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1
/ 3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策略

李政

辽宁省凌源第六监狱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  122500

摘要:本文以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种类及控制意义作为研究出发点,分析了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来源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

1.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种类及控制意义

1.1具体的财务风险种类

从事业单位当前发展现状来看,其涉及的经济项目规模和数量均呈明显上升趋势,

这导致财务管理内容增加,由于观念滞后、管理方式单一等多种影响因素,常见的财务风

险如下:

第一类,会计收支核算风险。首先,由于核算内容较多,里面夹杂着一些不规范的会

计原始凭证,比如填写格式不规范或是内容不健全等,甚至存在造假行为,试图套取财政

资金。其次,记账不准确,比如支出拨款不足进而挤占项目经费等,甚至未落实专项核算

工作,没有实现专款专用。最后,财务报表编制不够规范,账实不符,极易引发财务风险。

第二类,会计信息安全风险。会计电算化的推进和展开使得线上审批、网络保险等多

种会计管理模式出现,但是在其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风险。较

为常见的是硬件风险,比如计算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而出现设备故障等,导致财务数据

丢失;或是软件风险,软件设计缺陷导致财务数据准确性受到影响,病毒入侵等;最后是

人为风险,即恶意篡改会计数据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第三类,采购风险。这方面主要是采购途中出现的问题,具体为:缺乏健全采购流程

和审批形式,给腐败等不良现象提供机会与空间;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按照标准落实规范的

前期准备工作,市场调研时间相对滞后,甚至流于形式;监管力度较弱,缺乏高质量的采

购后续管理,最终引发恶意串通、虚假招标等重大风险隐患。

1.2控制意义

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单位,通过面向多种财务风险开展防范控制工作,一是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和会计监督的全面落实能够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在该情况下,单位不仅可以通过信息数据打击、遏制不良行为,还能够为相关决策提供有效支持。二是有效规范单位职责行为。作为国家重要职能部门,在日常管理发展中行使各项职权,通过落实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能够约束会计人员行为,避免违规乱纪等现象的发生,从源头上杜绝滥权等情况,这对事业单位执行力和公信力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来源

2.1相关人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不足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存在财务风险防控意识淡薄及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具体表现如下:其一,单位领导层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单位领导过于注重业绩管理,对于财务风险管理重视不够,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其二,财务人员方面。由于部分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较低,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较慢,对于新政策和新制度的解读不够深入,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和熟练掌握新政策的制度要求,导致他们在财务工作中更加容易出错,从而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加上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机构,财务活动中发生的风险往往不会让财务人员负责,使得他们缺乏风险意识和职责意识,也容易导致财务风险。其三,其他相关人员方面。单位其他相关人员对于财务风险管理关注较少,认为这一工作并不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导致其参与积极性不足。例如,部分人员认为财务风险管理属于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且这一工作与自身工作之间并不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从而产生一种“无所谓”的心态,降低了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责任感。

2.2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防控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但是,相关体系建设方面仍不健全,具体表现如下:一方面,缺乏动态化的实时风险评价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具有动态化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财务风险情况各有不同,而部分事业单位在风险防控方面缺乏动态化的实时风险评价体系,致使其难以及时了解风险情况,从而影响风险防控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另一方面,缺乏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组织,导致风险管理工作难以实现专人、专职、专责负责,从而弱化风险管理效果。例如,某些工作人员并不是相关专业人士,从而导致其在风险管理方面能力不足,不利于风险管控策略的执行。

2.3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滞后

在实践过程中,事业单位存在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其具体表现如下:其一,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或者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中流于形式,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进而引发财务风险问题;其二,财务信息化水平较低,相关的信息使用率不高,风险管理部门未及时、全面获取相关信息,不利于风险识别与防控。例如,某业务部门未及时将采购需求上报财务部门,致使财务部门难以及时进行财务预算分析,无法准确界定现有资金是否满足发展所需,从而增加资金链断裂风险;其三,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在财务风险防控过程中,沟通交流属于重要手段之一,但部分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致使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效果不佳,增加了财务风险。例如,新形势下,部分事业单位在新《政府会计制度》、“放管服”改革政策实施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如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使其无法及时了解新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而影响新政策的推行,同时也增加了财务风险隐患。

2.4难以及时了解外部环境变化情况

基于风险管理理论进行分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上述所分析的风险皆为内部风险,且处于可控状态。对于外部风险,则主要来自政策变化、市场波动和突发事件,具体表现如下:在政策变化方面,主要是指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税收管理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而其并未及时了解有关要求和变化,依然按照原有政策开展财务规划,或其对新政策理解不够全面,从而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例如,随着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在经费管理方面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权力下放,如若进行经费支出审核的财务人员对“放管服”政策理解不够深入,且对项目预算不够了解,仅从经费支出的科目上进行审核,将会导致经费执行的偏差,从而增加财务风险;在市场波动方面,市场价格上浮将会导致事业单位在相关设备、材料、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成本增加,从而增加超预算风险。同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其对成本问题相对忽视,也容易引发财务风险问题;在突发事件方面,主要是指在事业单位运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突发问题,影响财务工作。例如,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将影响事业单位正常运行,致使其业务目标和财务目标皆难以实现。

