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防范网络电信诈骗安全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4

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防范网络电信诈骗安全教育研究

赵彬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2020级研究生, 河南 焦作 454000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均离不开网络,不法分子趁机瞄准思想单纯、社会阅历尚浅的大学生实施诈骗行为,这给大学生在经济和身心方面造成了严重伤害,使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也受到了严重危害。针对频发、高发的校园诈骗行为,本文研究了高校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案的现状,探究当前校园诈骗案的危害性,厘清常见的校园诈骗模式,进一步分析大学校园诈骗案件频发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安全教育策略。力求有效提高校园安全稳定的风险评估与预测,构建和谐安全校园。

关键词:高校校园;诈骗;成因;策略

引言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互联网已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已进入5G新信息技术时代,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已从电话等传统方式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演变。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其中多次提到未成年人、在校学生。校园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已成为危害校园安全、影响校园生活秩序的最大毒瘤。如何有效防范,已成为维护校园稳定,确保师生生命及财产安全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1高校诈骗犯罪的特点

1.1不报案、不求助的特点明显

根据高校诈骗犯罪的现实情况,被骗学生普遍存在不报案、无助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1)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财产损失较小,没有必要报案;(2)感觉报案流程过于麻烦,再加上报案效果不好,即使报案了很大程度上也不能拿回自己被诈骗的钱财,因此导致了诈骗案件的报案率特别低,很多学生被骗后大多是选择保持沉默,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最后使得诈骗分子逍遥法外。有些学生因为害怕老师批判,甚至直接选择忍气吞声,连老师也不敢报告。因为高校经常会举行关于安全教育或者网络诈骗知识科普的讲座,让部分学生认为把自己被诈骗的事情告诉老师后,会引来老师的批判,给老师留下自己学习不认真的印象,所以很多学生会选择息事宁人。

1.2方式更加专业化

不同于普通的诈骗犯罪,电信网络诈骗大多是团伙作案,经过专业训练,内部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成员分工明确,团伙上面有指挥人员,下面有拨打电话组、群发短信组、钱财收纳组、有网络平台的还有技术维护组等。不同分工的人员专门负责此环节的事务,但又互相不认识,呈现出既是整体又是独立个体的特点。在电信网络诈骗中,由指挥人员统一协调,利用网名对成员进行工作分工,为减少风险采用单线联系方式。这种电信诈骗的运作模式具有专业性强和高效率的特点,特别是对社会阅历少的大学生,很容易陷入其陷阱中。在这种精心布置、专业化的操作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给自己谋取了巨大利益,给社会造成了高额损失。

2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类型析

2.1投资高额回报诈骗

犯罪嫌疑人在网络发布理财信息,多以小窗口弹跳或者虚假广告等形式推广理财产品,受害人在网络上搜索投资、理财等关键词,此类链接就会弹跳出来,一旦受害人点击链接,则会有客服联系受害人,前期通过聊天等方式骗取受害人的信任,诱导其下载相应的APP,并以高额回报为由诱骗受害人向APP内转账,当受害人的钱财进了APP指定账户,犯罪嫌疑人则立即将到账金额转走。

2.2冒充公检法类

犯罪分子利用人民群众对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以及信任度,编造涉嫌犯罪等理由,骗受骗人卷入案件,以实施诈骗,学生意识薄弱,易上当受骗,第一步实施后,再将电话转至所谓的相关部门,告知受骗人银行账户涉嫌洗黑钱或本人信息被盗,必须将钱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通过此种方式来骗取钱财。

2.3网络贷款

网络贷款常见有套路贷(裸贷)、分期购、盗用身份信息贷款模式,“校园贷”是危害最大的校园诈骗模式。不法分子以利息低甚至零利息、贷款额度高、审核速度快等优势,诱骗大学生掉入陷阱,一旦学生上当受骗后,网络“高利贷”利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短期内利息高出本金很多倍,最后需要当事人偿还巨额贷款。

2.4网络游戏类

很多大学生喜欢通过网络游戏来消遣娱乐,缓解学习压力,网络游戏平台也不例外地被诈骗分子所利用。他们通过以游戏运营商、玩家、异性角色等假冒身份,抓住学生玩游戏心理,通过代练,低价出售高级游戏账号、装备、游戏币号等不同理由,迷惑学生玩家出钱购买,而犯罪分子在收到转款后会立即消失。

2.5二手交易诈骗

受害人因购买演唱会门票、笔记本电脑等物品的需求,前往相关明星评论区、咸鱼等网络平台留言、搜索,受害人留言至评论区需购买门票,犯罪嫌疑人留言有票出售,双方取得联系,犯罪嫌疑人发送购买链接给受害人,受害人一旦付款该链接则会被犯罪嫌疑人删除;犯罪嫌疑人通过低价吸引受害人,通过双方交谈向受害人发送咸鱼购买链接,一旦受害人通过链接付款完成则无法找到购买记录联系犯罪嫌疑人。

