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石乌龟巷(十五奎巷)的前世今生》创作中的文本设计与场面调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8
/ 2

绘本《石乌龟巷(十五奎巷)的前世今生》创作中的文本设计与场面调度研究

顾雨棋,李雯佳, 沙彪通讯作者

杭州师范大学

摘要:数字化、科技化、智能化、虚拟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传统书籍也将面对无纸化的问题,绘本亦是如此。绘本创作中如何保留故事的质地与人文风貌,图文间的场面调度设计,如何更好地呈现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情境。在绘本故事设计的表现中,让城市的往昔、今生和未来的气脉能在科技与观念突破发展中共存共现,如量子纠缠一般,这是本文的思考之意。

关键词:绘本、文本、场面调度、石乌龟巷、十五奎巷

伴随世界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文化艺术媒介的数字化、虚拟化和混合性是趋势,传统文化艺术媒介,如纸媒等实物材质有趋弱危机。数字技术之于绘本创作与文化消费和传播在于便捷和时空优势,纸媒绘本则胜于“意”之本,保留了更传统的阅读性和人文性的“质”之感。绘本是图文结合中较为直观和易传播的书籍形式,面向的读者较广泛。绘本在国外发展已久,国内引进较多,目前围绕传统中国城市文化以及隐匿在街巷背后的神话、传说、历史等故事的绘本创作仍然较少。因此,此项设计研究旨在探究绘本创作中的文本故事设计与场面调度考量,以文本之意与图画之象结合,生根于地域城市文化语境之本,融入传统街巷文化,增强绘本创作中的地域性、科普性和易读性,寓教于乐,制作儿童和成人都可阅读的绘本。

一、创作前的勘察与调研

市场上绘本以儿童科普类绘本居多,多为外国引进和翻译绘本,包背硬面装,增加了绘本的质感与耐用性。一本好的绘本,应该在一瞬间就抓人眼球,同时能够吸引顾客拿起它,有耐心的翻阅下去,那么它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需要考虑其中的文字排布与内容。只有拥有了合适的好的内容,这本绘本的生命周期才会长,才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阅,从而起到科普性与大众性的效果。

就目前调查看,绘本市场中,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内涵的绘本较少。而绘本又是展现文化艺术和科普知识非常不错的载体,对中国传统文脉的巩固与传播,极有价值。对于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知识启蒙和科普,即使数字化绘本趋势普遍,传统纸媒绘本仍旧是一种具有普遍吸引力的文化消费方式,也是科技发展趋势中不会摒弃的人文质地。

十五奎巷属于杭城中具有众多神话传说、历史变迁故事和特色风貌的街巷之一,如何从水墨意韵的绘本故事角度,展现巷子的往昔、当下和未来的风貌,则有待探索研究。

二、水墨意韵的“十五奎巷”文本故事设计和图文间的场面调度

《西湖一勺水——杭州西湖水井地图考略》中记:十五奎巷位于鼓楼南侧,东起中山南路,西至城隍牌楼巷。南宋时属长庆坊,又名竹竿巷。明代嘉靖年间,巷内居民习练骑射,有10人凭借出众武艺科考中榜,时称“十武魁”,后讹传为“十五奎”,巷由此得名。另有传说,巷内徽州馆内有一大石龟,具有神力,远近闻名,因此俗称“石乌龟巷”,后人嫌俗,改为“十五奎巷”。岳飞被秦桧所害后,殿司小校施全在毗邻十五奎巷的望仙桥行刺秦桧,惨遭磔刑,后人在其就义处建施公祠祭祀之。1966年改叫大红花巷,1981年恢复旧名。[1]从十五奎巷的历史变迁看,有“十武魁”、“大石乌龟”、“施全刺秦桧”等,神话、传说、历史等要素交织在一起,诠释十五奎巷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重构表现。

