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异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论宋代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异同

俞海宜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内容摘要:风俗画是对一个时代社会习俗、生活状态的真实描绘,是当时民间情形的缩影。宋代由于繁荣的经济文化、清明的政治氛围,绘画题材由宫廷走向民间,风俗画因此发展到鼎盛时期。而17世纪的荷兰艺术家也放弃宗教和宫廷题材,转而大量描绘荷兰的风土人情。尽管都是对社会内容的记录,宋代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在绘画成因、表现形式、题材内容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宋代;17世纪荷兰;风俗画;比较;异同

  12至13世纪的宋代风俗画与17世纪的荷兰风俗画,即便相隔几百年的距离,但都在描绘平凡的日常生活,作品质朴亲切、情感细腻,都包含了作者对普通人的热情歌颂。最常见的的平凡人生活被画家画进历史永不磨灭,是我们见证历史真实的可贵史料。

    二、中外风俗画的一致性分析

   (一)选材的一致性

     宋代画家与17世纪的荷兰画家都对描绘市井百态情有独钟,艺术家从对街巷、集市、酒馆、车马、货郎等的纪实中都可以看出当时发达的商品经济。李嵩所绘的《货郎图》中,货郎挑着重担穿梭于街巷,货担上物品齐全,引得孩童们围绕笑闹,孩童的欢乐、母亲的和善都跃然纸上,感情细腻、质朴亲切,以一个小的场景真实再现了南宋钱塘一带民间商贩的经营情况。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是以宏大的场景描绘了北宋的市井风情。以清明上河期间的各式商业活动为切入,刻画了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以及汴京的繁华热闹与不同阶层人民为谋生奔忙的状态。17世纪的荷兰画家也热衷于描绘市场,画家加布里尔•梅蒂绥创作的《阿姆斯特丹的蔬菜市场》,画面里有各类农产品可供交易,有几位家庭主妇正在挑选,刻画出热闹的市场交易场景,生活气息浓厚。宋代与17世纪荷兰画家都将市井生活作为描绘重点,不难看出风俗画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壮大。

    (二)关注人的自身

      佛教与道教在南北朝至唐的发展都以其贵族化而存在,至北宋开始有世俗化的倾向,而佛、道两教在南宋更是走向平民化并对民间产生广泛影响。唐代人物画中多描绘的是宫廷贵族女性,更有周昉妙创的“水月观音”仕女形象,至宋佛教与道教同时在民间扎根,画家把目光从上层社会转移到底层人民,取材于百姓生活,此时更多的普通劳动妇女也作为主角跃然纸上。不同于唐代画家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中扩大主体人物的夸张手法,宋代风俗画家更多流露的是对人本身的关注,关注人的生活,对画面中人物形象与生活事件都注重写实性,真实再现当时的情景。这些转变都说明了人本身的重要性被发现,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与事开始受到关注。而17世纪荷兰在战争中独立,这让荷兰人深刻认识到自身拥有的能力和价值于是荷兰多数艺术家开始寻求在画面中表现出人的自信与自尊,画家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人们的情感和愿望,于是荷兰人民健康、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形象出现在绘画作品中。此时的宗教文化管束自由,新教徒认同内心的信仰,这也对艺术氛围产生巨大影响,新兴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在绘画作品中既有积极进取的人,也有安于现状的人,画家对人的本性与人的诉求的关注可见一斑,绘画艺术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扩大。

     三、中外风俗画的巨大差异

    (一)构图形式不同

      宋代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都追求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表现,但由于文化观念、绘画方向、作画工具等不同,在还原当时场景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存在巨大差异。我国绘画在构图上自古便讲求“经营位置”,通过移动的方式引领观者视线游走,能够全方位的观察画面。以宋代风俗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清明上河图》来看,采用散点透视,全景式构图包罗万象,作者张择端将画面分三个段落,在静止的画面中观者的目光却追随画面中人的行动轨迹而变化。偌大的画面中人物、动物、车马、船只、房屋与桥梁自然相融,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17世纪荷兰风俗画中,多为小场景描绘,也有大幅风景作品,但都严格遵循西方一贯的焦点透视构图法则,造型上追求客观真实,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画家的理性精神。此时的作品中也有如《清明上河图》引导观者视线游走的作画方式,德·霍赫热衷于描绘家庭生活场景,他的画面中习惯于通过一扇门引导观者看向远处的房间,被称为“游动的路线”的作画方法,以一个载体而向外看,即便观者视线也在游走,但仍是从一个固定视角出发,增加了画面的联想性,这种表现与中国绘画差异显著。

   (二)流露出的情感差异

     在两宋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如此风靡于民间不外乎是其描绘的是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他们最熟悉不过的场景,偏向于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更容易让让普通劳动人民与艺术家共情。宋代风俗画不但纪实了当时场景,也包含了人生的意义,内涵深刻。如李嵩的《货郎图》,画面中作者对细节刻画有特殊的含义,老货郎担上的三百件物品被细致刻画,各式产品应有尽有,似乎与当时货郎职业的流动性相悖,但这是作者在写实的基础上增加了理想化的效果,使货郎形象更加饱满,表达了画家对百姓丰衣足食生活的美好祝愿。货郎虽处于周围热闹的环境中,但被生活的重担所压,作者捕捉到老人脸上的酸楚与倦态,在市井百态中流露出对劳苦大众的深深关切。17世纪的荷兰凭借其民族的团结与拼搏获得了政治上的自由,画家怀揣着对现实生活饱满的热情描绘世俗生活,画面中流露出的是荷兰人不受拘束的欢乐气氛,是荷兰民众在勤劳节俭中获得的幸福、满足的愉快生活。如扬·斯丁的作品《聚餐》中,一家人在节日里大吃大喝、欢乐宴饮,整个场面极其混乱,但画面却给人轻快活泼的氛围感,呈现出荷兰人喜庆欢愉的生活状态。

      四、结语

宋代风俗画与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辉煌成就在世界绘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都是在经济繁荣、深受民间喜爱的背景下逐渐发展。通过对二者异同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两个不同时空风俗画的兴盛是多种因素汇聚下的必然结果。尽管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中,但都在最平凡的市井风情中绽放出最美的花朵,是研究当时的时代面貌和审美特征的重要史料。对风俗画的研究促进了艺术创作深入民间,关注人民生活,能够为我国当代风俗画描绘各个地区风土人情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晓玉、宋丽蓉.宋代风俗画与法国风俗画风格比较[J].美与时代,2021.

[2]王超.浅谈宋代风俗画[J].今古文创,2020.

[3]欧阳英.外国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