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赣州农村劳动力流动调查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1
/ 3

乡村振兴背景下赣州农村劳动力流动调查与对策

刘国韵

湖南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赣州市市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并结合赣州市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改善农村劳动力状况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赣州市

一、赣州市乡村振兴和发展概况

(一)、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农村基础保障

苏区振兴十周年,赣州市114.3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人口中,25.75万户发展特色产业稳定增收,56.7万人务工脱贫,7.39万贫困群众挪出了“穷窝”,建设农村保障房1.737万套,让自身无能力建房的特困户住上安居房,16.17万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得到精准资助,所有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并达到国家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标准,所有贫困人口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46.08万人次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33.35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救助范围。

赣州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538元增加到2020年的10288元,增长4.1倍。贫困人口有能力通过自产或自购满足口粮需求,并补充一定的肉、蛋、豆制品,有能力通过自购做到四季有换季衣服、日常有换洗衣。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2万人次,291名因贫辍学儿童少年重返校园,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现象全面消除,义务教育有保障率达到100%。37.5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保障范围,县域内、政策范围内住院和门诊慢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2.53%和82.87%,基本医疗有保障率达到100%。为25273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22567户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住房安全有保障率达到100%。为贫困人口建成供水工程3325处,饮水安全有保障率达到100%。

(二)、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赣州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农业总人口662.49万人、占总人口的67.4%,耕地面积660万亩。近年来,我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工作,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全市农业经济稳中有进,现代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现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2家,每年有约250万头生猪、2000万羽家禽、10万吨脐橙、5万吨蔬菜销往大湾区,供港生猪占全省60%。

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74.4亿元、农业增加值425.86亿元,分别增长3.21%、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36元,增长9.2%,增幅连续八年全省第一。现有国家命名的“中国特产之乡”14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3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件,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475个。全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201家、省级113家、国家级5家,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678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12家,主营业务收入282亿元,比上年增长6%,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2.16%,比上年提高2.13个百分点。

(三)、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高

近三年来,赣州市组织3509支工作队、9809名干部驻村帮扶,60787余名党员干部与29.14万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积极发挥人大、政协等群团组织攻坚优势,深入推进国家对口帮扶、“百企帮百村”“机关干部下基层、连心连情促脱贫”等行动。

赣州市先后选派驻村工作队2804支,驻村干部9433名,实现346个贫困村全覆盖。通过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调整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责贫困村党组织书记166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四)、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赣州市不断巩固和完善脱贫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过去三年多时间里,赣州所有乡镇通了客车,25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率、光网通达率和4G网络有效覆盖率均达100%。新建、改扩建城乡学校5821所,医疗卫生室村村覆盖,所有贫困县都有了特色支柱产业,为全国、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赣州智慧。

二、赣州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从业现状

统计显示,对于经济不算发达的赣州市来说,2020年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口可谓是非常的高,赣州市常年在外的流动人员近百万,占到了户籍人口的9.42%。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为10.80万人,占全部劳动力比重的11.0%。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为44.69万人,占全部劳动力比重的45.4%,主要从事建筑业与制造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为43.01万人,占全部劳动力比重的43.6%。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总人数在二、三季度分别达到94.05万人、98.51万人,受疫情影响较小。

(二)、外出劳动力比例提高

根据调研对象2019年和2021年从业区域变化,对赣州地区回流人员进行分析,市外省内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019年为328人,占抽样劳动力4387人的7.48%,2021年为350人,占抽样劳动力4387人的7.97%,增长0.02%;省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019年为1554人,占抽样劳动力4387人的35.42%,2021年为1859人,占抽样劳动力5387人的34.50%,增长0.12%。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均呈上升之势,未发现明显回流。截至2021年7月全市回流人员为2802人,其中2787人已重新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99.5%,表明农村外出务工回流人员就业形势比较稳定。

(三)、外出地域以县外省内为主

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外出最多的地区是深圳市,占赣州迁入人口总量的16.27%,其次是东莞市,占赣州迁入人口总量的14.41%;再次广州市,占赣州州迁入人口总量的11.59%。排在前10名的来源地还有:南昌市、吉安市、佛山市、厦门市、泉州市、惠州市、中山市。可以说赣州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在广东、福建以及江西本省。

(四)、外出人员收入有所下降

2021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月工资为3254.07元,年收入达四万元。较2019年的3306.68元减少3.1%。2021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平均月工资收入受到疫情的影响,收入降幅较大。外出劳动力大多消费低,绝大部分收入寄回老家。

(五)、外出劳动力工作不稳定

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状态以灵活就业的劳动力占比最高,达47.3%;单位全日制用工占比24.1%;劳务派遣工占比10.5%;自主经营占比6.7%;依托平台就业(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占比0.1%。表明农村劳动力就业比较灵活,稳定就业占比还不够高。

