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神经症状疾病的现场疑似诊断及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养猪场神经症状疾病的现场疑似诊断及防治

宁馗,

辽宁省西丰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西丰,112400

摘要:在生猪养殖中,经常出现以神经症状为主的疾病,在工作中进行现场统计,这此疾病主要包括猪脑膜炎型链球菌、猪伪狂犬病、仔猪水肿病和破伤风细菌感染,出现比率较高。送检权威部门实验室确诊时间较长,程序复杂,神经症状疾病往往死亡快。在现场能够迅速作出疑似诊断,迅速采用有效防治措施。减少不必要经济损失。通过现场实践诊疗,对几个神经症状疾病有充分认识,进行详细阐述,为养殖业者借鉴。

关键词:神经症状;疑似诊断;疾病防治

1常发神经症状疾病

1.1猪脑膜炎型链球菌病

1.1.1发病原因

病原为猪链球菌II型,为革兰氏阳性染色的球菌。临床表现为脑膜炎型、败血型和心内膜炎型、关节炎型、淋巴结囊肿和哺乳仔猪下痢型。通常通过接触传染[1]

1.1.2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

猪脑膜炎型链球菌病主要发生于生长猪,各阶段体重均有发生。尤其在高温潮湿的季节,饲养密度过大时发生率居高,达到60%死亡率。急性型脑膜炎链球菌以神经症状为主,倒地不起,四肢呈泳状划动,通常无叫声,眼半睁眼神凝视,体表皮肤呈微暗红色,通常呈现出左侧卧倒地。脖子颈后仰角弓反张,体温升高2℃以上。少数亚急性脑膜炎链球菌表现瘫痪,后躯无痛觉反应,不能站立,体温升高。

病理剖检变化不明显,通常表现脑膜血管有明显充血,全身组织器官暗红色轻度淤血。

1.1.3防治措施:

(1)定期对猪进行免疫接种,在断奶后开始使用败血型猪链球菌灭活苗和多价链球灭活苗联合注射免疫接种,2头份/只。15d后再次强化接种4头份/只,明显控制本病的发生。

(2)多发季节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使用阿莫西林和磺胺间甲氧嘧啶按说明剂量拌料5~7d。

(3)一但有发病猪,采用能够透入血脑屏障的磺胺嘧啶钠肌肉注射,或使用氟苯尼考耳静脉血管注射,有明显效果,实践中发现氟苯尼考肌肉注射效果不明显。

1.2猪伪狂犬病

本病在养殖场内经常发生,猪伪狂犬病病毒在病原分类上属疱疹病毒科。猪伪狂犬病以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和生殖器官传播。是当今养猪生产的主要疾病。

1.2.1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

通常发生于哺乳期仔猪,主要表现特征性的神经症状,倒地侧卧,尖叫,而上下颌紧闭,咬肌痉挛性收缩,眼睁大明亮,瞳孔斜视,流涎。抽搐角弓反张,前肢呈泳状运动,后肢不断蜷起蹬直之间变换。同时表现发热、呕吐、腹泻出淡色的水样稀便症状。通常日龄越小哺乳仔猪发病率越高,症状越明显,死亡率也越高,2周龄内发病,死亡率为100%,随着日龄增加,发病和死亡减少,大多数可耐过,断乳后较少发生,除有高热病情况下,能够继发感染出现伪狂犬症状。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肺出血、水肿,肝、脾形成白色坏死结节,肾脏肿大,表面常见有大量点状出血和灰白色坏死灶,胃底黏膜出血,脑膜充血、出血、水肿、脑脊液增多,严重者脑发育不全、扁桃体坏死、牙龈出血、糜烂[2]

1.2.2防治措施

(1)母猪产前进5~20d免疫接种注射伪狂犬基因缺失苗4头份/头,保证母源抗体,仔猪通过初乳被动免疫。

(2)高发猪场产后仔猪5~7日龄免疫接种肌肉注射1头份/只伪狂犬灭活苗。

(3)发病仔猪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消毒仔猪饲养面,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草药肌肉注射。同时,使用伪狂犬弱毒苗2头份滴鼻,对野毒病毒进行干扰,通常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1.3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在养猪业存在多年,是传统传染性疾病,病原是大肠艾希氏菌族致病性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染色。由于近年养猪中各种保健药品的使用,间接的抑制本病的发生,临床发病较少见,偶尔在育肥猪中散发。

1.3.1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发生于断乳后2~2.5月龄仔猪,无任何症状,突然性发生,仔猪表现侧卧,四肢呈泳状运动,共济失调,通常无叫声,有角弓反张现象,眼皮、颌下组织肿胀明显,经2~3次发作抽搐而死亡。

