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8
/ 2

经济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刘生,李桃, 高荣伟

(哈尔滨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构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必然选择。经济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的逻辑思路是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活动。提出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内容:健全多层次、立体化课程结构体系;实施全方位、开放式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全流程、多层次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强化高水平、专门化的服务保障体系。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经济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依旧存在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不系统、教学模式形式化、课程内容与实践相脱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融合等问题[1-2]。经济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应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使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环节,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开展相关教学环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3]。 

    (一)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首要环节,引导着课程内容的筛选、组织形式、实施方案等,是课程编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指导准绳,对课程建设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4]高校应该首先明确自身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在哪里,明确课程目标,就是要确定课程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决定关系,就是要建构什么样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指示精神及具体实施方案,基于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通过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对应关系矩阵体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优化课程体系

完整的课程内容、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是实现课程目标和落实创业教育理念的重要保证。基于毕业要求及其具体指标形成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体现它们之间的决定关系。课程体系中应包括课程及结构设置、实施及评价。根据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时间安排、相关的师资、设备及管理保障。

    (三)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反馈培养目标实现程度,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构建。丰富多彩、多层次、多领域的实践活动,是检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最好指标。当然,不能仅仅看学生参加比赛获奖的名次,更应当注重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更应该关注在参与过程中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注重结果和过程评价及评价形式都尤为重要。

    二、经济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内容

    (一)明确创新创业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目标就是强化创业课程建构意识,注重课程目标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影响课程目标的因素很多,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等形势及发展趋势,国内经济、社会状况,产业发展情况和行业需求等。经济学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尤其强调素质目标重要性,创新创业课程特色体现在引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体现在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公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身心素养与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从课程理念、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将课程思政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健全多层次、立体化课程结构体系

一是构建“五部分+三模块”的教学基础课程结构体系。“五部分”为规定的公共课、专业课的必修和选修课及实践类的课程。“三模块”是将原有专业选修课分为基础类、方向类和拓展类三个模块,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更大程度上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条件选择与职业方向相近的方向。二是构建“实验室+基地”模拟实训课程结构体系。建立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实训室。充分利用实验室开展各种经营、管理及专业模拟实训,同时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使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方法,将模拟实训带入课堂,将实践教学贯彻到教学的各个方面。三是构建“团队+实践”实战综合课程结构体系。把社会实践纳入学生培养计划,开展传统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专业类社会调研活动,提升学生们的创新创业素质。

    2.实施全方位、开放式的课程教学模式

首先,要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调研获得各高校成功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打造“金课”、全学期开放课堂、定期开展示范课、组织教学能手竞赛,通过评优争先带动后进,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新。其次,实践性教学系统化和模式创新。基于经管人才专创教育融合理念,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构建“四层次”“六位一体”“五大支撑”实践性教学系统。“四层次”是指:渐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实战;“六位一体”是指:双创课程结合企业家创业讲堂、双创大赛结合实训室创业模拟、校内双创实践结合校外创业实战。“五大支撑”是指:人才培养体系支撑、课程体系支撑、校内外实习实训及多层次大赛平台与渠道支撑、师资队伍支撑、激励机制支撑。

    3.构建全流程、多层次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全流程教学考核评价是指评价应贯穿创新创业全过程,既要考察创新创业效果——结果评价,又考虑到了创新创业过程——过程评价。重视双创的成效,对大赛获奖、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表现优秀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给予适当奖励。多层次的教学考核评价包括自评、外评,自评是主体自主反思,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切身感受比较全面;外评是依托评估机构、用人单位等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有益于比较分析。多层次体现在学生、教师、督导等主体的参与,从不同方面为评价体系提供不同的考察视角,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和全面。评价方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重量化指标方法使用,不断改进评价指标及完善评价体系。结合定性指标辅助考察,有助于使评价更丰富、更全面。

    4.强化高水平、专门化的服务保障体系

首先,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保障。加强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对教师采取“一人一策”行动,如对于新入职教师,制定严格的培训制度和流程。建立“双创导师制”,在课程教学、科研、竞赛等各方面,通过传帮带作用提升年轻教师、后进教师的双创能力。其次,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开展系列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大奖赛、行业精英和双创获奖教师讲座与辅导,提升经济学专业教师双创能力。其次,创建高端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各年级的实习实践活动,共建立实习见习基地。再次,加大教学和参赛经费投入。设立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在编写双创教材、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发表文章和申请相关研究性课题、各类教学大赛等方面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参加省级以上各种大赛。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出台双创团队、训练、竞赛管理办法,确定标准和奖励机制,出台专门文件提供制度保障。

    (三)实践活动成果

经济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从计划、动员、组织、再到总结,应吸纳全体专业老师和同学参与其中,理论联系实际、传统连接热点、专业内含素质。指导学生按照课程计划在学习创新创业课程、讲座的基础上,参加国家、省市和学校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成果,管控创新创业全流程,既关注最终获得的成绩,更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管理,尤其重视在全过程中学生德育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冰,李艳.“成果导向”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9):74-75.

[2]成希,张放平.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17(03):37-42+50.

[3]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09):86-90.

[4]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9):119-12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研究项目“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经济学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SJGY20190358)。

作者简介:刘生,男,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等领域研究。

李桃,女,哈尔滨人,教授,博士。

高荣伟,女,哈尔滨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