从谐音“石乌龟”的史料和神话角度入手,绘本故事设计以石乌龟的神话角色为第一人称,以一个初到人世间,却满怀善心与道义的小乌龟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当看到街道上有人想要伤害弱小者时,小石乌龟不顾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鼎力相助,在坏人手里救下了小朋友。空间要素上,融于现实或历史中的场景。在故事的设置上,将故事分为三个角色,石乌龟、巷子里的孩童与坏人三个形象,分别代表正义的化身、邪恶与无辜者,整个故事是正义者帮助无辜者对抗邪恶的故事。用童话交织神话的色彩,呼应十五奎巷中“守正忠义”之根。

图文场面设计上,十五奎巷以巷口的石乌龟像为名,以及过去的繁华景象与生活场景。故事编排上,将十五奎巷的石乌龟拟人化,有情感喜好和是非正义判断。视觉上,水墨意韵,则强化传统文脉气质和韵迹。中国传统书画,本就重意韵的表达,不只局限于形迹。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言:“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乎立意,而歸乎用笔。”[2]朱长文《墨池编》中记王羲之录天台紫真笔法云:“子虽至於斯,仍未至於斯。若書之器,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似七寶之貴,垂萬古之名。陽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神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有圓則潤,勢急則澁。法以緊而徑,逸以險而峻。內盈外虛,起不孤,伏不寡,面迎非近,背接非遠。望之惟逸,發之惟靜。儆茲法也,盡妙矣。”[3]绘本的故事文本和图文调度的核心也是要传载“十五奎巷”背后的文脉之意。

三、绘本故事背后的价值:科普性与根性

绘本作为最通俗、最直观的一种文化艺术传播媒介,对于孩童和青少年而言,可以感受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和气韵质感,从故事文本中汲取对地域文化的感同身受,有助于自身文化属性从“根性”上觉醒。同时对于成年人也是一种儿时或往昔的回忆与移情,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异域文化的熏陶和传播。

好的绘本,必须具备这些要素:通俗性、易传播、科普性、艺术性以及启蒙性。

通俗性即为绘本的文字简单明了,不晦涩。这就要在故事创作中多维度和交叉视角审视绘本故事的文本以及图文调度关系,不能单从儿童视角,或成人视角,亦或单一区域文化视野,能同时融合青少年儿童以及成人的共性思维与审美情趣。另外,在具有地域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又具有全球性视野和文化的共同性。文字的字体和版式又直观性,兼具一些幽默风趣的图文组合形式,抓人眼球,催生阅读欲望。

传播、科普和艺术性这三者,即绘本故事文本通过图文之间的调度与版面设计展现,兼具了知识科普与视觉艺术体验,同时既可以通过传统的纸质媒介阅读进行互动传播,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以虚拟媒介转换成动态的数字绘本,借助互联网和数字设备进行更便捷广泛的传播互动。

启蒙性,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启发与引导的作用。通过兼具知识科普和艺术性的绘本对不同的读者在知识了解和美育熏陶方面有所助益,产生一定意义的启蒙作用。那么十五奎巷的街巷文化绘本创作,其目的在于表现杭州街巷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意义,具有多重保护与弘扬意义,凸显其地域文化传播和美育启蒙的价值。

四、结语

随着数字智能科技的发展以及城市未来社区概念的实践,城市中的街巷文化风貌也将获得新的更新变化,如何在数字化、科技化、智能化、虚拟化等趋势中,有效地保护城市文化本体的原初、诗迹、变迁等质地风貌,让城市的往昔、今生和未来的气脉能在科技与观念突破发展中共存共现,如量子纠缠一般。绘本创作虽只是一种图文述说故事的创作方式,但究其规律本身,亦是如此。

1. 参见:刘晓伟著,《西湖一勺水——杭州西湖水井地图考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162页。

2. 于安澜编,《畫史叢書》,卷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3.(北宋)朱長文纂輯,《墨池編》,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版,第56-57页。

参考文献:

1.于安澜编,《畫史叢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版。

2.(北宋)朱長文纂輯,《墨池編》,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版。

3.刘晓伟著,《西湖一勺水——杭州西湖水井地图考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