病理变化主要是水肿变化,颌下淋巴水肿呈灰白色,颌下组织切面流出淡红色液体,透明感增强。内脏器官肺水肿,心包积液,胸水增多。胃肠壁水肿增厚,肠系膜水肿,外观呈胶冻样,腹水增多[3]

1.3.2防治措施

(1)断乳前1周免疫接种仔猪水肿灭活苗肌肉注射2头份。

(2)易发时间使用氧氟沙星和多西环素拌料或饮水。

(3)对个别发病猪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或庆大霉素,配合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肌肉注射2ml,使用盐酸氯丙嗪肌肉注射1ml。

1.4圆环病毒先天性震颤型

1.4.1病原

圆环病毒属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DNA属,圆环病毒病是近年来养猪生产中主流疾病,几乎所有的养猪场均有发生。临床上分为多系统衰竭型,先天性震颤型和皮炎肾病综合症型,此三种型均有较高的发病率,有时混合式发病[4]

1.4.2发病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

先天性震颤型圆环病毒病主要发生于哺乳后期和保育前期,特别是寒冷和潮湿为诱因。

发病仔猪体温升高,食欲水欲废绝,无法冲运动。病猪并不倒卧,表现趴卧姿态,口鼻触向地面,特征性的变化是全身肌肉快速震颤,以背部肌肉最明显,皮肤表面苍白,另一个特征性变化是眼观腹股沟浅淋巴结对称性肿胀,较小仔猪倒提双腿时可见到腹股沟浅淋巴结处皮肤呈两条黑色。病程3~4天衰竭死亡。

病理剖检变化是肺有间质性肺炎,纹理增强,特征性病变在淋巴器官,脾脏有出血和坏死,严重病例脾边缘坏死后向中心机化呈木质样。淋巴结出血,腹股沟浅淋巴结出血明显。

1.4.3防治措施

(1)母猪产前进5~20d免疫接种注射圆环病毒2型灭活苗4头份/头。

(2)产后仔猪14~21日龄免疫接种肌肉注射1头份/只圆环病毒2型灭活苗。

(3)发病仔猪消毒仔猪饲养面,改善环境升温除湿,使用复方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如双黄莲,配合磺胺间甲氧嘧啶肌肉注射,通常2~3针即可治愈。

1.5副猪嗜血杆菌

几乎所有养猪场均发生过本病,病原为副嗜血杆菌,革兰氏阴性,血清型多,容易产生耐药,不同地区血清型有一定区别,使用疫苗保护率不理想。

1.5.1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往往断乳后最容易发生,应激反应是本病主要诱因。病猪表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41~42℃,拥挤,食欲减退,体表苍白或微红,个别30kg以上猪单侧后肢着地疼痛而拎起后肢行走。一般经3天后,出现腹式呼吸,愈加严重,至临死前个别猪出现类似脑膜炎链球菌神经症状。

病理经过为多发性浆液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即多个器官和关节组合式出现浆液或纤维素渗出,包括心脏表面、肺脏表面和肋胸膜脏层、胃肠、肝脏、脾脏表面出现渗出物[5]

1.5.2防治措施

(1)断乳前1周接种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发生过本病猪场,在断乳后拌料或注射敏感抗菌药物,如头孢噻呋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氧氟沙星等,能够明显抑制中延缓本病发生。

(3)对有症状的病猪,及时治疗最为重要,一但用药错误或延误,形成纤维素渗出,即使治愈,也会形成粘连,最终生长迟缓或形成僵猪,本病治疗使用敏感抗菌药物2种联合用药,保证治疗效果。

2小结

(1)病因具有特异性,由于病因的不同,每一种疾病都有和其他疾病相区别的、独特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这也给养殖中疑似诊断提供了依据[6]。在养殖中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和能够正确诊断,并采用有效措施和防治方法,减少不必要损失。

(2)临床上通过疑似诊断,快速采用有效控制方式,相比实验室确诊具有时间上优势,通常实验室确诊有存在一定弊端,例如,错误认为是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然后去检验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病毒,通常能够检出,由于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病毒是上呼吸道常在寄生病原,发病动物死亡原因可能是其他原因。

(3)根据疾病不同合理用药,在临床中许多疾病的治疗与书本理论有所区别,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进行正确的用药治疗。

参考文献:

[1]梁尧,白涛.猪脑膜炎链球菌的诊治(J).动物医学进展.2008,12

[2]王宝兰,张春玲.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病理变化观察(J).兽医导刊.2018,09

[3]朱宝玉.仔猪水肿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湖北畜牧兽医.2014,08

[4]井铸忠.猪圆环病毒病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9,02

[5]任天武.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治疗(J).中兽医学杂志.2016,05

[6]刘山辉.兽医基础(M).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