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给侧改革国际经验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1
/ 2

我国供给侧改革国际经验研究

秦卓远,程豪,万国豪

河北金融学院

要: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主要依靠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向突破。需求侧体现为对外开放,通过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突破需求约束。供给侧体现为对内改革,通过人口红利、技术溢出、市场化突破供给约束。综合来看,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需求侧刺激乏力,供给侧低效供给过剩,有效供给不足。因此,供给侧改革是解决当前挑战的一剂良方。上世纪80至90年代,许多国家及经济体尝试以供给侧改革摆脱危机或济滞涨,回顾并分析这些成败经验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关 键 词:供给侧改革国际研究经验分析

一、前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实现现代化,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宏伟目标,是在“强起来”新时代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接“中国梦”这个重大时代命题的“最新方案”和“最佳方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公式来理解,即要从供给侧问题的研究出发,围绕具有重大潜在红利但又被制度压抑的供给侧问题,对症下药,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推进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强调从供给侧下手,通过激活市场主体(企业组织供给)、优化要素配置(要素供给)、降低营商成本(成本供给)、提高市场效率(制度供给)、增强创新动能(创新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二、我国供给侧改革与其他国家的差异

(一)时代背景差异

美国供应学派出现的主要宏观经济背景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突发的滞胀问题。当时的美国经济,一方面经济增长低迷,接近于零;另一方面,通货膨胀达到15%以上。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主要宏观经济背景与美国当年所面临的滞胀完全不同,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是经济发展阶段转换过程中的中长期增长和结构调整遇到的瓶颈制约。从内部因素看,与自身技术水平提升、改革红利、内需扩大、加大投资等有关,高速增长作为后发经济体在特定追赶时期的一种普遍增长形态,会随着与前沿国家技术差距和其他相关要素、机制差别的缩小,而呈现出增长速度规律性地向成熟经济体水平逐步收敛的态势,这意味着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所具备的技术性后发优势、帕累托式的改革红利等,将逐渐消失殆尽。从外部因素看,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全面开放条件下人口、原材料等要素红利作用下的全球化份额攀升有关。然而,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尽管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体采取了以宽松货币政策为核心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总体形势复杂严峻,我国以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需求带动出口进而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不可持续。

经济学理论支撑不同

审视西方供应学派理论,主要有三个流派:一是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二是拉弗曲线,认为高税收会抵制供给;三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美国供应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在供给侧,强调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片面地主张从供给着手推动经济发展,甚至主张与需求管理彻底决裂。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实行需求紧缩,也不放弃需求管理,而是强调在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作用和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其次,美国供应学派认为,供应学派的制度化供给是基于私有化的制度供给,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提高效率。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最后,美国供应学派的学理逻辑是在新自由主义取向下,认为应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崇政府的无为。

政策要领不同

首先,美国供应学派认为增加政府支出会抑制储蓄和投资,不会增加就业和产量,倾向于政府无为而治。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认为货币政策主要是对总量调控较为有效的政策手段,而财政政策才是具有区别对待针对性的,是对结构性调整更为有效的政策手段,主张践行适度扩大政府支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合理范围内扩大财政赤字,提升支出作用空间。其次,美国供应学派主要侧重于减税,尤其是对累进税制高税率的削减,不注意全面的政策配套。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强调的减税,则是在多年结构性减税基础上配合全面改革和生产方式转变的进一步调整。最后,美国供应学派基于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度干预货币发行量,在货币政策上主张紧缩,试图通过提升储蓄率,既提高增长速度又缓解通货膨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强调积极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以带有灵活适度特征的稳健货币政策既防止通缩又防范通胀,适度降低储蓄率。

三、我国供给侧改革对策建议

正确把握实质和主导机制

第一,不宜笼统地讲去所有的过剩产能,我国现在必须聚焦的是去落后产能,也就是当下的低效率、重污染的落后产能。第二,要继续加大力度处置僵尸企业,第三,去产能的主导机制应该是依靠政府维持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让整个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以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解决去除落后产能。尤其要杜绝行政指令一刀切的方式,

注重破解长期制度性问题

加强在土地、财税、金融、投资以及法制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引导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

坚持结构性去杠杆思路

当前,去杠杆要继续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区分宏观把控和微观操作的不同要领。宏观层面,要清楚全局的去杠杆并不排除局部的加杠杆,但局部的加杠杆必须服从、服务于全局的去杠杆,以求达到优化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李佳,杨东.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与研究[J] 当代经济 . 2016 (17)李滨志.新旧会计制度的主要差异[J].辽宁经济.2008(04)

[2] 宋凤轩,江月.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减税改革及借鉴[J].  税务研究.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