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现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3

浅析高校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现象

孙惠

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

【关键词】:缓就业;慢就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

一、概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教育强国战略的有力实施,我国致力于通过发展高质量的教育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储备人才力量,希望早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过长期努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不断取得新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化,办学水平和育人能力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显著增强,为科技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发挥了战略支撑作用。

高等教育普及化给更多人带来了走进大学的机会,但同时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又相应的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现有岗位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需求等。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披露的报告我们可以得知,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除应届毕业生之外,还有一部分人群不可忽视,即海外归国留学生,根据国家信息大数据中心的数据可知,近年来归国留学生数量激增,已达百万每年。高校扩招、海归回国使国内外毕业生群体空前庞大,叠加疫情冲击、经济下行,无可避免的带来了就业难、就业竞争激烈的问题,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的现状。

二、“缓就业、慢就业”的内涵

现今,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择业期延长已成为一种趋势,从校园到职场“无缝对接”的情况或成为过去时。“缓就业、慢就业”现象逐渐增多,它指的是一部分高校生在大学毕业后不再选择直接进入职场,开始工作,而是选择暂时笃定而后行,多给自己一段时间思考未来的道路,他们可能选择在连续漫长的求学道路告一段落之后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世界;可能选择在多个感兴趣的行业接次进行灵活就业,判断到底哪种工作模式适合自己,也可能在求职竞争过后,选择攻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以期进入国家单位,为民服务。也可能在多年在外求学后选择暂时歇息,在家陪陪父母,走走亲朋,同时慢慢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这类人群与毕业前积极参加面试、杀出重围拿到心仪企业offer,毕业后立刻无缝衔接进入钟意的单位开始上班的同学们可谓对比强烈。

通过某项针对我国数十万名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在线调查我们可以得知,在目前的高校应届生中有近10%的人选择“缓就业、慢就业”, 且不到三分之一的应届生在毕业前的就业热情不高,就业意向不强。这部分人与毕业则就业的人群不同,并不打算直接就职,而是准备先为自己层层递进的人生按下“暂停键”,等时机成熟了再行就业。

三、“缓就业、慢就业”的原因

受内外部主客观种种因素叠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速度明显变慢,“缓就业、慢就业”逐渐形成趋势,下面将具体分析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慢、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高校扩招叠加疫情冲击导致僧多粥少

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受教育群体迅速扩张,高校也逐年扩招,加上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的人数也逐渐增长,高校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无可避免的会导致就业求职方面的激烈竞争。除此之外,由于近几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的持续影响,使得许多企业面临缩招、减招、甚至裁员倒闭等困境,直接导致企业需求员工数量的减少,适合应届生的岗位数量减少。另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当下,很多高校进行封闭式管理,无法在校园内进行大规模的线下招聘会,只能改成线上云招聘,通过腾讯会议、微信视频等方式进行招聘面试,使得招聘会效率降低且毕业生热情度减低。招聘后企业往往会通知心仪的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以完成进一步的考察,现由于疫情影响,也很难成行,种种不便导致应届毕业生面试难、实习难、求职难。再加上近年来社会情绪较为焦灼,互联网大厂裁员潮频现,使得希望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学生望而却步,对未来职业发展持更加审慎的态度。在就业结构矛盾冲击下,就业慢、就业难或成常态。

(二)主观因素:毕业生期望值与实际存在落差导致眼高手低

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认知与实际就业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据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普遍期待值较高,对工作薪酬、工作环境、发展前景都有美好的期望。然而有过半数的毕业生在调查中表示其首份工作的实际薪资和工作氛围低于或远低于其预期。究其原因,无非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过高的期待和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一部分毕业生受到心理冲击,从而对就职产生畏难心理。

另外,由于很多高校生在校期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做到足够重视,对未来缺乏规划,对工作还停留在空泛的想象上,过度追求一步到位和完美主义,导致高不成低不就。对于当今的年轻毕业生来说,相比过去,许多大学生家庭条件更加富足,有余裕的家底给他们提供了更长的择业时间,进行更加灵活的就业选择。这就使得一些同学在求职时从之前的“先就业再择业”趋向于“不将就”,不着急挣钱养家而是更多地去考虑工作前景是否优良,工作氛围是否舒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年轻人更为多元的择业观。家庭在经济方面也能够提供足够支撑以供毕业生生活,并有时间进行更加灵活的就业选择。

