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在装配式建筑EPC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8
/ 2

BIM在装配式建筑EPC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李全忠,王立欢,张元明

1、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

2、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BIM技术具有鲜明的可视化、高效化特征,能够为EPC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强大动力,最大限度发挥装配式建筑的性能优势。因此,在实践中,应当树立全过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灵活运用BIM技术开展碰撞检查、场景模拟、生产流程模拟工作,减少前期设计失误概率,提高生产加工有效性,保证拼装施工的科学性,为建筑工程造价、进度、质量等要素的把控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BIM技术;EPC管理模式;应用分析

1分析传统方案下装配式建筑管理现状

首先,组织管理不够系统,装配式建筑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设计、生产至安装均需要专业人士参与操作,但现有的管理机制是在传统浇筑施工方案中探索得出的,因此,体系较为老套陈旧,管理较为割裂,难以为全流程管理提供支撑。

其次,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装配式建筑施工体系具有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特征,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生产效率,生产完善度又会制约装配施工有效性,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必须实时交互、对接才能确保工程质量的优化,但现有的装配式施工中,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各主体之间信息交流相对闭塞,影响了工程推进效率。

2制定BIM技术推进EPC管理模式策略

2.1BIM技术推进EPC管理模式,促进装配式建筑顺利施工

组织架构是EPC管理模式的重要依托,架构完整性、合理性直接影响模式运行,限制工程建造质量的提升,实践中可以借助BIM技术对EPC模式中涉及到的各项主体进行梳理,并以虚拟运行的方式优化各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最大限度发挥BIM平台的辅助、促进效果。EPC模式是集成化、整合化的施工方案,应当由EPC总承包商肩负起BIM平台构建、运营职能,其他生产单位、分包单位、设计单位及咨询单位积极参与,秉承对业主负责的原则开展沟通,保障装配式建筑的顺利施工。

设计阶段各专业人员要积极加入BIM平台接口,将各自信息、进度实时传送至BIM平台,总承包商下载并分析设计内容合理性,评估其是否与业主需求一致,同时调动生产、装配主体积极性,使之提前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利用三维立体模型及时发现碰撞冲突、规格错误等,有效降低设计出错概率。设计图纸审核通过后公布在BIM平台之上,方便业主调取查看、回馈改进意见。生产阶段是设计、装配阶段的中间桥梁,生产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工艺的推进,生产商在收到设计图之后,可以提前进行生产计划编制,减少由于时间紧张造成的决策失误,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设计人员也可以通过BIM平台监督构件拆分是否符合要求,所有进度信息向总承包商开放,以提升监督管理实效。装配阶段则可以利用BIM技术模拟现场环境,提前预知施工方案设计是否存在缺陷,为人、机、法、料、环的优化提供助力,确保各分包商严格遵循设计方案、业主要求,保障工程质量。

2.2BIM技术推进EPC管理模式,增强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性

装配式建筑综合性能优良,能够避免传统方案中现场作业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但由于建筑构件统一采用提前定制的方式,定制工序、运输工序均会产生大量成本,因此利用EPC模式进行管理时,造价管控难度会明显增大。BIM技术应用环节务必要树立全过程思维,设计阶段主要关注施工图的拆分、细化等问题,模拟确定构件组装符合标准要求后,还应当进行深层次的优化,以节点标准化为依托,减少规格、种类数量,降低由模具变更带来的费用支出。生产环节同样要依托BIM平台加强技术沟通和交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方案组织生产流水线,精准控制构件误差情况,减少因参数设置失误、质量不合格造成的返工现象,避免额外成本支出问题。施工阶段是装配式建筑费用支出的重点,也是EPC造价管控要点阶段,要提前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工程量,完善工程预算内容,后期的运输费用、材料损耗费用等均要考虑在内,配套制定完善的费用报批获取制度,所有资金支出均要严谨记录留存,后期拼装工艺上也要进行适当优化改进,引入适用性较高、成本费用较低的先进机械、技术方案,在保障质量的同时降低焊接、吊装支出,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有效性。

2.3BIM技术推进EPC管理模式,明确施工进度计划

进度是装配式建筑工程中极为关键的要素,通常以明确的条款形式记录在EPC合同中,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应。传统模式中多通过人力方式协调监督,管理面广泛、信息交互渠道闭塞,很难为动态进度监督的实现提供助力。而利用BIM技术平台,可以将整个施工流程融合到虚拟模型中,并按照进度计划、计划优化、进度监控、进度对比、进度调整的思路对不同阶段、工序进行优化把握,及时排除过程中可能发现的隐患问题,达到保障施工进度不脱节、不延误的最终目的。

为方便分析管理,实践中可以将整个运转过程分为设计、生产及施工三个阶段,设计环节在整个EPC管理流程中处于起点阶段,能够为后续生产、安装提供指引与依据,设计不当很容易引发返工问题,造成工程进度延误等情况。操作过程中务必要利用好BIM技术内部的场景模拟功能、碰撞检测功能等,在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好要素的分配,保证分析效率和质量,减少由于设计问题导致的构件不匹配情况,保证进度把控成效。生产环节所占周期较长,生产商可以提前以BIM平台为依托获取数据信息,编制详细的生产安排计划,EPC总承包商则可以通过平台获取计划信息、监督实际进展,并及时组织调整和完善。进入施工阶段后,施工单位同样可以借助BIM技术进行施工场景仿真模拟,判断吊装工序是否得当合理,进度计划是否确切落实等。

2.4BIM技术推进EPC管理模式,为工程质量的全面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BIM技术具有强大的虚拟仿真功能,可以直观、清晰地描述和展现建筑、管线等工程结构,操作人员通过观察、分析即可获知实体结构特征、设计、安装难点等,进而为建筑质量的管理提供支撑,这是传统管控手段无法比拟的。基于BIM技术推进EPC模式运转时,同样要从设计、生产、安装三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设计阶段主要确保图纸的准确性、科学性,设计前务必要对工程现场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广泛了解装配式建筑相关规范标准,通过BIM平台与生产单位、施工单位建立联系,用直观的模型呈现询问技术可行性,开展碰撞检测工作,避免设计不当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进入生产阶段后,生产商同样要做好质量把控,所有购入的原材料必须具备合格证明,经过抽样检测后确认质量完好,材料存放环境要干燥、整洁,最大限度避免污染问题,生产过程中精准控制各式机械设备,外观尺寸偏差要在允许范围之内,经过强度检验确保无误后方可使用。施工阶段,总承包商要立足EPC模式特征,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事前做好技术交底与检测节点设计,事中强化现场巡查与检测,事后及时总结反思,为项目整体质量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3结束语

综上述,装配式建筑是现代科技持续更新、发展的产物,突破传统施工现场作业工序繁琐、作业总量大的瓶颈,所有构件由工厂按统一标准预制,并运送至现场进行拼装和连接,有效改善了施工污染严重的问题,与我国低碳减排战略目标相符,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轩安.EPC模式下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设计应用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2):241-242.

[2]付澳,郭然,闫可心,蔡红.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EPC成本管理分析[J].工程质量,2020,38(01):93-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