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会计模式选择与变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1
/ 2

西柏坡时期会计模式选择与变迁研究

何寰

石家庄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本论文结合我国建国以来西柏坡时期会计模式的演进,对其做了简单的描述分析;制度性会计模式是本项目的研究重点,其影响因素决定着一国在特定时期会计模式的根本属性,本研究着重从意识形态、国家理论和路径依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西柏坡;会计模式;选择与变迁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会计理论的完善,人们对会计模式的认识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并开始探索会计模式本身的理论问题。会计模式的研究从描述性分类到演绎性规范,逐渐成为会计理论体系中一个亟待完善的分支,因而,关于西柏坡时期会计模式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学术意义。

一、相关基本理论概述

(一)关于意识形态

所谓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所构成,并成为一定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实际上,意识形态与会计模式的关系已经引起关注,如常勋所提出的8项因素中就尤其突出了文化因素。本项目所做的探索在于: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基本要素引入了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并通过西柏坡时期我国会计模式的演进史对其做了印证和深化。显然,意识形态比社会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二)关于国家形态

国家所有制的不同形式与国家的经济体制对会计模式的影响都是根本性的。所有制决定了会计模式的根本目标与具有所有制政治性要求的特性,而经济体制则决定了会计模式的基本架构与建设水平。从本质上讲,前者所产生的影响是属于政治性的,而后者所形成的影响主要属于经济性的。

在西柏坡时期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中,国家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对此应当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首先,存在即合理,国家主导的会计管理体制较好地适应了特定环境的需要,并很好地履行了其职责,并推动着会计模式的不断演进;另一方面,会计模式有其特殊性,突出地表现在外生制度与内生制度的不相容,二者调和达到和谐才能使会计工作顺利进行、会计功效充分发挥,因此,政府主导的会计模式应当更多地体察民情,反映民意。

(三)关于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的核心在于正反馈机制,或者说是自强化机制,该机制的存在使得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惯性而难以被改变,即便该制度已经不是最有效率的选择。诺斯将制度的自强化机制概括为四个方面,就笔者看来,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本身的成本效益:新制度的推行需要巨额成本(包括制定成本、学习成本等),而现有制度则已经产生很大的规模效应;二是利益集团的影响:现行制度必然产生既得利益集团捍卫现行制度。这个两个方面恰好揭示了长期以来阻碍我国会计模式变迁的根本原因。

二、西柏坡时期会计模式选择与变迁

(一)技术性会计模式变迁的路径分析

对于会计模式的定义,理论界尚无定论。就笔者查阅的文献看,会计模式较多的 出现在国际会计的专著中,用于分析和描述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性,较有代表性的如:常勋教授认为,“会计模式描述的是会计实务,但实际上,不同会计模式的会计 实务都体现了特定的会计理论和概念。……会计模式是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会计 实务体系的概括和描述,它的内容是相当广泛丰富的,可以概括会计目标、对会计信 息的质量要求、会计原则、会计组织和管理机制等。”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整体在理论研究中的代称,是会计实 践的综合表述,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专用名词”,可用于比较会计领域:或用于 不同国家会计差异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分析,描述不同会计的分类;或用于同一国家不 同时期会计发展的纵向比较,说明会计实践的发展与变迁。正是基于上述的界定,本 文对会计模式变迁的研究才有了严密的逻辑归宿。

一般说来,会计惯例是会计模式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最直接地体现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的革命性决定着会计模式具有扩张和渗透的本性,同时又决定了会计模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融通性,能随着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而适时地调整和完善自己。正是会计的技术属性,才使得会计和会计模式具有国际化的动力和源泉,同时,它可以直接对经济需求做出反应,并超越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规范体系,从而带动和促进整体会计模式的进化。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技术性的会计模式属于内生制度的范畴,其变迁的路径主要表现出诱致性变迁的特性。所谓诱致性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是由一个人或一群人,在相应获利机会是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结合本文所探讨的实际问题,笔者尝试进行如下修正,即认为,会计模式的诱致性变迁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而发生的、不以个人、团体乃至国家意志为转移的变迁。

会计模式的诱致性变迁,使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会计惯例趋于融合。这一点可以在世界会计的发展中得以很好的体现。从14世纪至15世纪,意大利商人的商业活动就跨越国界了。作为现代簿记方法鼻祖的复式记账原理始于意大利城邦,而后传播到德、法、荷兰等国家,由从那里传到了英国,会计就是随着商业活动的扩展而传播的。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会计和审计方法传遍了它当时的殖民地(现代的英联邦),而且传到了美国;法国把它的会计传到了它的非洲殖民地;荷兰把会计传到了印度尼西亚和南非;德国也把会计传到瑞典等东欧国家以及沙皇俄国和日本。可见,会计作为一门技术是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政治的。

(二)制度性会计模式变迁的路径分析

从理论上讲,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应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经济运行过程中不断提出的要求,并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与整个社会制度结构中的其他制度安排相协调。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内生于经济环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会计模式未必能够得以确认而上升为国家的正式法规或制度;同样地,国家所颁布并大力倡导的行为准则也未必能够受到广泛的认可,其实施效果也无从谈起。也就是说,外生制度和内生制度有可能因主体认识偏差和利益冲突而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相容,正是这种不相容性,使得正式制度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造成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失真现象严重泛滥。深入分析这种偏差产生的根源,对于指导我国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制度的颁布都是经过一系列的程序论证,由某一特定的决策主体的认可而形成的。诚然,科学的程序是合理制度生成的根本保障,但不容否认的一点是,决策主体的主观意志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当然,良好的程序安排有助于克服个体的“主观倾向”,如FSBA就制定很复杂的程序,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也有向美国靠拢的倾向,但作为一个决策主体的集合,机构仍会存在由于‘集体无知'带来的决策失灵,正是这种失灵造成了外生制度决策的偏差。长久以来,人们关注的只是决策程序,而不自觉地将决策主体视为一个“黑箱”,认为只要程序科学,便会必然的生成符合标准的制度,这是一个缺憾。

三、总结

鉴史可以知今,本项目将运用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透视和分析西柏坡时期我国会计模式演进的路径,并着重分析影响我国建国以来会计模式演进的影响因素,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实质性地推动力量,旨在指导当前会计模式改革,以期对我国会计标准体系改革的深化提出建议,因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J].会计研究.2007(03)

[2]王军.乘势前进加快发展再创会计工作新佳绩[J].会计研究.2006(01)

[3]张继久.论"大跃进"战略的形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01)

[4]郭婷婷.会计管理体制国家化与会计信息国际化[J].会计研究.2004(12)

[5]杨光斌.新国家理论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4(07)

[6]赵选民,王书华.我国会计改革的文化层面分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2021年度石家庄学院西柏坡文化专项研究项目,编号:XBPZX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