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培育和科学保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培育和科学保护

段丽萍

腾冲市沙坝国有林场  云南腾冲  679100

摘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全球热点话题。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这个热点话题中的“焦点”,是国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物种保护新概念。自“十三五”期间启动,并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已经构建成为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专业性三强的工程。文章基于腾冲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研究现状,从客观环境、主观管控等方面提出培育与保护的措施,促使这项工作进入到一个科学循环中,实现保促结合,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培育与保护;生物谱系

腾冲市沙坝国有林场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对经营境内千余种植物的规划过程中发现了多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它们的分布区域狭窄,受到外部各类因素的干扰,在种类和数量上呈现持续减少,甚至是即将灭绝的趋势,在这个背景下,采用建立种质资源库和珍贵乡土树种保障性苗圃培育同步进行的“生物多样性+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模式,把腾冲本地发现的广西火桐、滇桐、朱红杜鹃、大树杜鹃、长蕊木兰、女真牡丹、桫椤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通过就地保护、近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一系列培育和保护措施,扩大种群数量,使极小种群得到了保存与壮大,实现了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

一、就地保护--建立保护点+人工繁殖

腾冲市沙坝国有林场经营面积11.66万亩,其中含有千余种植物。在对这些物种展开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零星斑点状分布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因为它们的数量少且有些是单株,为其建立单独的自然保护区是不现实的,所以在研究了政策法规、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后,沙坝国有林场建立了功能完善的保护小区(点)体系,以此保护现有种群与其周边的环境。这种就地保护的方式需要考虑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交融之后的保护效果。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保护的过程中能不能和周边的环境协调发展、社区的农户有没有能力和林场一起承担保护的职责等现实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地解决。因此,在就地保护的制度制定之后,根据物种繁殖生物学的特性系统地开展繁殖研究工作,以人工的方式促进育种结实,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具体步骤是:先获得种子,研究种子萌发与壮苗培育的配套技术;对成功率比较低的种子可以采用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培育方法,这是就地保护与一些物种必须实施迁地保护最坚实的技术支撑。例如去年在腾冲市新华乡发现的广西火桐长势一直很好,就地保护既减少了护育成本,还提高了护育效果,目前在林场苗圃的培育数量已经超过了两千株,是林场所有极小种群植物中培育和保护最好的一族。还有一类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它们的数量很少,但是多样的遗传性并不低,如在大理境内发现的漾濞槭,发现时只有5株,它们对环境变化的感受极为敏锐,为了不破坏其遗传的多样性,采取就地保护+人工繁殖的方式显然更为适当,目前林场已引进10株进行培育和保护。

二、近地保护--人工管护+遗传研究

近地保护的首要原则是人工管护。这是一种具有保护性、展示性、科研性和科普性的保护方式。这种方式是介于回归自然和迁地保护之间的一种保护方式。有人又将其称为类就地保护,在不能实现就地保护的时候,让那些分布点极少、生存环境极为特殊的植物在生存和繁衍上获得了一个相对广泛的空间。近地保护时,人工购置苗木、布置种群结构、为其选择(配置)相近气候与生境的自然或半自然地段,可以逐步形成稳定的种群。例如长蕊木兰主要生活在云南省的西南部与东南部,它们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一经发现就被引入沙坝国有林场进行培育与保护,在遗传变异水平(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上进行了深刻地研究,人工营设了适合长蕊木兰的生长环境,在精心照护下,林场现有花株超过两万株,已经成为云南最大的长蕊木兰养护基地。

这个显著的成绩再次说明了,决定近地保护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对遗传结构的研究。为该项研究设定独立的资金与研究基地,比较研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遗传结构、基因流动态和人工繁育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国内目前相关的研究在数量上还是比较少的,且大多呈现散落的状态。建立基地,可以把这些散落的实践内容整合在一起,从中提炼出的理论一方面会具有普适性,一方面会具有针对性,极大地提高了野生群体人工恢复技术依据体系建立的科学性,因此,在可预见的范围内,研究基地的建立与研究资金的专用会成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培育和科学保护工作最重要且最必要的内容。

三、迁地保护--人工管护+景观协调

迁地保护是所有保护方式中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最大的一种保护方式。沙坝国有林场的占地面积大,有效空间较多,也能够满足“科学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三个要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需要秉持的原则,因此,在迁地保护工作中成为客观物质层面的首选。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对比、分析、研究人工繁殖苗木与野外现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结构的异同,确定迁地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确定目标物种进行迁地保护的取样策略和样本大小(植株数量), 让被划定的区域内能够通过科学管护、动态监测、数据采集等方式,实现迁地保护所需地外部条件。例如滇桐、朱红杜鹃等物种在野生环境下很难繁殖、生长慢,林场根据其特性迁到苗圃地进行无性繁殖,通过采集滇桐、火桐、朱红大杜鹃种子育苗进行回归试验:①种子采集及播种(从腾冲市辖区范围内选择树龄30~50年健康目的树作为种子源,采集成熟、质量好的种子进行播种育苗)②容器和基质(培育当年生苗用规格9cm×13cm的塑料袋或无纺袋作容器,培育2年生苗用规格10cm×14cm的塑料袋作容器。在土壤中加入5%的复合肥混合均匀,每立方米用90%的敌克松粉剂10g~15g消毒后装入容器。)③幼苗移植(当苗高3~5cm时,将苗木移植入容器。移植时,起苗前将苗床和袋土浇透,起苗时应尽量减少根系损伤,用小木棍在容器内掏出小孔,放入苗木后压实,苗木不能窝根或悬空,移苗后浇透定根水。苗床上用遮光度60~75%的遮阳网搭建荫棚。)④苗期管理(幼苗移植后每天浇水1~2次,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移苗后15天左右开始施肥,生长季节的5~8月每月施肥一次,每平方米撒施小颗粒尿素20g和磷酸二氢钾5g,注意掸去粘在枝叶上的肥料,喷施0.05%的硫酸锌和硫酸锰,或每平方米撒施复合肥30g,喷施0.03%的硫酸锰和硼酸。除草遵循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每次除草后浇透水。每20天用一次多菌灵和百菌清1000倍液交替喷洒防病。),目前林场已培育滇桐6000多株、火桐苗10000株、朱红大杜鹃2000多株,回归定植长喙厚朴2000多株。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外部环境一旦建立好,也就可以被看是一种就地保护的形式了,其除了需要完成就地保护的一些既有程序,还必须主动承担起科普展示的功能,为自然与社会之间搭建一个桥梁,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一起加入到种群重建的工作中,使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回归自然的工作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参照IUCN/SSC的规范基础上,尽早制定出本地本土针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回归自然的技术规范,可以进一步指导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回归自然与种群重建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工作。腾冲市沙坝国有林场制定的《2022年度云南省森林经营试点实施方案》为同类工作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再次印证了迁地保护工作集自然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的特征。

结语

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培育与保护,既是为了让物种的基因得到有效的保护,还要让其在整个种群中发挥协同生态的作用。因此,其科学性强,技术性难、专业性高、周期性长。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把成功的经验与创新探索的方法结合在一起,需要结合当地与物种的实际情况,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深度研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进化历史、进化潜力与适应机制,让其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的体系,在整个生物多样谱系的保护工作中得到全方位的实践进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植物保护战略》编撰委员会,中国植物保护战略[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

[2] (英)JonathanSilvertown,(英)DeborahCharlesworth著,简明植物种群生物学[M].图.2003

[3]孙卫邦,刘德团,张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进展与未来工作的思考[J].广西植物.2021(10).160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