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难点与处理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3

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难点与处理途径

蔡旻

110102197807112712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乡规划工作的业务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业务量和数据量的增加对城乡规划业务审批的规范性、科学性及时效性要求大幅提升。从中国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批城市带、都市圈等城市群正快速兴起,发展迅猛。城市的发展既要考虑经济社会需求,又要考虑生态环境和市民居住条件。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难点与处理途径做论述,详情如下。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难点;处理途径

引言

伴随城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设计也在不断转型升级,以追求努力适应快速的当代城市发展节奏与进程。具体来讲,就是要体现城市面对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交通空间改变,也包括生态、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有效性。在当今倡导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必须从传统粗放型向生态型建设模式转型变化,合理解决生态城市建设中现存问题,并提出健康、长期持续发展的建设策略,最终达成一种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发展节奏的相互和谐。

1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城市规划在各个时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本文根据我国城市规划侧重点,将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期、启动期、发展期三个阶段。(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发展的萌芽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我国尝试引入以工业活动为主的城市规划模式,但未实施生态规划设计。这一时期,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污水治理等方面。(2)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发展的启动期。这一时期,我国城市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政府开始真正认识到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设立了环境保护专职部门。1979年,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颁布;1982年,北京和天津城市生态系统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许多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也由此展开,同时在许多国际生态城市规划学术研讨会上渐渐出现了中国学者的身影。这一时期,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研究初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并由理论研究逐渐迈向少数城市试点试验。(3)2001年至今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全面发展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国内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短板也不断显现出来。十八大以来,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成为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及依据,进而促进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2.1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之一是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基本原则。如果从生态学角度来思考问题,则需要生态型城市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对发展规模的一定限制展开分析。例如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建立环境净化与城市环境质量的直接关系,以此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优化城市的净化功能;或者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通过经济和技术水平实现城市承载水平的逐渐提升,结合城市规划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与布局,确保城市生态资源合理化配置,体现一定生态发展价值,满足各种生态发展要求。

2.2城市生态化自然成长发展的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之二是城市生态化自然成长发展的基本原则。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其发展空间中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为城市成长过程提供重要基础,为此城市需要遵循自然成长性原则,结合自然演变规律规划城市,保证城市健康长远发展。在这一套原则中,城市生态维护与更新都需要遵循动态发展机制。

3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难点

3.1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发展策略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想满足城市的快速发展节奏,就必须做到优化提升城市空间,提出相应发展策略。这一发展策略的关键就是在满足城市网络建设秩序,体现高效率开发机制,结合城市融通机制建立城市空间发展优化路径,满足空间增长要求,有效解决城市土地资源浪费问题,结合节约型城市创新发展模式建设来思考相关问题颇有必要。例如,在结合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其中的空间规划内容,使其体现出规划功能板块建设,基于这一点,还要结合城市规划发展的各种实际条件状况。在本文看来,要形成良好的空间联络机制,解决一些不畅通、不良发展结果,真正做到生态城市空间建设规划有的放矢,结合多点内容展开思考,分析围绕城市发展建设需求体现更多价值的可能性。当然,也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空间优化思考相关问题,提升城市绿色环保建设价值,建立城市中的多元化、高密度网格,为生态城市发展建设提出更多可能性。在结合生态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态势下,也要重视城市发展空间优化,为其发展内涵优化创造条件,体现城市街道两侧相互关联关系,这对于增加空间面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都有好处,更能提高城市整体的运营效率,体现生态性。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实际上是朝着存量型城市发展,结合城市土地资源匮乏问题展开分析,搭建高紧凑性空间结构,使其能够取代目前城市中已有的大量低密度空间,实现生态城市的整体集约化快速发展,提高生态城市发展转化率。如果从另一层面讲,也要结合城市空间建设优化体现生态控制便捷内容,实现城市向外延伸发展优化。在城市空间优化中引入更多有价值内容,如此对于提高土地整体应用价值帮助较大。例如,融入具有先进理念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它的导向性与生态化开发理念,能够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干线设计体现轨道站点开发细节,提高轨道交通站点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效率。就整体而言,结合城市中的集中社区公共功能内容来分析其周边领域布置,优化公共空间连通站点建设机制,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出行频率,如此对于城市绿色节能环保发展是相当有利的。

