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刻紫竹观音造像艺术特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安岳石刻紫竹观音造像艺术特征研究

袁诗意 

四川旅游学院     610100 

摘要:紫竹观音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是安岳石刻摩崖造像的代表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安岳石刻紫竹观音的艺术特点,从造像、装饰、色彩、雕刻工艺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并结合佛教中国化、本土化和观音女性化、民俗化等背景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安岳石刻 紫竹观音 佛教造像 艺术特征

一、概述

(一)安岳石刻的历史

安岳,因地方位于铁门山上,有着“安居于山岳”一说,因此取名为安岳。安岳的摩崖造像起始于南北朝,在唐宋发展到达了顶峰。安岳的石刻造像大部分为佛教造像,也有小部分的道教造像。安岳内现有古代石刻遗存五百余处、造像十万余尊,是现存最大规模的摩崖经窟及唐代道教石刻群,因此安岳一直享有“中国佛雕之都”的盛誉。

(二)紫竹观音概述

紫竹观音像位于北宋年间雕刻于毗卢洞,形态造型有着强烈的世俗美。“其世俗化风味很浓,具有人的美,神的仪,被称为美神,造像的设计和雕技达到了令人倾倒的程度,观赏后的专家、学者誉之为东方的阿芙洛蒂德 ( 希腊美神 )”[1],这尊观音石像因背后的紫竹而得名“紫竹观音”,它在安岳当地也被称为“翘脚观音”。

二、安岳石刻紫竹观音的造像特点

(一)面部特点

佛像的面部造型是典型的柳眉杏眼的东方美女形态,弯弯的柳眉,细细的杏眼俯视众生,高挺的鼻子配上较小的嘴唇,圆润的脸庞配上较长的耳垂。相比起同样修造于宋代的佛陀面部造型,紫竹观音在五官的塑造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佛陀的脸部造型是上窄下宽,而紫竹观音的脸部造型为上宽下窄,整体视觉上更加女性化,也符合民间观音女化的传说。唐代之前观音普遍为男子化身,因此紫竹观音的女性化特征也反映出我国唐代以后女子地位逐步提高的社会背景。

(二)形态特点

观音整个形态造型为坐姿,坐在蒲葵叶上面。面部正对前方,身体却微微向右倾斜,古代工匠用身体姿态表达了观音的悠然自乐。紫竹观音左手撑在蒲葵叶上,右手微微弯曲放在膝头上,微微弯曲的五指似女子的兰花指造型,圆润饱满,体现出丰腴之美。左脚踩在莲花蕊上,右脚弯曲踏在蒲葵叶,整体坐姿慵懒中又霸气非凡,很好的体现了紫竹观音“神”的身份特征。

三、安岳石刻紫竹观音的装饰特点

(一)服饰特点(佛衣)

在紫竹观音的服饰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观察到佛衣为上衣重层式,有明显的两层上衣,里层斜挎缠绕式的包裹胸口以下的部位,腰部以一条蓝色丝带系紧固定佛衣,外层为短袖薄袈裟且较长与右脚齐平,右边天衣轻轻搭放在右手小臂上,整体设计在视觉上显得十分丰满,工匠把佛衣也雕刻得飘逸轻薄。相比毗卢洞其他造像的佛衣,紫竹观音的佛衣造像的款式更加丰富,短袖水波纹飘逸的造型体现了观音“女性化”的特点,融入了民间的审美观念。

(二)配饰元素

1、璎珞

璎珞最早出自于印度富贵人家所佩戴的饰品,代表富贵、华美之意,后由佛教传入中国,在佛教造像中也有装饰运用。紫竹观音上半身所佩戴的璎珞贯穿整个胸膛形成多重“U”型叠加,下半身两膝头也均有佩戴璎珞。璎珞由无雕刻装饰的素面小圆珠穿成,在多重U型部位圆珠成穗状形,两端均有花托,其余部位由两条圆珠装饰,整体呈对称形态(图1)。璎珞上面也装饰了许多圆珠流苏串穗吊坠,吊坠由圆珠和流苏组成,显得更加华美富贵。璎珞与唐朝寻常女子所佩戴的项圈璎珞区别较大,其造型还是更加偏于印度佛教造像所佩戴的璎珞造型。这种雕刻方式使璎珞更加立体,也体现出了工匠超高的雕刻工艺。

