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学的城市第三空间咖啡馆研究——以南京新街口街道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基于类型学的城市第三空间咖啡馆研究——以南京新街口街道为例

方睿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非参与式观察,对南京新街口街道的咖啡馆进行了类型学分析,探索了新街口地区咖啡馆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以及归纳了独立咖啡馆的沿街立面类型。通过比较使用人群的特征,证明了咖啡馆的多元类型对于城市公共复合空间构建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类型学研究 城市第三空间 咖啡馆

1.相关背景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咖啡馆作为舶来品,在西方文化中是具有社交性的第三空间[1],在其本土化后,仍可纳入“第三空间”范畴对现代人的生活社交方式进行研究讨论。自2018年,南京的咖啡馆呈增长趋势,其空间形式渗透在城市组织结构中,甚至成为了一类“场所标志”。新街口街道地处南京市中心商圈,其咖啡馆聚集现象尤为显著。特别是珠江路,大石桥路,四牌楼一带,聚集着一批个性鲜明的独立咖啡馆,大众点评上甚至出现“东大咖啡圈”等热词,咖啡馆聚集的出现实则响应了周边人群的需求。作者试图去探究归纳,这些咖啡馆的空间类型,以及它们的出现对于提升城市空间活力所具有的作用。

1.2相关概念梳理

1.2.1类型学定义

类型学是一种分类归纳的研究方法。通过广泛的认知,从某角度出发形成判断标准,将该研究领域的所有对象划分为不同类型,通常这种判断标准是为了使学习运用更加方便而设立的。罗西在“类似性城市”的重要观点“城市是建筑的集合场所,建筑是构成城市的片段”“城市是在时间、场所中与人类特定生活紧密相关的形态” [2]。因此,对城市中某一具体场所的类型学研究,对探索人类如何生活以及需要什么样的空间具有现实意义。

1.2.2第三空间定义

“第三空间”由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提出,“第一空间”是指居住地;“第二空间”指工作地。“第三空间”是除居住地和工作地之外的公共聚集空间,其典型代表包括咖啡馆。Ray认为第三空间特点主要有两点:1.中立,社会各阶层的均可进入;2,交互,主要活动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信息传递。与第一第二公共空间相比,可进入性和社交性是第三空间的主要特征。此外,Ray认为第三空间表现特点应是舒适的环境和良好的交互氛围[3]

2.研究方法

2.1地理信息系统分析

本文的原始数据源于大众点评及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索引,从而确定每一个咖啡馆的精确坐标位置,以点的形式将其空间位置及类型信息在南京市电子底图中作以标识,在 GIS 中建立了2022年南京市新街口街道的咖啡馆场所空间信息数据库。

2.2实地调研

作者通过非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对咖啡馆进行拍摄,拍摄重点为沿街立面及座位空间,对店家进行采访,采访重点为客群特点及客群停留时间。并对店内客群进行观察。整理归类所处街道类型、咖啡馆所提供的空间类型。再对调研信息进行处理,提取相同特征,将不同类型的咖啡馆空间归纳至几种特定类型。

3.研究部分

3.1咖啡馆布局的城市地域空间特征及案例区选择

图1.南京主城区咖啡馆分布(作者自绘)

截止2022年8月的数据统计显示南京市主城六区的咖啡馆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高度聚集区为主城区的新街口、夫子庙、河西三大核心商圈。此外,雨花区软件谷南园与南京南站板块内也有一定规模的聚集;在高校周边,咖啡馆也有一定聚集现象。整体聚集特征为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沿着城市发展主轴线圈层扩展。

 

图2 南京主城区咖啡馆聚集核密度分析(作者自绘)

以街道为案例研究区域选择的最小单位,通过GIS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咖啡馆的核密度分析(图2)可以得出,新街口街道是咖啡馆聚集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且该街道位于市中心,商业办公居住学校用地皆有,使用者类型丰富。因此本文选择研究案例区域为新街口街道。新街口街道(东起太平北路 ,西至中山路 ,南自中山东路 ,北达北京东路)呈现了两种聚集模式: 1.以品牌连锁店为主的商业综合体内聚集;2.以独立咖啡馆为主的沿街聚集。

3.2各类咖啡馆布局形态分析

根据调研走访,可依据面积区间,总结出新街口街道四种具有代表性咖啡馆门店模型:大店模型,小店模型,mini店模型和店中店模型。(图3)

图3 新街口街道代表性门店模型归纳(作者自绘)

根据新街口街道咖啡馆的POI与城市路网的叠图可梳理出,咖啡馆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类型:点状分布、线状分布和面状分布。如图所示:

图4 新街口街道咖啡馆POI(作者自绘)

图5 新街口街道咖啡馆与城市结构关系归纳(作者自绘)

调研中的咖啡馆可分为两种经营类型:品牌连锁店和独立咖啡馆。

咖啡馆类型根据咖啡馆的所有权性质、数量和规模等进行分类,其中连锁咖啡馆以特许经营形式存在,品牌持有者将其全部或部分的经营权授予他人或多人使用,其优势在于品牌知名度和管理成熟度,如星巴克、Costa、瑞幸等[4]

