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题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开放题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为例

柯侨芳

福建安溪第一中学      362400

【摘要】全国卷高考历史开放题综合考察了考生的知识储备和诸多能力,其典型特征是集多种题型于一身。本文注重讨论了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两个维度,其一是开放题思维与课程框架设计,其二是开放题思维与当堂练习设计。笔者尝试将全国卷历史开放题命题和解题的规律性思维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之中,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开放题思维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考一体化

所谓开放题思维,就是从近年来全国卷高考历史开放题命题和解题的实践经验出发,将拟定论题、阐述论题和总结论题的解题思路贯穿于教学和备课的实践之中,使之与新课主题、新课框架和课堂总结相结合,进而做到教学考一体化的历史思路与方法。笔者认为,将开放题思维与教学备考实践相结合,可以作为开辟历史教研新方向的一次尝试。

一、开放题思维与课程框架设计

1.立论思维与教学重难点判定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撰,中学历史教学依据课程标准设计。课程标准决定教学设计的重点,学情和考情的现实需要决定教学设计的难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涉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具体内容如下: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1]

仔细揣摩可知,二者存在因果关系。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是出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的因素之一。据此判定,隋唐制度变化的内容和影响是本课重点。课后,学生应该收获如下内容:隋唐制度在哪些方面出现变化?具体如何变化?这些变化带领哪些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课程标准使用了“认识”一词,说明在能力要求较高,即要求说明白“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是如何助推“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的出现和发展,这是本课难点。

2.阐述思维与教学框架设计

阐述思维的本质是以理性和逻辑方式来取信他人。一般依据具体论题具体分析。分期阐述、分类阐述、因果阐述等是阐述一个论题的常见思维。上面分析得出本课的经典主题是:制度变化与创新助推隋唐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出现。《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采用的是分类阐述的思维方式,即把“隋唐制度”分解为“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叙述三者的变化及其历史影响。因此,笔者依据分类阐述思维设计的教学框架如下:

一、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选官制度2.中央官制3.赋税制度)

二、隋唐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现在笔者例析“一、1.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为了找到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创新及其意义,笔者节选了教材中的两段原文作为史料进行试题开发,尝试践行教学考一体化原则,同时力图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具体如下:

史料  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2]

问题1:依据上述史料,与魏晋九品中正制相比,概括指出隋唐科举制在选官标准、选官要求、选官层级、主考身份、选官范围和选官规模方面的变化。

变化:选官标准从家世背景到考试成绩;选官要求从分等到分类分科;选官层级和主考身份不断提升;选官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问题2:根据问题1答案,分析隋唐科举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意义。

意义: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施政专业水平;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增强了阶层流动;扩大了隋唐帝国的统治基础。

3.结论思维与历史智慧生成

一堂优秀的高中历史课是有灵魂的。它应该是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的。古代司马迁认为历史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近来的历史教研强调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践行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因此,结论思维在于史论结合,无论是由史推论,还是论从史出,史论关系必须是逻辑严谨的。这个过程必然是一种历史智慧生成,追求的是一种认同。最常见的结论方式有二,其一,认同一种道理,例如唯物史观的常见原理等。结合本课知识,可以这样课堂总结:总之,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隋唐帝国在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有助于帝国长治久安,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内涵。

其二,找到一些对策。结合本课知识,笔者也可以这样课堂总结:总之,制度建设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制度建设只有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才能永葆活力。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是统治者基于解决现实问题,与时俱进、主动作为的智慧体现。

当然,还可以有其他一些结论方式,例如,阐述思路再点明,紧扣主题推理因果等。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无论如何,依据课程标准,依托主干史实,严谨而又自然地生成一些结论,使高中历史课堂学习知识和富于灵魂,在师生交流之中形成一种认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深刻地理解唯物史观的历史智慧,更浓烈地感知家国情怀,更自觉地践行时代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开放题思维与当堂练习设计

依照今年高考试题类型,将讲授的新知识编制成试题,并列入当堂练习,限时限量灵活调整地完成。即践行教学考一体化原则。这一做法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又可以贴近高考实际,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根据本课的结构,仿照近年来国卷开放题的样式,可以编制的试题如下:

【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时期

隋唐时期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中央官制

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制度创新”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鉴于高一学生的实际学情,课堂节奏应适度宽松,本题限时训练建议局部环节训练即可。这样既可以节约学生课堂解题压力,又可以示范解题流程和提升规范答题意识。结合所剩时间的多少灵活决定,若剩余5分钟,就只让学生训练拟定论题即可,指导学生如何拟定一个稳健的论题;若剩余10分钟,可以加练阐述论题的某一个环节,其他环节显示示范。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史论结合地阐述;若没有时间,可以布置成课后作业,限时10分钟完成,下次课抽一位中等生的“原创作品”当众点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13

2.《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