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系统审思及优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系统审思及优化策略

巩玉丽

临沂职业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美育在国民审美素养培养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性作用。作为立德树人前沿阵地和关键节点的高校,其美育课程的建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实际从教学形式、师资力量、教学过程等角度进行了系统审思,提出了整合高校美育力量、打造专业的高校美育课程教师队伍、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构建地方特色美育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关键字:高校美育课程;系统审思;优化策略

美育在国民审美素养培养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性作用。作为立德树人前沿阵地和关键节点的高校,其美育课程的建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美育课程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形成了社会创新创业热潮,创新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根据生物学相关理论研究,人的左脑负责语言、记忆、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人的右脑负责想象力、图像等形象思维,我国教育侧重学生的智力开发,也就是抽象思维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的左右脑发展不均衡。通过美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右脑的形象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促进各种思维能力的均衡发展。

2.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美育与其他教育相比,侧重学生精神、情感方面的熏陶,一般通过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进行自我美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形成一种内在的力量,将这种力量用于学生的精神教育和人格教育。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经说过:美感教育的作用在于颐养性情,可以帮助我们完善道德基础。美育通过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展现人的思想情感和思想活动,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想和性格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具有丰富充实的灵魂。

3.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感,使人有高尚纯洁的习惯,使人超越人我之见,渐灭自私自利之心,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人的实践活动受到情感的支配,人的行为源自于内心的情感,一切道德行为只有在成为人的内在需求和信仰后才能付诸行动,心甘情愿去做,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内心的道德信仰,这样的道德信念才能比较长久稳固。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开发,用生活中美的事物、情感、形象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美育的目的,实现情感道德的升华。

二、高校美育课程建设问题的系统审思

高校美育的核心是建构合适的美育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美育课程内容,让学生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提高学生对自然、艺术、社会的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目前,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落实美育的根本目标。

1.教学形式单一

部分教师缺乏对美育的正确认识,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侧重于学生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美育对学生人格、性格、心理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目前高校美育教学形式普遍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形式大同小异,教师在课堂上以艺术通识、作品赏析和艺术技能练习为主,课堂教学形式主要以讲解式、示范练习等方式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对基本的美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不能真正起到塑造心灵、塑造品质、完善人格的作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美育教师,大多数美育教师是艺术类、人文类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美育课程教学。美育和艺术教育、人文教育存在一定差异,美育是学生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则注重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教师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会不利于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发展。

3.理论与实践未能充分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侧重美育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不够。理论知识具有高度概况性、理论性,很多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没有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导致理论和实践有些脱节。很多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而到了实践课程就可能忘了之前学过的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目前,还有部分高校未开设美育实践课程,还是以文化讲座、音乐鉴赏讲座等内容为主,审美观念有待提升,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优化策略

近年来,高校加快了美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丰富美育课程内容,创新美育教育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整合高校美育力量

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不仅仅体现在艺术课程上,还要融合其他专业课程,将美育课程的理念渗透到其他专业课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要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在思想上树立大美育的概念,不能将美育局限在美育课程里,而是将美育融入到公共艺术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中,通过顶层规划设计将美育融入到各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育人合力。基于

大美育发展要求,学校还要和社会、家庭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积极与政府部门、文体部门、艺术团体、文化企业等进行合作,为高校营造大美育环境助力。

2.打造专业的高校美育课程教师队伍

美育教师作为美育工作的实施者,美育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美育课程的建设质量。美育是将艺术、人文、审美、情感教育融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美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满足现代美育教学的发展需求。高校可邀请社会美学专家和学者来校对美育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现代美育基础理论知识、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美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让教师认识到当前美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为美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提高美育教师的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美育理论知识和美育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3.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美育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两部分,理论知识主要学习美学和美育相关课程,实践活动主要是美术、音乐、文学鉴赏等艺术技能训练,有必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立即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作为美育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实践活动,如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成立学生艺术团体和兴趣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艺术兴趣选择相应的社团,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增长见识,扩展视野,认识到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和内容,与其他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4.构建地方特色美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立足地域文化,结合地方人文风情和历史文化背景挖掘当地的特色艺术文化,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高校可联合地方文化团体、文旅单位、文化企业等企事业单位,深入挖掘地方的地域文化特色,开发具有院校特色、地域特点的美育课程,共同编制地方特色美育课程教材,充分发挥美育在优秀传统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结语

从古代的礼乐相济到近代的生活美育观,我国美育教育发展历史悠久。美育是高品质教育、全人教育的重要体现,国家将美育列入教育大纲,明确要求学校加强美育教育。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必须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探索高校美育的教育形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策略,推动高校美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沛捷.推进新时代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2,(02):45-47+77.

[2]石金金.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新美域,2022,(02):117-119.

[3]裴娜.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J].艺术家,2021,(1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