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桥主桥桩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某大桥主桥桩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高小芳

清远市金德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511500

摘 要为减少桥梁工程中桩基缩孔、失斜等质量问题,确保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着重针对桥梁桩基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桩基护筒埋设、制备泥浆、钻孔、挖孔、混凝土灌注等技术要点进行论述,并提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桥梁桩基施工技术;护筒埋设;制备泥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道路桥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桥梁工程的建设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桩基施工是桥梁施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桩基施工质量对桥梁工程的质量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对施工技术有严格的要求,应加强对桥梁施工技术的研究,提升施工技术水平,保障施工安全。本文针对桥梁桩基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和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1工程概况

某大桥主桥桩基础桩径为2.5m,引桥为1.5m,辅助墩为1.8米,桩径较大,桩长很深,为了保证成桩质量采用冲孔桩机进行成孔,引桥桩基础则根据现场施工实际情况选用旋挖钻机或冲孔桩基成孔。由于桩基之间距离较小,桩基冲孔宜采用跳桩施工,根据设计图纸深度进行钻进,桩孔成型后清除孔底沉渣,并立即灌注水下混凝土。

2 施工准备

(1)钻机标识:每台钻机上要有设备标识牌、作业操作规程牌(包括技术、质量、安全等内容)。

(2)工程标识:每个墩承台处要有工程标识牌,包括桩基平面布置、编号、主要技术标准和参数施工进展等内容。

(3)钢筋笼标识:加工场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均应有产品标识牌,做到内容全面责任到人,具有追溯性。

(4)场地平整。本项目施工地表土疏松,且高低不平。应先沿设计线路方向使用推土机将其推平,并碾压密实,即构成钻机平台。钻机场地的宽度为24m。

3 施工工艺流程

桩基础施工总体顺序为:平整原土压实—→钢护筒的制作与埋设—→钻进—→成孔—→终孔验收、清孔—→钢筋笼制作与安放—→二次清孔、水下混凝土的灌注—→桩基检测。

4 施工方法

4.1 桩位测量放样

根据设计所提供的控制点,采用全站仪现场布置控制网并复核。依据桩基中心轴线坐标值,用坐标法或极坐标法放样桩基中心线、桩基中心点等,并打入标桩,并设置护桩,中心线的放样误差应控制在2cm范围内。

4.2 护筒埋设和制备泥浆

(1)护筒采用6mm厚钢板加工制作,内径大于桩径40cm,高2.3米。护筒采用挖坑埋设法。护筒顶端高出地面0.3m,以利于泥浆的排出,底部和四周(50cm左右)填粘质土,分层夯实。

(2)护筒就位后在护筒口上焊上一十字钢筋架,在十字架中心挂吊一线锤,自然下放,看是否与桩中心重合一致,以此来校核护筒的准确安设位置,护筒顶面中心与设计桩位偏差不得大于5cm,倾斜度不得大于1%。护筒埋置深度为2.0m。并在护筒四周设置4个护桩(护桩埋设要牢固,机械碰不到的地方,角度尽量大,并准确记录护桩到中心距离,以便施工过程中随时复核钻机是否移位及钻头提绳是否偏移),保证孔位的准确。

(3)在桩位附近挖泥浆池和沉淀池各一个。也可两个并为一个,但必须及时清理池中的沉淀。泥浆泵的制浆能力要能保证所制的泥浆保证钻孔的需要。施工时注意环境保护,不得乱排泥浆,导致农田的破坏,也不能排到附近的沟渠,以免堵塞水流。在开钻前1个小时即进行造浆,在泥浆比重达到规范要求时才能开钻。

4.3 钻机安装及开钻前的检查

(1)钻机平台、钻机及钻架稳定牢固,不产生位移及沉降。

(2)钻架垂直及机身水平,钻架上的起吊滑轮组与转盘中心应在同一垂线上。

(3)应对钢护筒的位置及直径进行复查,钻头、钻杆中心与护筒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5cm。

(4)钻机就位后,应测量护筒顶、平台标高,用于钻孔过程中进行孔深测量的依据。

4.4 冲孔钻冲孔

(1)钻机就位时,底座铺设方木垫平,防止钻机失稳或产生位移、沉陷。钻杆中心线对准桩孔中心,其平面位置偏差和倾斜度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2)钻孔前应在孔内多放一些粘土,并加适量粒径不大于15cm的片石,顶部抛平,用低冲程冲砸(冲程0.5~1.0m),泥浆比重1.20-1.40左右,钻进0.5~1.0m,再回填粘土,继续以低冲程冲砸。如此反复二、三次,必要时多重复几次。

(3)如发现有失水的现象,护筒内水位缓慢下降,应补水投粘土。如泥浆太稠,进尺缓慢时,应抽碴换浆。开孔时,为了使钻碴泥浆尽量挤入孔壁,一般不抽碴。待冲砸至护筒下3~4m时(钻头顶在护筒下超过1m时),方可加高冲程正常冲进。4~5m后,方勤抽碴。钻进时应随时注意,保持孔位正确。

(4)冲击过程中,要勤抽碴,勤检查钢丝绳和钻头的磨损情况,及转向装置是否灵活,预防发生安全质量事故。

4.5 钻孔异常处理

(1)钻孔中发生坍孔后,应查明坍孔位置和原因,依据现场的泥浆指标、护筒埋深、护筒内外压力差、钻进速度、地质、水文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坍孔不严重时,采用提高泥浆性能、适当提高护筒内泥浆标高、埋深护筒等措施后继续钻进,坍孔严重时,投入黏土块夹小片石回填至坍塌孔处以上1~2m,待回填土密实后再重新钻孔。