3.2理念实时性

在建筑施工中必须考虑方案的实时可行性,多角度考察当下居民、公众对城市需求所在,综合多项调研数据并对具体场所具体分析,进而更有效规划出居民满意、社会满意、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并对特殊场所特殊分析,量身定制适合当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独特的生态城市;当然,也不能忽略国家有关政策的动态变化,实时掌握当地城市规划的建筑理念,积极贯彻把控城市规划的创新性、长远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打造出全新的城市规划必须有利于城市多维发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1)保障居住区的和谐、品质。该方案在规划中,综合考虑居住公寓、办公、酒店等多项目的联结性与隔离性。保障其间和谐同时,不忘品质的保证。(2)保障生态城家协调、清新。该方案规划中亦考虑周边可转化为旅游参观场所的统筹发展,关注生态、城、家几方协调运行,而不是生态的清新、自然、美好特性。(3)保障多功能性。另外,规划中需要积极贯彻相关城市规划理念,促进城市多维有效发展,进而实现多功能区的配套规划,如对办公、商贸等多方面留有区域。保障公众业余生活的完整、就地实现性。(4)保障城市独特、典范性。需要考虑最后规划结果的独特性以及可普及的典范性,打造全新创新性的高端区的同时保障其作为主干道的标志性。

3.3提高土地利用率

基于城市规划设计层面分析,要有效解决因房地产过度开发造成的城市土地利用率低下问题,需做到:一方面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预防城市土地出现无目的性或盲目性扩张的情况;同时,强调高效利用城市土地,积极提倡城市土地混合使用模式。具体而言,需要明确划分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目标,并杜绝外延式发展模式。需认识到,即便外延式发展模式主张开发大面积的城市新区,以承诺低价土地出让为基础进行招商引资,看似开发了更多全新土地,并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但是受土地资源自身有限、不可再生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外延式发展模式注定走向衰败。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设计期间,需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积极推行可持续性内涵式发展模式,即积极主动寻求技术层面的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内涵式发展模式强调集约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有限土地资本密度、产业密度、建筑密度等,使有限的土地获取长久、庞大的产能。此外,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混合使用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当中使用较多,主张将工业、商业及居住等不同性质土地混合使用。以欧洲商业住宅为例,一楼地面用于商业、二楼以上用于住宅或写字楼,屋顶建设花园用于公共空间等。从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应用及高效开发利用角度考虑,这种模式可适当借鉴应用,从而使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率得到全面提升,进而带动我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城市土地利用率全面提升角度考虑,有必要考虑主要城市全域用地的统筹规划工作。

3.4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在智慧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3.4.1重视城市透水性改造

可以利用透水铺装来改造城市硬质化状况,并借助多种技术形式体现透水渗透效果。一是采用砖砌材料或者石料作为路面铺装时,在砖石之间预留出一定的间隙作为透水孔,空隙中不用水泥砂浆封死,而是改用自然土壤泥料,或者直接加工孔型砖作为铺装材料,在砖块中间预留的孔洞中填充碎卵石,起到降低地面热反射的作用。二是采用大小形状相近的鹅卵石或者其他碎石,以散堆散铺的形式建设透水透气性较好的路面。同时,应当选择以透水性沥青材料作为路面表层,这样不仅使改造过的铺装路面具有较好的透水渗透效果,还可以美化路面环境。三是改用生态混凝土砌块,这种砌块中间预留出40%以上的空间作为植草格,材料本身虽然不具备透水性特点,但中间的孔洞结构可以作为植草绿化空间,使铺装路面具有生态渗透功能。生态混凝土砌块不仅可以用作城市道路的透水铺装材料,也可用于自然湖泊堤岸改造,从而恢复河流的自然功能,起到蓄水调节作用。

