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口腔卫生状况与龋活性的相关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8
/ 3

大学生口腔卫生状况与龋活性的相关分析研究

吴欣怡 ,刘云

山东协和学院   250200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口腔卫生状况与龋活性的相关性。方法:以300名山东协和学院学生为对象,检查学生牙齿龋病状况,同时进行龋活性与口腔卫生状况评价。结果:不同口腔卫生状况之间与龋病的发生、发展有相关性,龋活性结果与口腔卫生状况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不同龋活性间龋状况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口腔卫生状况差者龋牙数、龋补牙数两种龋状况严重。龋活性阳性增加,龋牙数、龋补牙数两种龋状况亦严重。口腔卫生状况与牙菌斑体外产酸龋活性结果有统计学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龋活性;牙菌斑;龋牙数;龋补牙数;口腔卫生状况

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不少学生远离家乡,离开了原来熟悉的饮食、生活、气候、语言等环境,需要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这些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口腔健康,而且其口腔保健意识、行为和习惯也将对周围人及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通过本实验了解山东协和学院中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加强高校学生的整体口腔保健意识,积极进行爱牙宣传活动或开设口腔保健选修课,使之牢固树立“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观念,转变大学生的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的类型,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另外,也可以将口腔检查纳入到大学生定期体检中的项目,让大学生的口腔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部分是全身健康的基础3次全国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5-44岁患者龋齿为88.1% 牙周健康率仅14.5% ,口腔健康状况令人大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口腔疾病的发生率。因此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调查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探讨促进大学生口腔健康的措施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口腔健康宣传提高大学生口腔健康具有要意义为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本实验室开放项目我校部分大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以探讨促进大生的口腔健康的措施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校部分在校大学生300名 (分为两组并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跟踪观察2022年1月-10月期间),其中观察组150(利用在校期间给予口腔保健知识的宣教普及正确的刷牙方法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等 ), 男性 75女性75均年龄 (20.1 ± 0.7)岁 ;对照组150名 (不进行任何干预 ),男性75女性75平均年龄 (20.6 ± 0.4) 岁 。两组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调查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姓名年龄性别入学时间院系班级等 );口腔检查 (龋齿牙龈牙颌异常等情况)口腔保健行为(刷牙方法 、刷牙次数 、持续时 间 、定期口腔检查等 )口腔卫生及饮食习惯和对自身口腔状况的了解程度。所有调查对象均由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检查按照WHO 制定《口腔卫生健康

基本方法》进行调查

1.3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个样本率(百分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影响因素用Logistic 回归分析。

2

2.1两组学生口腔疾病患病情

观察组龋齿病率为32% ;牙结石检出率为39.3%牙龈炎患病率为 49.3%异常发生率为50.8%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两组学生口腔患病情况比较( x102)

齿

结石

观察

48(32.0)

59(39.3)

74(49.3)

76(50.8)

对照组

69(46.0)

78(52.3)

93(61.7)

96(63.8)

2.2  两组学生对口腔保健认知情况

观察组对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2    两组学生对于口腔卫生保健知识认识情况比较( x102)

齿及牙炎的危

何进行有效正确刷牙

爱牙日日期

口腔保健注意事

腔卫生的维护

观察

91(60.8)

125(83.5)

115(77.0)

121(81.0)

103(68.8)

对照组

74(49.3)

104(69.5)

38.7(25.8)

88(58.7)

78(52.0)

P <0.05

2.3  两组学生口腔保健行为状况

观察组在刷牙次数、刷牙持续时间及定期口腔检查、牙齿洁治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 3    两组学生口腔保健行为状况比较( x102)

刷牙次

牙保持时间(min)

定期口腔检查

做过牙齿洁治

早/晚1

早/晚上各 1 次

1 ~2

3~4

5

察组

53(35.5)

96(64.5)

50(33.5)

63(42.3)

36(24.2)

51(34.9)

36(24.0)

对照

90(60.8)

43(29.2)

86(57.7)

30(20.2)

33(22.1)

16(10.8)

21(14.0)

P <0.05

2.4  影响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的因素

经 Logistic 回归分析口腔卫生保健知识认知情况、刷牙次数、持续时间及定期口腔检查、口腔卫生习惯等情况是影响大学生口腔健康的主要因素P﹤ 0.05)。见表4。