(2)钻孔中发生弯孔和斜孔时,将钻头提起到偏斜处进行反复扫孔,直到钻孔正直。如发生严重弯孔、探头石时,采用小片石或卵石与黏土混合物回填到偏斜处,待填料沉实后再重新钻孔纠偏。

(3)发生卡钻、掉钻、埋钻时,不宜强提。查明原因和钻头位置,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继续泥浆循环,清除沉淀保持护筒内泥浆面标高,待钻头松动后方可上提。

(4)发生漏浆时,应调整护筒内外压力差,加大泥浆浓度,或向孔内投入粘土块和小石冲击堵漏。

4.6 清孔

(1)冲击钻成孔后采用抽碴法或循环法清孔,直到掏到用手摸泥浆无2~3mm大的颗粒且其比重在规定指标之内时为止。泥浆比重不大于1.1,含砂率小于2%,粘度17~20s;浇筑水下混凝土前孔底沉渣厚度端承桩不得大于5cm,摩擦桩不得大于10cm。

(2)注意事项:1)清孔时,应及时向孔内注入清水或纯泥浆,保持孔内水头,避免塌孔。2)清孔应认真操作,不得用加深孔来代替清孔。

清孔结束后经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检验。

4.7 钢筋笼加工及吊放

(1)钢筋原材进场检测,每批钢筋应由同一牌号、同一炉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的钢筋60T检测,不足60T按一个检验批做原材检测;检验项目有:外观检查、极限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冷弯试验。

(2)钢筋笼分节制作, 钢筋笼骨架在制作场内采用胎具成型法一次性制作,用槽钢和钢板焊成组合胎具,主筋接长采用机械连接。同一断面内的钢筋接头不得超过主筋总数的50%,两个接头的间距不小于35d(d为钢筋直径)。

(3)钢筋笼加工时在钢筋笼内部,隔一定距离设置三角撑(通常按2m),在钢筋笼上端应均匀设置吊点,其吊点应有足够的整体强度和刚度,防止钢筋笼在加工和运输吊装过程中的变形。钢筋笼上端的弯钩宜在未成型前弯成,避免以后弯筋困难。钢筋笼的加工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

(4)钢筋笼入孔时,由35t吊车吊装,汽车吊应距离孔位3~5m,以免距离太近对淤泥质土层产生较大的压力而造成缩孔。起吊时,可用双吊点或单吊点,吊点位置应恰当。设置在加强箍筋处,采取其他措施保证钢筋笼起吊不致变形。钢筋笼吊装就位可在清孔之前进行。亦可在清孔之后。吊入钢筋笼时,应对准孔位,慢放。若遇阻碍,可徐起徐落和正反旋转使之下放,防止碰撞孔壁而引起坍塌。吊装钢筋笼入孔时应对准钻孔,保持垂直慢放入孔。入孔后不宜左右旋转,徐徐下放并严防孔口坍塌。若遇阻碍应停止下放,查明原因进行处理。严禁猛提猛落和强制下放。

(5)在孔口接长钢筋笼时,上、下主筋位置应对正,保证钢筋笼接长后上下段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不得出现转折。骨架最上端的定位,必须由测定的孔口标高来计算定位筋的长度,为防止钢筋笼掉笼或在灌注过程中浮笼,钢筋笼的定位采用螺纹钢筋悬挂在钢护筒上。钢筋笼吊放入孔后的位置偏差:钢筋笼中心与桩孔中心偏差不大于10mm,钢筋笼底面高程偏差不大于±50mm。反复核对无误后再焊接定位于钢护筒上。

4.9 灌注水下混凝土

(1)钢筋骨架安放就位后、灌注水下混凝土前,再次检查孔内泥浆性能指标和孔底沉淀厚度,如超过规定,则进行第二次清孔。开始灌注前应再次核对钢筋笼标高、导管下端距孔底尺寸、孔深、孔壁且无坍塌现象,如不符要求,应经处理后方可开始灌注。

(2)灌注混凝土导管采用内径250mm的带丝扣钢管,并经水密、承压试验。避免在灌注过程中出现漏水现象,影响桩的质量。导管下端距离孔底30~50cm。计算每根桩首次混凝土灌注的用量,保证灌注后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在1m左右。

(3)二次清孔:导管安装完成后,采用经校正过的测绳或钢尺吊测锤量测孔底沉碴厚度,若沉碴厚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采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使沉碴厚度、孔内泥浆等指标满足要求,桩底沉碴厚度小于5cm(柱桩)、15cm(摩擦桩)。清孔时及时向护筒内补充优质泥浆,确保护筒内水头压力,并取样检测,经监理工程师现场检验合格后,开始浇筑水下混凝土。

(5)测量水下混凝土面的位置用测绳吊着重锤进行,过重则陷入混凝土中,过轻则在泥浆中沉不下去。拔导管的时候,尽量保证导管的垂直和居中,防止钩挂钢筋笼,导致钢筋笼的上浮。

5 结语

桥梁桩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了道路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本文对桥梁桩基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着重从钻孔施工、挖孔桩施工、混凝土灌注施工以及钢筋骨架施工等环节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桥梁桩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旨在为提高桥梁桩基施工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杨松,张振龙.市政道桥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研究[J].风景名胜,2020(9):1-2.

[2]杨西尧.道桥桩基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技术要点[J].建材发展导向,2020,18(4):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