2、宝冠 

宝冠整体形状为扇形(图2),如一座小尖塔,头冠正中间有一化佛,为柳本尊像。以小佛像为对称中心,宝冠的两边分别雕刻卷草纹、云形纹装饰,在宝冠下方用串穗装饰,串穗似珠宝吊坠于观音鬓角,越发显得观音美若天仙、柔情似水,如未出阁的闺中女子。宝冠下方两侧雕刻了飘逸的丝带,工匠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艺让丝带看起来轻如丝绸、飘飘欲飞。头冠精致、细腻的雕刻手法,让整座佛像显得更加雍容华贵。

四、安岳石刻紫竹观音色彩特点

紫竹观音的美学价值,除了巧夺天工的雕刻工艺,也离不开它的色彩。“古时所用颜料多为自行炮制的矿物性和植物性颜料,纯净度达不到今天化学颜料的标准,所含杂质带有其他色素或某种色彩倾向,降低了色彩的艳丽和跳跃程度。”[3]由于技术的有限性使紫竹观音所使用的矿物颜料、植物颜料中含有许多的杂质,因此大大的降低了色彩的饱和度,低饱和度的色彩使佛像看上去更加古朴、庄重,也符合了宋朝民间致雅的审美观念。观音的整体色彩还运用了佛教传统色彩观念,“五大色”赤、黑、白、黄、青分别对应火、风、水、地、空。在紫竹观音的造像色彩运用上,不仅符合宋朝民间致雅的审美观念,也被赋予了佛教传统的色彩观念。

五、安岳石刻紫竹观音的雕刻工艺

与安岳石刻大部分佛教造像一样,紫竹观音属于摩崖造像,特点是置于露天,雕刻于山崖之上。在雕刻工艺上运用了高浮雕、浅浮雕、凹雕、镂空雕刻、线刻等技法。

浮雕,是在平面上使雕刻的物体凸出或凹进,一般分为高浮雕、浅浮雕和凹雕三种,在紫竹观音的雕刻上都有运用。高浮雕,雕刻的空间起伏大,立体感强,紫竹观音的整体雕刻就为高浮雕。浅浮雕,雕刻的空间起伏小,平面感强,可以使观音的小装饰品和花纹浅浅的的凸出来,显得十分精美。在观音脚下的莲花叶上使用了凹雕,曲卷自然、栩栩如生。镂空雕刻,主要是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层次感,这种雕刻手法在观音的丝带、宝冠上运用得淋漓尽致。线刻主要使用在观音的面部塑造上。这几种雕刻手法互相结合,塑造了如今的集美与一身的紫竹观音。

六、总结

总的来说,紫竹观音在造像特点、装饰特点、色彩特点、雕刻工艺上都有着极大的艺术研究价值。在这四个方面的艺术特征上凸显了宋代民间审美和佛教艺术相结合,佛教造像民间化、地域化等特点。观音形象也从男子转为女子,观音的身段、样貌、首饰无一不在展示东方美女的形象特点,体现了丰腴饱满的圆润之美。在色彩方面,由于颜料制作技术的有限性,其颜色呈现出古朴、庄严的特点。根据艺术特征,我们分析到其背后的佛教中国化、本土化、民族化、观音女性化,以及北宋端庄优雅的民间审美特点。

参考文献:

[1]李美霖. 安岳石刻紫竹观音艺术形态分析[J].戏剧之家,2014(11):290-295.

[2]李浥,李光明. 安岳石刻的色彩特质[J].中国文化遗产,201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