3.探究控制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3.1树立责任意识,提高会计核算监督强度

为实现会计核算相关风险的有效防控,事业单位上下职员均应提高有关财务管理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单位领导,正确认识到财务管理在内部管理的核心地位,从而不断优化会计核算管理,以此提升会计质量,依托于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控制财务风险。具体而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分析当前环境,积极推进预算收支改革工作,事业单位也应提供更多的业务培训机会,以此增强会计人员专业化能力,逐渐提高整个财务部门的职能水平。与此同时,为有效提高会计核算监督力度,应落实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工作,加强日常核算和专项收支监督,主动配合第三方审计部门和财务、纪检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以此降低会计核算风险。

除此之外,针对会计收支核算工作,会计人员应对原始凭证规范性进行全面检查与核对,将填写不规范、内容不全面的凭证一律退回,避免财政资金被套取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要确保各类票据、单据和书面证明完整、合格的情况下开展后续工作。另外,做好专项经费的核算工作,即设置“拨入经费——拨入专项经费”明细科目,核对经费指定用途后进行单独结报。此外,还要重视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约束,规范预算编制格式和内容,紧抓预算执行,从而落实全过程财务风险控制举措,利用明确的预算开展审批流程把控资金走向和利用率。

3.2加大力度建设系统配置,规范操作管理

为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功能作用,防控信息安全风险,事业单位应强化信息化财务系统配置,包括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和先进数据分析等软件配置。事业单位还需落实规范的操作管理要求,加强后期系统运维和安全管理工作,保证会计信息数据真实的同时提高财务信息安全水平,最大程度降低信息安全风险的出现。除此之外,针对常见不良现象,事业单位还应该优化设备所在环境,比如配备专门的恒温恒压机房,降低环境因素对设备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提高财务服务器运行质量。在优化财务系统时,应注重会计核算计算机配置性能的优化,加装VPN等,尤其是需要联网操作的计算机局域网,同时布设防火墙等安全设备,以此保证软件系统运行安全高效性。为防止网络病毒的渗入和网络不良分子的入侵,事业单位还应安装相关杀毒软件,围绕财务数据落实区块链、云加密等技术,避免财务数据泄露、被恶意篡改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在落实先进财务系统后,为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价值作用,事业单位还应围绕系统操作规范、技术要点等内容开展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操作水平,以岗位职责为基础划分用户操作权限,从而将内部控制与信息化财务风险控制进行有机整合,进一步保证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可以聘请第三方单位开展财务信息系统的运维工作,定期迭代优化系统版本,及时修补系统漏洞,从而将财务信息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3.3围绕政策规范程序,强化监督

在政府采购环节中,不仅涉及采购物品,还设计预算编制、分管审批、监管监督等内容,因此,为有效控制采购风险,事业单位应在采购过程中应要求财务人员加强对有关政策和法规的研究学习,保证采购全过程都有法可依,依托于相互监督和沟通交流控制采购风险,避免贪污腐败等严重社会问题的发生。在具体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开展全面的市场调研工作,以调研结果为基础优选供应商。

为提高其责任意识,事业单位应落实追责制度。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微信公众号、网址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且做到有报必查,发挥潜在投标人监督作用。在开展内部监督管理时,则要围绕采购文件编制、招投标文件评审、合同管理等内容开展工作,通过将监督工作全面渗透到各个环节,促使监督管理人员主动、积极发挥自身监督管理责任,实现采购风险的全面控制。另外,采购环节涉及预算编制,为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还应落实健全的项目审批流程。

3.4规范资产管理,落实追踪问责

作为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构成,事业单位应提高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根据资产实际状况和自身发展情况规范管理内容与形式,强化单位上下职员的资产管理意识,落实健全的资产管理机构和制度。在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时,应强化单位内部管理机制,利用完善的内控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其中,在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控力度时,管理层要分层落实监督机制,建立内部监督小组,加强小组管理,通过独立的组织做到报表的及时审核以及财务数据的仔细核对,从而使每一笔资金都有备案。根据资金资产运作情况开展及时记录分析工作,杜绝一些私自操作行为,制定岗位责任书和工作操作手册。尤其在资产清查和处理方面,要依托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搭建提高资产利用率,将库存设备及时处理,保证单位账面资产情况真实、准确。对于低值易耗品做好出入库登记工作,同时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加强合同执行管控,清理应收款项等,从而提高资产利用率,避免资产的不必要流失,促进单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路径探讨[J].财会学习,2020(1):65,67.

[2]陈赛芳.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探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9(11):74–75.

[3]丁洁莹.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风险管理探讨[J].安徽科技,2019(8):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