3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的成因

3.1大学生个人防范意识不强容易受骗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我国互联网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人手一部手机”“人均一台电脑”几乎成为其标配,其学习、娱乐和人际交往活动更加依赖于网络,例如网络社交、网络求职和网络购物等,对于网络风险和网络新事物习以为常,警惕性不高,容易泄露个人信息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目标。与此同时,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较弱,在遭受电信网络诈骗时,容易受到蒙骗、蛊惑、恐吓和胁迫,诈骗分子得逞的几率较高。

3.2受到当前社会浮躁风气影响

创业潮流引发大学校园诈骗案频发。近几年,全民创业潮流风起云涌,媒体跟风报道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多多,但对其风险没有提出足够的警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缺乏指导,大学生不能对自身条件做出客观评价,产生盲目创业的现象,甚至因为上当受骗陷入传销或者误入其他骗局当中。

3.3高校教育因素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重在宣传教育,而高校在安全教育上的精力投入明显不足。一是思想上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像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样对包括防诈骗在内的安全教育做到同部署、同考核。二是宣传上覆盖范围不广,未能充分发挥各院系、共青团、学生会和辅导员的有利条件,设法像防火防盗一样对大学生防诈骗知识技能进行普及。三是措施上教育效果不实,未能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思维而创新教育形式,使电信网络诈骗防范能够入脑入心。

3.4网络诈骗的形式多样,技术性强且隐蔽性高,难以有效防控

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件普通的物品,大部分的人都能够接触使用。于是导致网上出现大量的虚假广告信息,再加上网络监管体系不完善,并且商家品质参差不齐,使得犯罪更加容易出现。许多企业建立的网站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给予了犯罪分子诈骗的机会,通过虚假信息来诈骗学生。网络成为了犯罪的温床,给予了犯罪分子更多犯罪的机会,而且还加剧了警察破案的难度。

3.5犯罪成本低,打击难度大

相比较其他的犯罪行为,网络电信诈骗的犯罪成本较低,从人力、物力上来分析,不需要多高超的技术,不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不需要任何一个办公地点,无论在哪里,只要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就可以实施诈骗,诈骗成功后立即将资金转移,甚至转移到境外。当受害人被骗报警后,犯罪嫌疑人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始终无法联系上。因为通过网络平台实施诈骗,取证过程较为困难,加之部分资金转移境外,搜集证据难上加难,增加了警方办案的难度,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成本较低,回报率却很高,让很多犯罪分子走上了这条不法之路。

3.6受到社会多元化评价标准影响

社会评价标准呈现多元化。过去,多数学生认为获得“评优评奖”有利于未来找工作、考公务员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评价标准不再单一化,用人单位的标准呈现多元化,会以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为标准,迫使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历练,有些大学生甚至因为缺乏经验阅历而上当受骗。

4高校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安全教育策略

4.1辅导员深入一线掌握学生情况

辅导员要深入一线,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对于刚刚走出家门的大学生,还不熟悉外面崭新的环境,对陌生人毫无防备之心,新生入学报到时,容易成为电信诈骗分子的目标。加强新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及时发现上当受骗的学生,有些学生碍于面子不愿意报案,部分学生觉得被诈骗金额不大,报警也不能追回,则选择保持沉默与隐忍,使得不法分子的诈骗活动屡屡得逞。要鼓励大学生第一时间报警,并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对其进行安抚以及心理疏导,帮助其摆脱受骗受伤害的影响,不要产生心理负担,以有效避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

4.2教育先行完善高校教育体系

教育是高校的首要职责,高校要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让防骗教育形成常态化模式,使得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等知识入耳入脑入心。一是要开设防电信诈骗专门课程,不仅限于理论知识,应包括实践课程。加大教育力度,增加实践测试,进行电信诈骗模拟,考察其处理方法,纳入奖学金等测评范围,激励学生自觉学习防骗知识。二是建立警校联动机制,让民警以真实的案例现身说法。高校与所在地公安合作,建立警校联动,邀请民警以案现身说法到高校开展专题课,同时将在校园已出现的诈骗典型案件归纳总结,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各网络平台、班级联系群等进行警示教育,让学生树立“陷阱在身边,时时应留心,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的防范意识。

