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缓就业”现象出现原因及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缓就业”现象出现原因及对策分析

陈阳

淄博职业学院

摘要: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受疫情冲击造成的企业裁员、岗位减少,后疫情时代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改变。较多后疫情时代的毕业生选择报考研究生、公务员或者编制岗位,考不上者多选择待业在家继续备考或者等待经济恢复后再就业,错过很多就业机会。本文将毕业生回避就业的现象称为“缓就业”,本文将分析“缓就业”现象发生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缓就业”;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

截至2022年9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已经长达2年10个月。截至2022年9月16日下午6时35分,世界卫生组织已报告608 328 548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包括6 501 469例死亡。此次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认为世界经济已陷入“大封锁”,衰退程度远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即使中国对于疫情的防控和成效已经做到全球最好,经济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随着就业岗位和薪酬水平降低,较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专升本或者报考研究生,通过提升学历换取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又或者报考公务员、在编机关单位或事业单位的岗位。一些考研、考公和考编学生在首次考试失败后选择继续在家待业备考,准备再次应考,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毕业生宁愿在家等到经济恢复,这就是后疫情时代所谓的“缓就业”现象。

一、后疫情时代所谓的“缓就业”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疫情影响下的经济现状及走势

疫情发生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压力重重,困难巨大。国内经济总体恢复较快,但是消费和制造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恢复偏慢。另外,国内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较大,亏损面达20.6%。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但是制造业成本逐渐上升,疫情影响下“逆全球化”加速,给国家制造业带来不利影响。消费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但我国消费在疫情影响下持续低迷,目前消费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由此带来的低迷导致企业陷入生存困境,用工需求减少。

(二)疫情防控政策对就业影响

从目前全国及全球疫情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动态清零的目标不会改变,疫情防控不会松懈,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仍然较大。第一,疫情期间的交通管制使得返乡劳动力无法及时返城复工,甚至退出劳动力市场,造成劳动力供给减少;第二,居家隔离令限制了线下工作的开展,使得线下劳动力供给减少,线上和平台劳动力供给增加。此外,疫情也对用工需求造成了显著影响:第一,因融资环境恶化,部分中小微企业陷入困境,用工需求减少;第二,受疫情防控要求影响,工作场所人员密集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大幅减少;第三,疫情期间居民消费需求受到约束,导致企业减产,用工需求减少。

(三)求职及招聘形式的变化

自疫情发生以来,为了有效防止疫情传播,做好防控工作,传统的现场就业招聘会常被取消或延迟,线上招聘会成为求职招聘的主要载体,企业无法像以往一样能够进入校园开展现场招聘会;毕业生也难以通过线下实习等方式深入了解意向企业并获得留用机会。虽然许多高校会通过微信群、QQ群等途径转发招聘信息,或是举办线上招聘会。但单纯转发招聘信息或举办线上招聘会并不能吸引毕业生的注意力,毕业生在签约前也不能进入企业直观地了解现实情况。

(四)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导致毕业生产生退缩心态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35%的考生以“留念校园生活”作为考研的原因。由此可知,对于读研、脱产考研、考公以及其他放弃就业的毕业生而言,逃避工作、独立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是他们放弃就业的原因之一。一部分毕业生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环境中并受到父母的溺爱,抗压能力低,逃避成长为自谋生路的“社会人”,他们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对薪资、工作条件却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

二、后疫情时代 “缓就业”现象对策分析

(一)大力发展数字平台经济,改善传统的就业生态

平台经济通过两种方式直接创造就业,不但创造与数字研发有关的新职业、新岗位,扩大应用数字技术开展业务的人数;还创造灵活就业和零工经济,令传统产业的失业者不断转变为平台产业就业者。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在线视频/电话会议表现向好,用户规模较2021年12月增长5.9%。受疫情影响,城市用户在线办公使用率增长明显,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在线办公在支持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稳定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3月,钉钉已经服务超过2 100万个机构用户;腾讯会议注册用户超3亿,月活跃用户数突破1亿。

(二)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开展求职与招聘平台建设

首先,高校应紧密对接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与第三方用人平台,整合就业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精准匹配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与毕业生的应聘需求,[9]使得线上就业工作更有针对性,而非泛泛转发招聘信息。尤其在毕业生难以通过线下招聘、线下实习了解意向单位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应帮助毕业生甄别就业单位的条件,提供优质的就业信息,将有肆意毁约记录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其次,高校应当根据线上招聘、线上实习的形式与特点,对学生进行远程面试、远程实习、远程挑选意向单位的培训,使毕业生能够适应“云就业”“云招聘”这一就业新常态。再次,由于疫情期间各地政府为促进就业会不时更新有关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学校应当及时向毕业生宣传各地的就业政策,调动学生的就业积极性。

(三)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正确的职业观

1.高校应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后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不能因为就业压力增大,或是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就以此为由逃避就业、逃避承担社会责任,或只向往那些稳定、风险小的就业岗位。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当大力宣扬那些艰苦奋斗、独立自强的同龄人的先进事迹,加强朋辈教育。

2.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没有高下之分,应正确认知公务员和编制岗位的责权利。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民营企业同样可以实现个人价值,为自己、家庭和社会创造财富。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大批依托互联网的新兴职业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为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