独立咖啡馆则为所有者亲自经营,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咖啡馆,多数独立咖啡馆面积不大于100平方米,商品仅为咖啡相关饮品及少量烘焙,无中餐或自由品牌加盟。更关注咖啡馆的文化、口味,以及强调空间的个性和氛围。

针对咖啡馆的布局及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下几点特征:

(1)新街口街道独立咖啡馆沿街聚集程度高,品牌连锁咖啡馆对于商业综合体(爱尚、荔枝广场,新世界大厦)依赖程度高。

(2)独立咖啡店面积虽然不大,但更加追求“空间美”,提供的沿街空间更为多元。

综上,本文将对独立咖啡馆沿街外立面的进行类型学讨论。

3.3独立咖啡馆的沿街立面空间特征

通过非参与式观察法,对新街口街道咖啡馆的外立面进行了摄影,并总结出以下几种沿街立面形态。

图6 三类典型独立咖啡馆沿街立面(作者自绘)

图7 几类非典型咖啡馆沿街立面(作者自绘)

空间类型特点归纳:

(1)通过对新街口街道的独立咖啡馆的外立面摄影,可归纳出三种具代表性的沿街外立面(图6),类型A为开放式可步入门面, 吧台相对靠后,形成了与街道相接的灰空间。类型B为单开门和横窗模式,横窗可打开,吧台靠前和横窗形成了点单窗口,店外横窗下通常设有座椅,给顾客提供等单或休息空间,同时可观看街景。类型C为单开门和横窗模式,横窗不可开,点单仍需要入店,店外横窗下设有座椅。类型A的独立咖啡馆大多位于城市主干道(如中山路,洪武北路),类型B、类型C的咖啡馆大多位于次干道(如进香河路,北门桥)。类型B与类型C的区别在于横窗是否能够打开,横窗不可开的类型C营造出的沿街空间,非消费人群使用频率更高。

(2)通过几种非典型的沿街立面(图7)的比较可得,吧台的位置越靠前,越代表空间的可步入性低;外立面的透明度越低,即玻璃窗面积小,店外座椅的非消费人群使用率越高。

(3)此外,同一街道上的相邻咖啡馆几乎没有出现同类型的沿街外立面,这体现了独立咖啡馆对于个性化小型空间的追求。

3.4类型对应使用人群分析

(1)以星巴克、COSTA 咖啡等品牌连锁咖啡馆为代表,较好的网络接  入能力,桌椅下的电源插座,座位之间合适的距离营造了较好的私人空间,使空间具有了一定的办公及商务功能,能够进行办公、商务会谈等多类活动,提供了一种“非家,非办公”的中间状态[5],品牌连锁店使用人群以商务人士或等待孩子的家长居多。

(2)以%Arabica、M Stand为代表的咖啡馆,通过门店构建品牌认知,重视美学氛围的营造,注重与社交媒体的连接,用户会特地前来打卡。消费人群鲜少做过长时间停留。

(3)位于城市次干道的独立咖啡馆大多毗邻街道中的社区,提供社交属性以外,也承担着为社区的弱势群体提供简易的服务职能。使用人群包括老年人在此聊天晒太阳,或是买菜途中歇脚,他们并不是咖啡馆的目标消费人群,但同样能在这个专属的空间里找到归属感(图8)。位于大学附近的独立咖啡馆,使用人群以在校学生居多,在面积稍大的咖啡馆,不少学生会选择多于1小时的停留自习。

图8 独立咖啡馆沿街空间使用情况

4.小结

咖啡馆在社会空间异化的当下,是承载办公、休闲和交往等功能的公共多活动复合空间。以南京新街口街道为例的咖啡馆聚集区域,咖啡馆与城市空间结肌理的嵌合关系多样,可简要归之为点线面三种分布类型。咖啡馆可据经营类型分为品牌连锁和独立经营两种模式。品牌连锁店对商业综合体的依赖性更强,独立咖啡更追求空间个性,充分体现了“小而美”的空间特征[6]。此外,独立咖啡馆多为与商居混用区域,个性鲜明的咖啡馆出现,丰富了街道空间的同时,也为不同群体(如周边居民和白领)之间的交互提供空间,为街道注入了活力。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需要此类强调生产与生活空间的融合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布莱恩·考恩. 咖啡社交生活史:英国咖啡馆的兴起[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21.

[2] 郑景文. 罗西的建筑类型学及其批判[J]. 四川建筑,2005,25(5):37-40.

[3] 吴琳轩. 城市空间品质视角下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2022(1):37-39.

[4] 黄丽,周佳. 上海城市咖啡馆的空间布局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9(3):42-49.

[5] 简家秀,吴家炜,周金星. "星巴克"现象与餐厅酒吧的设计趋势[J]. 茂名学院学报,2007,17(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