4.3建立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专业队伍

为了积极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的专业化、集团化、智能化、与时俱进化等特征,各所高校应该建立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专业队伍,以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牵头保卫、学工等部门老师,深入探讨电信网络诈骗在高校中的主要类型、呈现出的特点,研究应对策略,定期在师生中开展电信网络诈骗的普法宣传,提升师生的认知能力,教会师生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如何识别电信网络诈骗,而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转发公安平台的反诈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工作。

4.4构建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环境

大学生上网往往使用学校提供的校园网络,即使通过运营商提供的公共网络上网,其IP地址也往往呈现围绕高校校园集聚的特征,通过有的放矢地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有助于加强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防范。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防火墙建设,增强主动预警和阻断破坏校园网络安全行为的能力,减少学生个人手机、电脑被入侵的风险,最大限度避免学生个人信息被盗取、被滥用的情况发生,为学生安全使用网络构建较为坚实的技术防范屏障;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在学生群体中推广安装国家权威部门认可的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应用软件,如国家反诈中心APP等。通过技术防范的方式,提高对可疑的电信网络诈骗电话及网络链接的预警和阻断能力,减少犯罪分子针对大学生群体实施“精准”电信网络诈骗的成功率。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也可通过反诈应用软件随时随地学习反诈防骗知识,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最新伎俩,接受常态化的防范教育熏陶。

4.5构建交流平台定期交流

现在普遍使用智能手机,可利用信息化条件,在平时班级等常用群的基础上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平台涵盖学院、学生管理部门、保卫、辅导员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让平台覆盖全体师生,在平台上宣传常见的网络电信诈骗典型案例,发布防骗小常识,提高学生特别是才入学新生的防骗意识、辨识能力。建立内外交流机制,定期交流。对内结合高校自身资源,将辅导员队伍、法学相关教师、保卫干部等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队伍的成员,定期交流,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当然防网络电信诈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对外与公安等部门建立定期沟通机制,请公安民警对大学生防骗宣传教育开展专业指导,共同探究大学生受骗的规律及新型电信诈骗的预防等。

4.6积极推进网络诈骗犯罪的立法工作,大力打击网络诈骗犯罪行为

如今的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管理秩序和生命财产安全。原先的法律条文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网络诈骗,因此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重新调整完善法律,认定网络诈骗的构成,明确网络犯罪的相关法律内容,让法律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总而言之,高校网络诈骗犯罪是一种十分普遍并且危害性较大的案件,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加强主流媒体和多媒体的引导宣传,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辨别能力,提高大学生对于个人身份信息的重视,让大学生不要轻易在网络上给陌生人汇款转账,对于中奖或者一些具有诱惑性的虚假广告信息,时刻提高警惕,保持冷静心态,这样才能够减少高校网络诈骗事件的发生。高校老师一定要针对上面所分析的问题,构建出完整有效的教育防范体系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应对电信诈骗。并设置反馈系统来对教学情况进行监督,以达到更好的作用效果。

4.7增强学生群体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主人翁意识

高校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理应通过大学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知,并通过内化提升,增强对破坏国家安全行为的鉴别和斗争本领。一是鼓励学生积极与电信网络诈骗行为作斗争。高校应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增强防骗意识,在遭受电信网络诈骗时,要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做到不慌不惧,不被牵着鼻子走,敢于举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并与其坚决做斗争。二是鼓励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增强斗争能力。实际上,许多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知识点和各高校的具体专业息息相关,例如网络工程、通信工程、心理学、法学等,高校可以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自己查阅资料、研究特点,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出对策建议,通过自我探究,提升防骗能力。三是鼓励学生开展反诈宣传“传”“帮”“带”。学生间可跨专业、跨年级进行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宣传的“传”“帮”“带”,同时鼓励学生向家中亲人朋友宣传普及防骗知识,做好“反诈宣传员”,变被动为主动,以高校为主阵地,以大学生为生力军,构建“全民反诈”的良好校园环境。

结语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社会的希望,高校学生社会阅历浅,法律意识不强,辨别判断能力低,也是容易被电信诈骗的高危人群。网络电信诈骗使当前高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方面面临着严峻问题,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防范以及共同配合治理。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公检法、高校等单位要以校园平安建设为主体,构建防诈骗堡垒,共同建设针对高校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体系,共同建设文明有序和谐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宋丽敏,何秀美,齐艳玉.基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0):21-22.

[2]陈利.乌海市公安机关应对电信网络诈骗对策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杜家素,董云,范超超,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研究[J].法制博览,2019(36):91-94.

[4]郭平,张海霞,王丽萌.大学生受骗的心理诱因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7):36-37.

[5]赵炎.电信诈骗手段下大学生受骗心理分析及应对[J].高校后勤研究,2020(2):79-82.

[6]梁旭,汪亮,封静.高校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平台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8):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