘉、王佐良、许渊冲、李赋宁等等,堪为当今外语教育的典范。

参考文献:

[1][2][4][7][8][10]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6,10,103-104,109-111,104,104-105.

[3]云南省档案馆编.档案中的西南联大[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22.

[5]清华大学档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A].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35-42.

[6]清华大学档案.西南联大学生征调充任译员办法[A].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五)学生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668-669.

[9]李埏.西南联大的选课制及其影响[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内迁院校在云南[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10-111.

[11]罗燕.西南联大公共外语教育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0,39(01):116-120.

[12]李赋宁.回忆我大学时代的几位老师[C].李良佑,刘犁编.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276.

[13]常海潮.博而返约,通而入专——西南联大外语通识教育模式及其当下启示[J].外语教育研究,2017,5(02):20-25.

[14]周珏良.“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学习英语五十年[C].李良佑,刘犁编.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234.


[[1]]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6.

[[2]]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

[[3]] 云南省档案馆编.档案中的西南联大[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22.

[[4]]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3-104.

[[5]] 清华大学档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A].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35-42.

[[6]] 清华大学档案.西南联大学生征调充任译员办法[A].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五)学生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668-669.

[[7]]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9-111.

[[8]]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4.

[[9]] 李埏.西南联大的选课制及其影响[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内迁院校在云南[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10-111.

[[10]]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4-105.

[[11]] 罗燕.西南联大公共外语教育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0,39(01):116-120.

[[12]] 李赋宁.回忆我大学时代的几位老师[C].李良佑,刘犁编.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276.

[[13]] 常海潮.博而返约,通而入专——西南联大外语通识教育模式及其当下启示[J].外语教育研究,2017,5(02):20-25.

[[14]] 周珏良.“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学习英语五十年[C].李良佑,刘犁编.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