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城市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1
/ 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城市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研究

郝斌丽,李思宇

郑州财经学 院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成的巨大成就和最新共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城市全面绿色转型也成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寻求绿色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本文重点探讨了双碳目标下

中国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在能源、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城市空间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并从城市产业体系、城市生态空间体系、碳中和治理体系三个实施领域探究了中国城市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碳达峰  碳中和  城市  绿色转型

一、引言

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成的巨大成就和最新共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向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并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在2030年之前达到碳排放峰值。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愿景已经明确,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成为我国两个百年目标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力量及重要载体,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城市全面绿色转型也成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寻求绿色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城市全面绿色转型面临的问题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需要全面地分析中国城市绿色转型在能源、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城市空间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种瓶颈和挑战。

(一)能源供给端消费端亟须摆脱高碳效应

一方面受制于能源资源禀赋,我国城市能源资源长期依赖化石能源,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具有高碳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惯性大、路径依赖强,要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碳排放达峰后就要快速下降,几乎没有缓冲期,实现减排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存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技术创新模式的路径依赖,高碳锁定效应将对城市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绿色转型带来阻碍。在工业领域,我国高碳产业占比依然较大。在建筑领域,我国各城市存量高能耗建筑占比大,绿色建筑及超低能耗建筑推进较慢。在交通领域,我国城市传统燃油汽车基数依然巨大,尽管我国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但储能等新能源汽车技术仍然缺乏突破性创新,交通领域碳中和仍存在技术锁定和传统路径依赖。

(二)低碳技术研发水平仍然较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引擎,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内在维度,绿色科技创新、低碳技术研发是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驱动力。虽然,近些年我国科技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关于绿色科技方面的核心技术还存在短板,在绿色低碳制氢、氢燃料电池、储能、CCUS 等关键技术领域仍缺乏突破性创新,不少技术仍处于早期示范应用阶段,大规模推广仍面临技术成本瓶颈,我国低碳技术的气候变化适应程度仍然较低。

(三)城市空间格局难以满足绿色转型需求

城市的空间格局包括城市的整体布局、 建筑物以及各类基础设施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是增加生态碳汇,从而使二氧化碳重返自然生态圈。然而,我国的城市生态空间普遍不足,城市空间格局难以满足绿色转型的需求。在生态空间面积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我国城市林地、耕地等生态用地面积不断缩小,城市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有限,导致城市生态碳汇能力不足。在生态空间格局方面,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城市,正经历着街区杂乱、建筑衰败以及基础设施老旧的窘态,城市的部分功能濒临丧失或已经丧失,城市居民生态空间可达性较低。

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城市全面绿色转型的路径策略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城市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维度,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主体。碳中和目标下,推动中国城市全面绿色转型需要从城市产业体系、城市生态空间体系、碳中和治理体系等的全面转型。

(一)加快推进城市产业体系的绿色再造

产业转型是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城市能够成功转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要确定以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为基本主线,不断发展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次需要通过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方式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和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用事业服务能力,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结合城市的基本情况,培育和发展一批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结构。

(二)积极推进城市空间重构与高效化利用

中国城市应利用空间规划的综合性管控作用,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实现城市布局集约、紧凑。城市布局既要保持城市内部生态系统的稳定,又要与城市外部的生态环境互补,根据实际用地情况合理评估,在注重城市基础功能完善的同时节约建设成本,尽量减少因城市建设而带来的生态破坏。此外,在城市建设中要注意发展两类具有提高资源生产率意义的生态聚集空间:一是要发展以企业间的物质流闭路循环的生态型产业园区; 二是要发展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物质消耗和废物排放为特征的生态型居住园区。

(三)着力促进城市治理协同化

我国城市绿色转型往往过于强调政府的作用,从而忽视从制度层面系统地解决问题。为此,要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转向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化的网络治理模式。首先,政府提供基于生态规模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应加大对绿色产业扶持的力度,这包括制度上的保障以及资金与配套政策上的支持,提供有助于城市绿色转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社会的福利水平。其次,企业应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实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设计、生态型工艺、清洁生产和产品回收体系等措施,努力提高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生产率。最后,社会公众要转变为基于生态足够的新型消费方式。要通过公益活动、媒体等手段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鼓励城市居民在饮食、居住、交通出行、生活用品等方面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动员全民参与低碳生活,减少生活碳足迹,减少日常生活中给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最终通过政府、企业、公众三大主体的协同配合推动城市的绿色转型。

四、结语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各地都在积极制定甚至一些地区已经出台相关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在自然资源禀赋、区划功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城市治理等方面差异较大。因而各地区应当根据当地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本地区“双碳”目标下推进城市绿色转型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付金朋、武春友.城市绿色转型与发展进程溯及[J].改革,2016,(11).

[2]李迅等.绿色城市理论与实践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8,(7).

[3]吴建新、黄蒙蒙.中国城市经济的绿色转型:基于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J].产经评论,2016(6).

[4]何建坤.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能源和经济的低碳转型[J]环境经济研究,2021(1)

作者简介:郝斌丽1989.03河南省安阳市汉族审计理论与研究、区域经济学助教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