3.4.2建设雨污分流的排水设施

这种雨污分流模式是专门针对老旧城区下水管线的溢流泛水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排水体制措施,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以往传统地下排污管线系统中地表灌水量过大导致的黑臭水体漫流问题。在具体建设时,用两条完全独立的管道系统将雨水与城市污水相隔。其中污水在经过污水管网收集后,经过地下被输送到当地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而雨水管则通向地下的蓄水池装置。这种蓄水池顶部加设了一个顶盖结构,防止雨水蓄水蒸发,当蓄水池到达容纳极限时,雨水管网下游会打开闸门将多余的洪流排向自然水体。当城市处于干旱季节时,市政道路清理、绿化带灌溉以及其他生产活动用水可以直接从蓄水池中获取,进一步缓解城市水资源供应短缺的问题。在这样的排水系统设计下,城市的管网系统将与周边的自然湖泊、天然河流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可以显著降低城市发生内涝灾害的概率和影响,也能减少城市污水治理的成本,减轻治理工作负担。

3.5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

3.5.1在道路规划调度中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GIS能够对道路做出拓宽处理,进而根据实际情况优化道路交通系统。通过整合分析道路数据信息,对所需改建的道路及周围建筑设施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通过添加建筑物属性表的行和列,设置增加交通规划中所需各类建筑的有关参数信息,如名称、结构、材料、楼层等。创建道路缓冲区,在对道路拓宽距离展开相应的设计工作时,应当全方位地对地理环境、交通量等若干方面做出思考,进而依照实际状况,选择拓宽道路的一侧或两侧,设定不同的拓宽宽度参数值。针对道路扩建项目,依照实际需求及缓解交通压力的需求,设计出最适宜的道路拓宽宽度,值得注意的是,拓宽后的道路可能与四周建筑物有所重叠,所以倘若条件准许,则应尽可能地避让绕行。但这种状况下很可能会致使线路拓宽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标准,进而不能缓解交通压力,所以应该针对重叠部分涉及的建筑设施予以移除处理,才能确保道路的运行能力,达到预期效果。

3.5.2市政设施管理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就是市政设施,其中管线工程、交通工程的规划设计效果会直接关乎民众生活的品质、城市的整体形象。一般状况下,管线工程指的是排水、供电、供热等可以为城市居住者提供日常所需的管线系统;而交通工程涵盖的内容多、范围广,比如除了道路自身,还涉及道路上的花草、路灯等,所以规划意义更为重大。因此,在对管线工程、交通工程实行规划设计管理时,不但要保证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效性、高效性,还要尽可能地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如此一来,就会加大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工作的困难程度。为了改善这样的情况,可适时应用GIS,借助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和相应的绘图技术,创建出整个城市的比例尺模型,为城市市政设施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照根据,进一步提升市政设施管理水平。

3.5.3科学定位规划

在规划与建设智慧生态城市时,应结合城市特色与区域优势资源做好科学定位与顶层设计,有机结合城市土地与资源的混合利用与综合开发,有机融合城市的生产、生活、消费等活动场所,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与优化设计,将城市打造成为高度杂糅智慧性与生态性的平台载体,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协调发展各种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加强各功能区的数据共享与跨区沟通,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生态型城市。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需全面分析各城市发展进程中存在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等问题,根据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优先解决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的问题,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并逐一解决封闭小区阻碍城市经济流动等问题,以此全面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希娟,廉洪朋,张海霞.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0):275-276.

[2]季京伟,李立廷,张栓.基于城市规划科学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市政园林设计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5):54.

[3]蒋晶容.绿色城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研究[J].经济师,2019(12):235+285.

[4]王启.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J].建材与装饰,2019(07):84-85.

[5]黄威.城市可持续发展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浅谈[J].中华建设,2019(01):80-81.

[6]雷金.城市规划科学实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市政园林设计[J].产业创新研究,2018(12):83-84.

[7]何谊.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城市规划科学的市政园林绿化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38):69-70.

[8]谢谦.基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19):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