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源于生活  课堂乐于探究——基于金属的性质课堂实录与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化学源于生活  课堂乐于探究——基于金属的性质课堂实录与反思

方存明

(扬州市邗江区梅苑双语学校  江苏 扬州 225000  )

摘要:本文记录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金属的性质》一节示范课的教学过程,从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艺术等方面阐述了教者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策略和听课后的反思与感悟。

关键词:金属的性质;实验探究;金属的应用

本节内容为初中化学沪教版第5章的第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第一课时——金属的性质。本课时的主要内容:(1)金属的共性与特性;(2)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应用;(3)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酸反应。下面让我们重新回顾课堂的精彩过程。

一、教学实录

[创设情境]观看视频《打铁花》。

[教师] 我们知道金属在古代烟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接触过哪些金属制品,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

[学生1]我为大家展示的平底锅,主要利用了金属的导热性,还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

[学生2]我为大家带来的是我家的老古董---铝锅,虽然现在基本上不用它了,但是它的确很耐用,比我的年纪还大呢。

[学生3]------

[老师]大家说得太好了!那你们能否利用金属的性质鉴别常见的金属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一起完成下面实验吧。

[实验内容]

1.鉴别金属(课前准备好长度、粗细均相同的铜、铁、铝各两小截以及其他用品)。

2.学生设计实验,验证金属的性质。

[学生实验]过程略(教师录下学生实验精彩片段,导入多媒体中)

[教师]鉴别出来了吗?

[学生1]红色的是铜,有锈的是铁,另外一支是铝丝。

[学生2]可以被磁铁吸引的是铁丝。

[教师]很好!通过实验,你们还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1]我掂量,长度和粗细都一样的三种金属中,铜最重,所以铜的密度最大

[学生2]我们将金属丝分别串联到电路里,发现串联铜丝时小灯泡最亮,所以三种金属中铜的导电性最强。

[学生3]用砂纸打磨,铜是红色的,另两种是银白色的,说明它们都有金属光泽。

[教师]为何打磨后才发现有光泽?

[学生3]被氧气氧化了。

[学生4]我将几种金属丝弯曲,弯曲铝丝的时候用力最小,所以铝最软。

[学生5]我还发现金属有很强的导热性。

[教师]你怎么发现的呢?说说你们的做法。

[学生5]我用镊子夹着金属,让其一端在酒精灯火焰中灼烧,再用火柴去接触金属的另一端,结果火柴被点燃了。

[教师]:同学们发现得还真不少,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实验作品(播放视频)。

[投影]金箔的古老制法。

[教师]你们也想试试吗?

许多学生举手:我来!我来……

1)一位学生用铁锤砸铜、铁、铝三根金属,然后展示给大家看,金属确实被砸扁。

2)另两位学生上讲台将一根铜丝拉长。

经过同学们的探究,归纳出金属的物理性质:颜色、光泽、软硬、熔点、导电性、导热性、密度、延展性等等。

[教师]刚才你们将金属加热的时候看见了什么?

[学生1]铜由红变黑,铁丝变黑了,铝丝表面变暗了。

[教师]铜丝和铁丝表面黑色物质是什么呢?

[学生1]铜丝表面的是氧化铜,铁丝表面的是四氧化三铁。

[教师]为什么?

[学生1]他们都是黑色物质,加热时金属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的。

[教师1]铜丝表面黑色物质的确是氧化铜,铁丝表面的一定是四氧化三铁吗?

[学生1]不知道,我只知道铁丝在较纯净的氧气中燃烧会生成四氧化三铁。

[教师]所以这种黑色物质还有待我们以后继续探究,才能确定它是什么物质。

[教师]是否一定要加热它们才能被氧化?

[学生2]不一定,铝丝常温下在空气中就能被氧化,刚才我用砂纸打磨后才能看到金属光泽,就是因为原来它已被氧化的原因。

[教师]你说的很对,常温下铝就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膜,这也就是铝制品更耐用的原因。那你们想知道纯净的铝在氧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吗?

[教师演示实验]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学生惊叹铝箔燃烧的现象

[教师]纯净的铝在氧气中燃烧也很剧烈,那未打磨的铝在空气中加热有何现象呢?

[学生演示实验]铝片在空气中加热。

[教师]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铝片变软了,好像熔化了,但没有滴落下来。

[投影]提供有关铝与氧化铝的熔点。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氧化铝将熔化的铝包裹起来了,铝制品耐用的原因也正由于这层致密的氧化铝膜。

教师和学生总结:1、金属与氧气反应

[教师]大家知道铁锅为什么可以为人体补充铁元素吗?

[开始展示铁锅的学生]铁可以与食醋中醋酸反应,生成的物质可被人体吸收。

[教师]你真不错!那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呢?

[实验内容]用镊子取镁条、铁钉、铜片各一个,表面用砂纸擦亮,分别放在装有稀盐酸或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二、听课感悟

1、课堂情境设置新颖有趣。一个新颖、有趣的导入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播放老师亲身经历《打铁花》视频,更加真实可信,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学生通过对金属自我介绍,既可以引导他们回忆、提炼头脑中已存在的金属物理性质的知识储备,同时暴露出他们对金属性质的认识尚处于零散和无序的状态,产生超出自己预期料想的效果。

2、教学切入点的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切入点的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切入,为探究奠定了基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你看,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展示自己带来的金属制品并积极炫耀自己宝贝的优点和性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另外学生实验1既无形中考察了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任其选择探究,发展兴趣,而兴趣则是问题探究的动力。

3、教学艺术是课堂的催化剂。老师委婉的语调,以及那你真不错!你的回答真棒!等话语都充满了对学生的肯定、鞭策和鼓励,学生在这种亲切又随和的的氛围中怎能停止对知识的渴求呢?在这儿我想到有不少老师在开公开课之前都反复叮嘱学生:一定要与我默契配合啊!,其实,配合是否默契哪是强求而得的呢。你看这节课,学生沉浸在实验探究的乐趣中了,在知识的海洋中倘佯,相互切磋,激烈讨论,此刻,师生交流、生生活动完全成了一种自发的行为,这种效果绝对不是课前反复嘱咐能够达到的。

4、课堂教学浑然一体,收放自如。各环节的衔接很自然,从金属的利用引出主题,再到金属性质的探究,最后又回到金属的利用,整个进程很流畅。放出去学生能够探究出名堂,收回后就能够得出结论。实验探究课的课堂不可能象教师一言堂那样安静,学生总是处于不断的讨论甚至于是争论以及仪器的碰撞声中,这时教师的组织教学确实加大了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以一种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在某一个需要的时刻集中起来。在这方面,老师无疑是有办法的,或者说是有魅力的。你听,老师是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的:我们刚才看到了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如果光看热闹不找门道那就可惜了。一个苹果砸在一般人的头上只是感觉疼,而砸在了牛顿的头上,却砸出了万有引力。所以,我们遇到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追根溯源看本质。

这节课引起了听课老师的共鸣,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探究课的真谛,领略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节探究课的成功不仅仅需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更要让学生真正作为课堂探究的主人,同时需要教师拥有完美的课堂授课艺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等1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6

[2]李蕾.金属材料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