表 4    影响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的因素

响因素

p

P

腔卫生知识认知情况

-0.642

0.000

刷牙次

-2.440

0.000

牙持续时间

-0.963

0.000

期做口腔检查

-0.913

0.000

腔卫生习惯

-0.579

0.001

3讨论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健全的口腔功能及无口腔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牙齿健康是指牙齿、牙周组织、口腔相邻部分及颌面部均无组织结构与功能异常,并制订出口腔健康的标准: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疼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疾病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对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来说影响更大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龋病、牙周病和牙颌异常依然是影响大学生口腔卫生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龋病,牙周病是高发口腔疾病与口腔卫生又关联,   因此了解大学生口腔卫生健康状况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及口腔保健行为,探讨影响大学生口腔健康的因素,对改善大学生口腔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龋齿和牙周病是危害人类口腔卫生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在校大学生来说也很突出。本调查(经过一定时间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龋齿患病率为32% ,牙龈炎患病率为49.3% ,牙结石检出率为39.3% ,牙颌异常发生率为50.8%对照组龋齿患病率为46.0%牙龈炎患病率为61.7%,牙结石检出率为52.3%,牙颌异常发生率为63.8% ;说明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不佳。相比而言,观察组由于对口腔健康知识了解较多,定期到校医院口腔科进行检查、治疗等其龋齿患病率、牙结石检出率、牙龈炎患病率及牙颌异常发生率都低于对照组 。在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知晓方面观察组知晓率虽略高于对照组 ,但两组的知晓率并不很高,这说明大学生对口腔保健知识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口腔卫生保健意识薄弱,在以后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普及教育,对其进行健康指导采取多种形式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及口腔保健知识水平;在口腔保健行为方面,大多数学生刷牙次数少,刷牙保持时间短, 有资料显示,  刷牙可以机械清除牙面 堆积物和牙菌斑,每天起床后和临睡前各刷牙一次,  每次刷牙3 min ,并应根据自己的年龄和口腔状况选择不同的牙刷, 能有效的维护口腔健康。观察组在口腔保健行为上明显好于对照组,这主要是由于对照组的学生个人不良生活习惯及保持口腔卫生的意识薄弱,不注重正确的刷牙方法,口腔预防保健知识缺乏。因此我们口腔医务人员要加大对大学生的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利用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普及口腔保健的基本常识以及正确的刷牙方法,促进大学生养成良 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为大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早防早治有效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口腔卫生知识认知程度、能否坚持正确有效的刷牙方法、是否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口腔卫生习惯等情况是影响大学生口腔健康的主要因素。本调查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在口腔健康状况方面存在着差异,说明观察组在校期间经过普及教 育使大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口腔预防保健知识 ,  掌握了维护口腔卫生的方法,自我口腔健康防护意识有所增加,能自觉维护口腔卫生,口腔疾病的发生率相对有所降低。而对照组由于口腔卫生知识欠缺,口腔预防保健意识及行为薄弱,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使得口腔疾患发生率相对增高。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应对大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教育,  校医院口腔医务人员负责宣传口腔保健常识,普及正确有效的刷牙方法,  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口腔保健知识自觉维护口腔健康。

总之,大学生目前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口腔医务人员应加大对大学生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的力度,把口腔健康教育作为口腔科的常规工作安排,普及口腔保健基本常识及正确有效的刷牙方法,定期为大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加强防龋工作改善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VIVIEN FENG,张羽,曹桂芝,吴日玥,陈曦.一种国产龋活性培养基与标准培养基一致性及有效性的实验检测[J].口腔医学,2020,40(07):602-605.DOI:10.13591/j.cnki.kqyx.2020.07.006.

[2]于兴茹. 低龄儿童龋患者及其父母龋活性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

[3]游弋,黄培城,彭程纬,刘定稳.长沙市雨花区3~5岁儿童龋齿流行病学调查及龋活性检测[J].中国医师杂志,2021,23(08):1169-1171,1175.

作者简介:吴欣怡(2003.6—),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为口腔医学。

指导老师:刘云(1990.5—),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研究方向口腔医学。

项目来源:山东协和学院实验室开放项目“山东协和学院学生口腔龋活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