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命成长阶段的理想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学生生命成长阶段的理想教育

曲朝怡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东烟台)264000

生命成长首先是基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的自然发展,是自然性的。同时保护学生的生命和精神健康,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德行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也是社会性的,是教育性的。本文力寻学生生命成长与教育过程之间的整合,以进一步发现学生生命成长与教育内在秩序的平衡,探寻个体终身发展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内在秩序

一、情感教育

个体初而为人,各项生理机能都处于未成熟的萌发状态,家长们作为幼儿的保护伞,紧紧的将其围圈在自己所能掌控的范围之中,避免外界世界的干扰,充分维护其身体机能的自然生长。在家庭中,家长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一颗懵懂的心,大方地对其每天一点点的变化和进步给予鼓励和赞扬,潜移默化中为幼儿树立了如何表达爱的、唤起爱的本能。在这堂情感教育的课堂中,家长便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1]]因此,幼儿的情感教育还包括进入幼儿园后的系统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班级日常活动使幼儿能亲身感受在同伴中互帮互助的友谊之情,在师生中付出与收获的师生之情。使幼儿在人生伊始获得爱的能力以及对人生世界的美好憧憬。

因此,早期教育既包括以身体自然发展的健康教育也有以爱为主题的情感教育。在这一阶段,教育以培育幼儿的爱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健康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情感教育是健康教育的升华。  

二、感官、审美教育

在小学阶段,幼儿的成长环境逐渐扩大,对爱的感知范围也由父母亲人、亲密伙伴慢慢地转向社会周遭事物和更多的社会群体。由此,身体感官的培养和审美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感官的培养有两点不容忽视:一身体感知能力发展的指导素材和教育情境应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二感官的培养要服从个体发展节律,并循序渐进地进行。“一旦感官教学走上正路,并唤起兴趣,我们就可以开始真正的教学。”[[2]]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感官的培养应在其当前发展阶段的实际生活中取材,以尊重为原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引导其身体感官的自然发展。

审美教育并不局限于幼儿期对爱的美好体验,是基于学生感官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其发挥想象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本体心中真善美的原型,使其在生活中接触事物时有内在的参照标准。比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能欣赏、赞扬美好向上之物还可以主动地谴责、规避丑陋恶俗之物。即审美教育要以尊重学生的自由想象为前提,促进儿童思维的开发,保护学生主动运用智慧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应该在普遍真理的指导下,在尊重学生思维自然发展的原则下,肯定学生主体地位,打破学校围墙,切实减轻作业负担,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想象的学习氛围,在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新本体内真善美的标准,丰富并深化对美的理解体验。

三、智力、情感教育

教育要保护学生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种才能是极其可贵的。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3]]教育以鼓励孩童们在好奇心的激励下通过感知觉满足探索周围环境的欲望。小学教育内容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尽量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的素材,拒绝精确化、高难度的知识内容。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学校教育主要为智力发展打下基础,通过各类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灵活的运用思维认清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智力教育包括:一鼓励学生自由学习,满足自身对世界的探究欲望,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思考空间;二中学阶段的分科课程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物质准备;三在保护好奇心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稳定的兴趣爱好。除智力教育,在中学阶段便进入了青春期,这是个体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个体对异性的关注。在这一阶段,不应该忽视学生内心对异性、对爱的丰富的心理活动,作为成年人,我们要正视并尊重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正常行为反应:

我们既需要理解孩子们青春期的身心特点与基本需求,引导其爱的合理表达;又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宽广的社会关怀空间与理智、审美的空间,以提升其伴随身体迅速成长而不断生长的爱的本能。

四、生存教育

到了20至22岁,个体具备了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这个阶段的重心是知识的深化运用以及不同知识的整合,以此发展个人的理性意识与创造能力,激励个体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对于进入大学的成年人,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双向思维,不仅仅是对日常社会生活的道德评判更要有对自己本身的清晰认识。在大学学时期不仅需要勤学好学的好习惯更要有自己对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阶段主要包括:一全面提升基本素养,继续学习;二发展个体的理性思维,全面提升个体的综合实践能力;三为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出规划。

高等教育不应该被完全包围在大学围墙之中,在学期上设置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在终身教育的趋势下,现如今在教育方式和教育时间上都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安排: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和途径、不能关闭今后可能重回教育系统的大门、充分尊重个人的选择。坚持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为每个有需求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25.

[[2]] []克拉玛著:《蒙台梭利传》,1976年英文版,第76.

[[3]] 列宁:《全集》,第45卷,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