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政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政策探讨

张桂秋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发展与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1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正处在职能转变和业务多元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对财务的监管,不仅是确保事业单位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而且还可以防止其在改革和转型中发生的违规、贪污等问题。长期以来,会计监督是事业单位能否实现规范化、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会计监督,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健康发展。但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这使我国的会计监督工作在现实生活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针对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期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措施政策

前言:事业单位实施会计监督,就是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和调节,以确保其清正廉洁,使其收支得以合理地进行,建立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既可以净化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也可以提升事业单位的经费使用效率,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且把会计监管纳入到日常工作中,使财政收支更加透明、更加公开,因此可以说,会计监督是我国事业单位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的一项重要监督和约束措施。

  1.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现状

1.1会计监督制度不规范,监督体系不健全

当前,一些事业单位对会计监督的实质内容及其重要性还不甚了解,这就造成了一些问题: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长期抱着“夜郎自大”、“故步自封”的心态,对会计监督工作不够重视,使其形同虚设。由于我国现行的会计监管体制没有考虑到事业单位自身的具体情况,使得各种制度条款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影响了最终的效果。同时,在实行统一核算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明确资金的使用权限,从而达到统一的财务管理要求,然而,部分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只负责核算工作,在业务实践、决策、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事业单位的正常开展。

1.2会计监督缺乏独立性,内部控制不完善

当前,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风险评价和控制机制,忽略了财务活动中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无法及时地预测和控制财务活动中的各种风险,从而给内部控制和监督带来不利的影响。且由于单位内部存在着一种传统的思想,即把会计的内部控制和监督看作是一个财务部的事情,与其它部门的关系不密切,造成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监督工作不够深入,这就造成了会计监督工作易出现困难,使会计的内控和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审计工作中缺乏对审计工作的评价,导致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实施。而且,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根据当前单位的特点、范围、要求来建立明确的会计内部控制责任体系,对工作不作为、落实不到位的部门,也并未严格按照制度追究责任,并实施相关惩处。

1.3会计监督人员素质低,审核评价不到位

任何一个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并且要经过统一的专业培训,才能保证他们的能力完全符合工作的要求。然而,当前的许多事业单位还未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首先,缺乏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和准入制度,致使会计监管体系中出现了大量的技术不合格的人员,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其次,由于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对财务监督的关注,依靠个人的主观判断,从其它部门抽调了一部分人进行会计监督,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做过会计监督工作,致使审计工作很难进行;最后,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工作需求不断发展和变革的环境下,我国目前的会计监督工作人员缺乏接受业务培训、提高职业素质的机会,致使当前的会计监督人员无论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专业技能、工作经历上都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其结果是,会计监督工作的先进性、时效性和效用性都受到制约。

  1. 推进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健康发展的措施

2.1构建完整规范的会计监督制度

要想做好会计监督工作,必须在单位领导下,在财务监管的指导下,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制定一套符合事业单位实际的、大家都认同的会计监管制度,使所有与会计监管有关的工作都走上正轨,自觉地接受和配合会计监督,保证其正常运作。构建完整规范的会计监督制度包含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一是要充分考虑到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在制定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制度时,要符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使其在工作中的行为准则更加清晰,如果出了问题,就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对其进行问责,以体现管理体系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从源头上防止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产生;二要保证执行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一旦确立,从上至下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不管有没有违法的事情,就算是上面的人,也不能手下留情。同样,对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员工,也要根据相应的奖励措施予以奖励。只有实行奖惩制度,才能在员工心中树立“底线”,明确“底线”,做到“底线”,在平时的工作中,强化自身的监督,从根本上杜绝失误;三要在政府的领导下逐步完善行政体系。在制定会计监督体系时,除了要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外,还要从根本上降低工作失误,防止其思想腐败。

2.2健全独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为了确保会计工作的独立性,防止财务人员自我堕落,必须把会计监管职能与财务部门分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来保障会计人员的权力,真正地强化对各个部门和单位领导的监督。要坚持会计岗位不相容的原则,实行定期轮班,以确保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以增强对各个环节工作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增强对各个环节工作的协调和统一。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重视对内控工作中的关键问题的监管,资产管理、会计核算、印章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加以注意。在会计上,为了确保会计的正确性,必须严格执行新的政府会计准则。为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大力培育高质量的会计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为事业单位建立独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充足高质的人力资源。新的形势下,事业单位将经常遇到新的发展和变革,要保证会计监管体系的总体效果,必须根据现实需要对各种规范进行修改,尽可能地缩小制度上的漏洞,保证会计监管工作的正常进行。

2.3打造专业全面的会计监督队伍

事业单位要自觉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监管氛围,使其他会计监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工作理念,从而提高会计监管的质量与效率。要加强对会计监管工作的管理,要求会计监督员要从自身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政治意识素质等方面入手,从整体上提高其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实行轮班制,让每个会计监察人员都能更好地工作。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会计专业方面的培训,比如在事业单位的财会部门内部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计督导培训班,既可以提高专业技术,又可以促进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总之,会计监督人员要根据外部环境和事业单位内部的具体情况,不断更新自己的监管业务能力,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会计监督能力。

结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是实现对事业单位资金有效管理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这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内部的会计监督制度,需要注意的是,会计监督制度由内、外两个层面构成,要同时强化内部控制和对外监管,从而达到对事业单位的有效监督和长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周晶.政府会计制度下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管理的思考[J].西部财会,2022(03):47-50.

[2]王真.新时代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实践与思考——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财务与会计,2020(2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