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1

课程思政理念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聂希安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基础课程,要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从《大学语文》课程的自身特色出发,挖掘课程可行性,坚持人文精神、文化素养多方位培养,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实践过程中总结课程思政的经验,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紧紧抓住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

一、《大学语文》实施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需求

《大学语文》是一门包含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等多种教育功能于一体的人文素质类课程,课程具有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功能,同时也兼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语文》课程是“课程思政”的领头羊,是“课程思政”实施途径有效经验的实验实施课程。作为基础课程,覆盖范围广泛,利用《大学语文》中课程特色能有效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不仅可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也能使青年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中华文化影响,激发其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培养其在各种复杂情境下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融入《大学语文》课程路径

1、结合专业特色开发课程,找准突破点

找准突破点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核心。找准才能合理高效地根据“课程思政”需求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实施。通过实践发现,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培养诵读国学经典兴趣,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国学的了解也存在差异,而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国学的需求也存在差异,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国学经典教学时应该更注重对其文学修养的培养,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性格上通常较个性化突出,而且更加具有好奇心。

2、创新教学课堂新方式。

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新的教学方法。尝试使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微课堂的形式多媒体教学,增加互动环节设定;选择《礼记·礼运》,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认知;选择《百合花》,引入爱国主义精神;选择《礼记·大学》,引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还可以在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定位,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形式。并且将学生专业与课程教学结合,不但能够深挖国学语文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3、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因此,改进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提高这一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刻不容缓,很有必要。做好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改革及能力提升,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学生、社会对大学语文知识的重新认识。学校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专业培训。聘请课程专家来为学校大学语文教师队伍进行相关培训,也可以与社会接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教师、学生了解到社会在大学语文这一课程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交流学习。

结语: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优化大学语文教学路径,切实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使学生成为懂知识、有修

养、善反思、适应性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职教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组织和鼓励《大学语文》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大思政”格局,全面提升学生德育工作水平,培养思想政治和专业素养双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带领学生感受经典传统的艺术魅力,让他们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德龙.生活教育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启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03):122-125;

[2]张涛.大学语文教育与行业精神养成研究——基于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23-26.

作者简介:聂希安,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女,副教授,19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