四、对待“缓就业、慢就业”需包容更需疏导

根据有关部门对当今大学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原因的调查,显示缓就业、慢就业主要分为主动选择型和被动拖延型。主动选择型是准备在大学毕业这个节点,暂时放慢步伐,给自己一个调整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从象牙塔到职场人的过渡期,以期更好的应对今后的人生。而被动拖延型则多是因职业生涯规划不到位而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又因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产生畏难情绪和逃避心态,从而把求职工作一拖再拖。消极应对就业和主动调整择业节奏、希望“更高质量”就业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慢就业”是选择更适合的就业方式,而不是懒就业、不就业,甚至畏惧就业。对主动选择型学生,我们应当对其持有理解和包容的心态。但对于被动拖延型学生,我们绝不能放任其由“缓就业、慢就业”演化成为“不就业、逃就业”,过长时间的观望和待价而沽一方面会提高对职业的期待阈值,另一方面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慌,最终高不成低不就。

部分家长认为,毕业后应适当给予年轻人一定的空间,只有充足了电,才能坦然面对各类困难。也有部分企业招聘负责人表示,对于“缓就业、慢就业”的学生,公司看重的是这段时间他到底做了什么。如果只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会让人怀疑该学生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如果充分利用这个缓冲期,增长个人见识,或许更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缓就业、慢就业”是否为一种合适的、健康的就业方式,我们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但是,“慢”不是目的,而是要在这期间内为自己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夯实基础。既然选择“慢就业、缓就业”,就更需要毕业生们充分利用缓就业、慢就业这个缓冲期,去寻找自己职业生涯的最适合状态,增长见识并做好未来发展规划。

五、高校层面应如何应对“缓就业、慢就业”现象

(一)强化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和国家的未来。高校层面应当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思想上首先要高度重视,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成立就业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压实领导责任,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学校领导亲自规划,各部门协调推进,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在目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局势下,既要做到有效防范疫情风险,又要确保学校就业工作有序推进。应当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对资金、场地、人员、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建设要更加到位。

配齐配强促就业专业队伍,是的就业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并定期在校内开展学院之间部门之间的业务培训和工作交流,简历学院全员促就业新格局。学院定期召开就业主题会议,及时传达部署相关文件和要求,任课老师积极推荐工作实习单位,引进实习基地,帮助毕业生找寻心仪单位。辅导员深入摸排学生就业、升学意愿,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就业群、升学群、调剂群等,通过QQ、微信、电话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为各位同学答疑解惑,交流沟通。做到层层落实,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力帮扶。

(二)精准施策补齐就业短板

学校层面应从学生入学起就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班会、讲座、就业指导课程、学长学姐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积极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避免眼高手低。加强学生求职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毕业生早日完成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和心态的转变,培养一个合格的“准职业人”。

精准施策,进一步完善就业帮扶机制,简历就业困难群体一对一帮扶台账,对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等方面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定期对未就业同学开展一对一的谈心谈话,了解其最新动态、求职意愿和职业诉求,方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实用指导。鼓励他们正视现实,摆正心态,树立信心,主动出击。同时也应积极参与策划筹办本校本专业专场招聘会,广泛联系和搜集新老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妥善安排场地和用人单位接待服务工作,有序组织毕业生参加专场招聘会,尽量在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为毕业生提供现场求职机会。积极向就业单位推荐,争取让用人单位多多选聘我校毕业生,帮助他们及早顺利就业。

(三)推进校企互动和家校合作

应当积极发挥校友资源,加强联系沟通情感,丰富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可以聘请优秀校友返校为毕业生开展职业沙龙等就业相关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同时也可邀请校友多多为本校毕业生进行求职指导和内推。切实加强就业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为高校毕业生广开门路,力争在实习中解决就业,以基地促就业,以实习促就业。开展如“名企直通车”等求职就业活动,推动毕业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进而落实就业单位。

强化就业指导,也不能忽视家长在学生就业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应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传递学生就业动态、争取引起家长对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应定期在家长群发布有关就业、升学的相关文件和信息,鼓励家长共同参与到毕业生的就业求职工作中来,形成家校合力。

参考文献

1、冯国昌,顾然.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9):102-103

2、李春玲.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就业选择变化[J].教育研究,2020,41(7):4-16

3、龙欣宇 ,李新宇 .大数据时代高校就业工作精准化路径探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40):74-75.

4、高蓉晖 . 家长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角色探析[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8,10(05):111-116

5、向珉睿.应对供给侧改革,促进大学生就业[J]. 人力资源 ,2021(18):120-121.

6、雷宏宇 .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指导对策探索[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37(10):140-141.

【作者简介】:孙惠(1994.02--),女,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会计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