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3

公安院校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张国杰

山东警察学院侦查系  山东省济南市  250014

【摘要】目的 探讨公安院校大学生不同类型社交网站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为公安院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整群选取山东省某公安院校653名大学生,采用多维社交网站使用量表和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生源地(t=2.444,P<0.05)及年级(F=5.462,P<0.01)的公安院校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t=3.560,P<0.01)、年级(F=44.334,P<0.01)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个人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1~0.341,P值均<0.05)。公共使用与健康危害、健康责任和人际支持均呈显著负相关(r=-0.226~-0.293,P值均<0.01)。被动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总分、运动锻炼、规律生活、饮食营养、压力管理和生命欣赏呈显著正相关(r=0.185~0.264,P值均<0.05),与健康危害呈显著负相关(r=-0.236,P均<0.01)。结论 社交网站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有不同的关联。个人社交网站使用与公安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呈正向关联,公共社交网站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呈负向关联,被动社交网站使用与健康危害行为呈负向关联。

【关键词】公安院校大学生;个人社交网站使用;公共社交网站使用;被动社交网站使用;健康生活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网站(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已经成为公安院校大学生日常社交的重要途径[[1]]。社交网站使用是指个体使用互联网社交平台与他人建立链接并及时获取有关他人的信息的行为[[2]]。根据用户使用类型,社交网站使用可分为个人社交沟通、公共信息发布以及被动性浏览信息三类[[3]]。社交网站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如被动性社交网站过度使用会诱发焦虑[[4]]、抑郁[[5]]、孤独感[[6]]等负性情绪,导致个体的生活满意度降低等。目前关于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层面的影响研究较多,而较少探讨其与健康行为的关系。邓朝华等研究表明社交网站使用能够促进健康信息传播,从而影响个体的健康信息搜集行为[[7]]。然而尚鲜见社交网站使用与体育锻炼、饮食营养等综合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公安院校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为今后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公安院校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0月选取山东省某公安院校进行调查,分别从大一至大三年级中抽取2个班级,对班级中所有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3份(有效回收率93.3%)。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1.2.1.1多维社交网站使用量表

由李翠景等[2]汉化翻译,包括个人使用、公共使用和被动使用3个维度,9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7”7点评分法,总分范围7~63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使用社交网站的频率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49。

1.2.1.2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

由焦建鹏等[[8]]编制,包括运动锻炼、饮食营养、健康责任、规律生活、健康危害、人际关系、压力管理和生命欣赏8个维度,33个条目。每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总分范围为33~165。得分越高,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越健康。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0。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不同人口学特征公安院校大学生各变量得分比较

不同性别公安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在健康生活方式得分上高于男生。不同生源地公安院校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城镇公安院校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得分高于农村公安院校大学生。不同年级公安院校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事后检验显示,大一学生在社交网站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得分上高于大二、大三学生。

2.2公安院校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得分状况

公安院校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总分为34.77±10.42,健康生活方式总分为120.97±18.86。

2.3公安院校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分析

Pearsom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个人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1~0.341,

P值均<0.05)。公共使用与健康危害、健康责任和人际支持均呈显著负相关(r=-0.226~-0.293,P值均<0.01)。被动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总分、运动锻炼、规律生活、饮食营养、压力管理和生命欣赏呈显著正相关(r=0.185~0.264,P值均<0.05),与健康危害呈显著负相关(r=-0.236,P均<0.01)。

3 讨论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交网站使用中的个人使用维度对健康生活方式总分及体育锻炼、饮食营养、健康危害、健康责任、人际支持、压力管理和生命欣赏均呈正相关。以往研究发现人际传播和社会支持是劝服个体采取健康促进行为的关键动力[[9]]。此外,与父母及同伴交流可以促进健康素养的提高[[10]],而健康素养与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11]]。个人使用反映了公安院校大学生与社交对象的联系程度和亲密关系。一方面,个人使用越多代表其与社交对象的沟通越密切,获得的健康知识越多,这有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另一方面,个体使用越多表明个体获取的信息和社会支持越丰富,进一步推动了健康信息转化为生活实践,强化了个体维护健康的动力机制,同时与朋友的沟通交流对个体的健康行为起到了督促作用,促进了健康生活方式的提高。

公共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总分及健康危害、健康责任和人际支持均呈负相关。公共使用体现了个体在社交空间发布信息的频次。公共使用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越倾向于使用社交空间表达和呈现自我。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交空间的表达体现了自我理想化的建构,信息的发布显示出对自身行为的期待[[12]]。社交网站公共使用频次越高,表明个体对自我形象越理想化,而实际生活中可能难以达到理想化的状态。这可能会导致公安院校大学生着重于构建社交空间中的“理想自我”,而忽视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被动使用与健康生活方式总分、运动锻炼、规律生活、饮食营养、压力管理和生命欣赏均呈正相关,即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上浏览他人信息的频次越多,其健康生活方式、运动锻炼、饮食营养和压力管理越积极。社交网站能够促进健康信息的传播[[13]],被动使用越多的个体浏览的信息越丰富,越有可能从社交空间获取健康知识,从而增强健康维护意识和信念,促进个体采取健康生活方式以保持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使用对健康生活方式产生不同影响。研究提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公安院校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使用情况,分类设计网络健康教育方案,可开设网络健康教育公众号或QQ平台,引导公安院校大学生浏览相关信息,引导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丁倩,周宗奎,张永欣.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依赖:积极自我呈现的中介效应与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6):683-690.

[[2]] Maria K, Helen G M, Vossen P M, et al. Adolescents’ comments in social media: Why do adolescents receive negative feedback and who is most at risk?[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53(7):486-494.

[[3]] 李翠景,黄海,谈笑,等.多维社交网站使用量表中文版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 26(5):900-904.

[[4]] 马林.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错失焦虑症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70-72.

[[5]] 连帅磊,姚良爽,孙晓军,等.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初中生抑郁的关系: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科学,2018,41(4):876-882.

[[6]] 张霞,林嘉仪,张积家.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的关系及其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1):63-66.

[[7]] 莫秀婷,邓朝华.基于社交网站采纳健康信息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4,34(12):29-37.

[[8]] 焦建鹏,王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的修订[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5):654-657.

[[9]] 刘瑛. 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4-10.

[[10]] PAEK HJ, HOVE T. Social cognitive factors and perceived social influences that improve adolescent eHealth literacy[J]. Health Commun. 2012,27(8):727-737.

[[11]] 华乐,周雪阳,黄仙红.杭州市大学生健康素养健康相关行为与生命质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0):1469-1471.

[[12]] 唐魁玉,唐金杰.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互动分析——兼论微生活方式的兴起及治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1):79-87.

[[13]] Oeldorf-Hirsch A, High A C, Christensen J L. Count Your Calories and Share Them: Health Benefits of Sharing mHealth Information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 Health communication, 2019, 34(10): 1130-1140.

课题项目:山东警察学院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SKYB202113);山东警察学院公共安全研究中心2022年项目(项目编号:2022XM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