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北市历史街区景观的保护与更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沈阳北市历史街区景观的保护与更新

郑,委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 要:北市作为沈阳市著名历史街区之一,它的未来发展极其受到市民的重视。本文从沈阳北市历史街区的背景作为切入点,根据历史沿革分析其景观特色,对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较为理想的北市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方案,使之尽可能达到市民所向往的愿景。

关键词:沈阳北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1 沈阳北市历史街区背景

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北市历史街区作为沈阳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沈阳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1沈阳市自然地域特征

沈阳县志记载:“扼全辽中枢,西南平原沃野,东南则叠嶂重重,隆隆起伏。有沙河、小辽河两流域以护其前,懿路、赛坡岭诸要区以卫其后。东通扰顺,天柱峙其左,西接新民,老边控其冲,前清于此建都”。沈阳位于东北平原的南部、浑河北岸,浑河古称沈水,具有平原广阔三面环山的马蹄形地貌特征[1]

1.2北市街区位置特点

北市街区位于沈阳市区中心地带和平区北部,东以北三经街为界和沈河区相望,南以市府大路为界与遂川街道相邻,西以南京北街为界与西塔街道相连,北以哈尔滨路为界与北道口街道相接,占地总面积为 54.6hm2,距离市府广场 1km 左右,是一个集文化活动、旅游观光、宗教活动于一体的历史街区[2]

在城市图底关系上看,地块内除了两寺之外的其他建筑体量和密度都与传统建筑相悖,北市其非垂直相交倾斜街道走向使它呈现出不一样的城市肌理,这也是北市的皇寺路一直保留至今的走向。

1.3北市街区景观历史沿革

早期北市街区的西南角处有十几间低矮的平房,是以太平寺、实胜寺为中心展开,呈带状发展而来的,因而该地区被称为“十间房”。沈阳北市街区的开辟可以说是近代以张作霖为代表的奉系军阀希望沈阳地区独立发展为以抗殖民侵略的一个缩影[3]。至九一八事变前,北市街区产业发达,涌现出像奉天纺纱厂、惠临火柴以及中小型商业,可以说,这里不仅拥有一定规模的工商产业,更为盛名的是茶社、饮食业、电影院为主的服务产业。

2 北市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特色

2.1 戏曲文化

北市街区戏剧舞台很有名气的是中央大戏院和大观茶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北市便是整个东北地区曲艺发展最繁荣、戏曲剧院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当时,曲艺发展之兴盛,各地的曲艺名家奔赴而来,使之不仅成为全国南北曲艺之精华,还作为东北地区曲艺的发祥地之一。

2.2 宗教文化

北市街区内的两大宗教建筑,太平寺和实胜寺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太平寺作为我国目前现存的唯一一座锡伯族家庙,历经兴衰更是见证了沈阳历史文化的变迁。莲花净土实胜寺作为北市内建筑最早、规模最宏伟的皇家寺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更值得一提的是盛京八景的第七景“皇寺钟声”。每年的灯会时刻最为隆重热闹[4]

3 北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3.1 北市街区现状问题

沈阳北市街区功能以居住和低端商业为主,现在市政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当地市民的需求,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商业和办公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同时市民自下而上的保护意识薄弱,未能意识到保护历史街区的重要性,使其现在的发展状况堪忧。

3.2 北市街区更新原因

3.2.1 北市宗教建筑的保护

北市历史街区内现存的两处宗教建筑是沈阳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见证者,现阶段宗教建筑保存完好,而两寺北侧和中间的现代多层住宅及景观则与其相去甚远,极大的影响了北市的整体风貌。所以,更新北市两寺周边的建筑和景观,使其风貌协调,是对两寺的一种保护手段。

3.2.2 北市街区功能性提高

北市街区目前在功能上的主要问题使街区内自发性功能的混杂。多功能的布局混合失衡,使得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存在比较突出的特点,因为其存在时间过长,加之商业活动的便利,很多商业活动则是自发性的,以追逐经济利益为主,缺乏组织,使得北市场周围有几处大的市场。抚顺路的有鱼钓用品市场、北市一街的沈阳最大的花鱼市场以及古玩市场、成宝古玩城等都各自发展,布局失衡,未能形成整治有序的一体化的规模。

3.2.3 沈阳市民情感的寄托

就目前发展来看,相比较民国时期的繁盛状况,其仍显得较为寥落,剧场发展并不如人意。所以在老北市的原址重新建设北市历史街区是必要的,这不仅仅是城市的建设问题,同时对此也弥补了沈阳市民对老北市喜爱以及情感的寄托,使记忆得到延续。

3.3 北市街区保护原则

3.3.1 整体性与真实性原则

历史街区的价值构成不仅在于物质文化本身的传承,也同样在于居住其中的人及其生活的历史文化气息的传承。对历史街区进行整体性与真实性的保护,要考虑到保护建筑物,以及保护道路、古树、院墙、铺地等景观要素;要考虑到北市街区在沈阳市区的位置,在整个区域条件下环境协调的适配度。

3.3.2 文化性和原真性原则

文化性即非物质精神的保护,北市街区在历史沿革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精神应该进行传承与保护,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更大尺度的保留了北市街区的原有风貌;原真性指不仅要对北市街区的物质、景观风貌进行形态保护,同时要保护有形的历史建筑和街巷格局,还要保护与其相伴而生的衍生文化,保留人的记忆活动

[5]

3.3.3公众参与性原则

历史街区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本的保护原则贯穿在保护与更新的整个过程内,增加公众参与性,使之自下而上的拥有保护意识,身体力行的为整个北市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做出自己的贡献,唯有如此,公众行动力的增加才会更加有意义。

3.3 北市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

3.3.1 人口疏解

北市街区内的人口过多问题同样会对街区的整体环境和特色风貌造成较大的影响,疏解街区人口,降低容积率也是保护与更新街区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人口密度降低后,对住宅用地的改造可借鉴传统的合院形式,完成北市街区整体空间景观的塑造和街区原有肌理的继承。周围的景观风貌,与原有保留的寺庙和合院为设计思路,营造出风格一致的街区景观。

3.3.2文化遗存

北市街区“因庙而兴”,保护其内现存的两座文物实胜寺和太平寺,对于保护和更新街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两寺的保护范围之内,新建建筑的体量大小、色彩搭配、风格特色等需要与保护建筑相协调;围绕着两寺构成尺度宜人的步行街区,原有车行道改为步行街道,其内禁止机动车的进入;两寺附近通过运用表现历史文化信息的展板、灯箱等对北市街区形成的寺庙文化进行展示,同时在广场等开阔空间内设置表现文化主题的浮雕、标志、地景等,将历史文化更好的传承,通过景观元素的配置表现出来;街边灯柱、沿街座椅、电话亭等景观小品的设计上,添加历史文化元素,像锡伯族的民族符号的篆刻,更大程度上与寺庙文化相呼应。

4 结论与展望

沈阳北市街区的景观保护与更新,不仅仅是增加城市的风貌、恢复曾经的辉煌,更多的是市民对于老北市记忆的重现、情感的寄托。以上论述的拙见,希望对北市街区的保护和发展进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沈阳都市的演变与发展.1999

[3] 刘长江.盛京寺观庙堂.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4] 杨昌鸣,汝军红.历史建筑保护导则的探索与实践-以沈阳北市历史建筑异地保护性重建设计为例,新建筑,2009

[5] 陈禹夙.沈阳北市传统文化街区规划设计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