(六)、外出工作时间较长

劳动力工作时间略长,民工工作时间为50小时或50小时以上的比例接近五成;每周的工作时间平均为44.73小时,每月及上月工作天数平均分别为23.93天、22.92天,工作时间为29天或29天以上的比例都超过三成;上年工作月数平均为9.89个月,超过一半的劳动力上年工作12个月。

三、农村劳动力状况及农村振兴中存在问题

通过对赣州市农村劳动力流出状况分析,进一步探求赣州市农村实现全面振兴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总结如下几点:

(一)、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科技是保障农民实现稳定增产和增收的根本,然而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年纪偏大的留守农民,思想较为传统,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学习能力慢。还有部分年轻干部对农业的了解不深,因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推广意愿小。

(二)、返乡就业人员素质低

从返乡就业人员的文化结构看,返乡人员学历层次普遍较低,81.7%的受访对象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大多数是从事对学历层次要求不高的农、林、牧、渔、服务等行业。过早且长期从事这些行业反过来进一步制约了他们的学习。同时,本次调查发现返乡人员自主创业比例较低,说明返乡创业积极性不高,创业资金投入不足,创业技能欠缺。

(三)、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形式结构较为单一

通过对4387名农村劳动力调查分析,除529人在家务农外,全市通过中介介绍外出务工25人,占比0.6%;政府组织外出务工人员150人,占比3.9%;企业进村现场招聘447人,占比11.6%,自发外出就业3236人,占比83.6%。全市外出从业形式以自发为主,政府组织、中介组织、企业进村招聘等形式占比偏小。

(四)、全市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不高,就业能力不强

农村劳动力除在家务农人员外主要从事制造业为24.1万人,占总人数的24.5%,其次是建筑业,占比11.8%,这些行业对技能要求很低,是简单的力气活,不利于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发展。同时,具备岗位专业技能人员仅占19.9%,表明农村劳动力整体就业技能水平不高,无法从事技能水平要求高的工作,不仅减少了自身的工作收入,也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给当地政府帮扶找工作创造了困难。

四、对策建议

近年来,赣州以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为主线,通过落实优惠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升职业技能、优化农民工服务等举措,引导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留乡创业,稳步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积极助力农民工创业致富。

一是引导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赣州市是劳动力输出大市,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长珠闽”等经济发达地区。畅通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95.43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112.55万人。疫情期间,积极加强与沿海地区劳务协作,与劳务输出地共同开辟“绿色通道”,组织开展“点对点”劳务协作,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累计接送劳动力1703车次、3.6万人次。为鼓励脱贫劳动力外出就业增收,2020年发放脱贫劳动力交通补贴、返岗补贴等1.52亿元,为脱贫劳动力报销车票和发放伙食补贴1859万元。

二是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积极通过线上线下招聘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就业供需平台,稳步推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今年以来,组织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暨就业帮扶”大型网络招聘会、“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招聘活动522场,达成就业意向10.17万人次。大力扶持扶贫车间吸纳就业,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有扶贫车间1263个,吸纳就业人口7万余人。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工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市68.89万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54.75万人,公益性岗位安置4.58万人。退捕渔民转产安置实现全覆盖,全市290名有转产就业需求的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

三是吸引农民工返乡留乡创业。通过新闻媒体、微信等方式广泛宣传创业优惠政策,引导吸引有意愿有能力和有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积极落实创业优惠政策,2020年以来共为889名符合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农村贫困人员等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444.5万元,极大提高了农民工创业积极性。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支持,及时解决返乡创业资金难题,2020年以来发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13.39亿元,直接扶持创业1.26万人,带动就业5.15万人。充分发挥创业平台效用,全市建成创业孵化基地38个,其中国家级1个,实有在孵企业(实体)2884家,直接带动农民工等群体就业1.6万人。

四是大力实施技能培训促就业。以农民工为重点,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开展“互联网+”职业培训、农民工稳就业职业培训、康养职业培训、“马兰花”创业培训以及劳动关系协调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培养等六项计划,以技能提升促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培训35.67万人次,拨付提升行动专账资金2.5亿元,其中以工代训补贴7.79万人次、补贴资金1.18亿元。2021年1—6月,补贴性职业培训6万人次,其中开展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2.57万人次。

五是不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强化基层就业服务窗口服务能力,全市各级设置就业公共服务机构大厅346个,每个大厅服务事项齐全,农民工可就近办理就业创业等相关业务。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招聘了1365名大学生到基层公共服务专岗任职,并专门开展基层公共服务专岗培训,共培训专岗人员200人。大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取消失业登记户籍地限制,处于失业状态的农民工可在常住地、失业地或原社保参保地进行失业登记并享受相关就业服务。积极用好线上服务渠道,全市人社部门积极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和各类人才人事网等平台推送就业岗位,为农民工提供优质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研究[J]. 叶阿忠,梁文明.  经济界. 2020(05)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经济发展[J]. 任惠杰.  财经界. 2020(09)

[3] 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影响分析[J]. 李晓想.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