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1例报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3

纵隔型肺癌1例报道

胡金刚,鲁冬春

遵化市人民医院,河北 遵化064200

摘要: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邻近纵隔生长,易侵入纵隔或与纵隔淋巴结融合成块,与原发性纵隔肿瘤或转移瘤难以鉴别,常在临床工作中造成误诊或漏诊。在此报道一例纵隔型肺癌,表现为咳嗽、进食哽噎,CT影像显示纵隔肿块,气管镜病理及免疫组化提示为肺腺癌,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关键词:纵隔型肺癌,诊断,鉴别诊断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4岁,主因咳嗽、进食哽噎4个月于2021年12月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咳嗽,干咳为主,偶有少许白痰,进食哽噎,进食固体食物时明显,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无腹痛,无发热,无胸痛、胸闷,2021年9月26日于当地医院查胸部CT(图1):纵隔内见椭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界欠清,最大截面积约3.9cmx2.4cm,左主支气管受压变窄,左肺下叶近叶间胸膜区见片状高密度影,边界较清。2021年10月14日查胃镜:食管黏膜光滑,未见充血、糜烂、溃疡及新生物,胃窦可见散在少量轻度糜烂充血斑。口服止咳药物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2021年12月2日复查胸部CT提示纵隔内稍低密度影较前略增大。2021年12月6日查胸部增强CT(图2、图3):后纵隔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6.0cmx4.1cmx4.7cm,局部与临近食管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左主支气管受压变形,考虑恶性占位,纵隔内淋巴结部分略增大,增强扫描中度均匀强化。入院后查癌胚抗原 30ng/ml,2021年12月9日查全麻气管镜:左主支气管粘膜充血,略显粗糙。超声支气管探及左主支气管内侧壁腔外异常回声影,回声不均,边界不清,行EBUS-TBNA。病理:(左主腔外病灶EBUS-TBNA)查见癌细胞,结合免疫组化符合肺腺癌。免疫组化结果:CEA(+),P53(+),CK5/6(-),CK7(+),Ki67(MIB-1)(约30%+),NapsinA(+),TTF-1(+),CK(+),P40(-),CD117(-),CD20(L26)(-),CD5(-),CD56(-),CgA(-),Syn(-),Rb(+)。2021年12月15日查PET-CT(图4):左肺下叶内基底段斜裂胸膜下见一软组织小结节影,与斜裂胸膜分界欠清晰,可见浅分叶及短毛刺,肺窗较大截面大小约1.4x0.8cm,放射性摄取增高,SUVmax=3.1。左肺门、气管前腔静脉后、主动脉弓下、气管隆突下见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影,部分之间有融合,较大者位于气管隆突下,放射性摄取增高,较大截面大小约5.7x3.9cmSUVmax=13.0,放射性摄取较高者位于左肺门,SUVmax=17.0PET1.3cm);气管隆突下肿大淋巴结与食管分界欠清晰。诊断:纵隔型肺腺癌,2021年12月21日基因检测:ALK基因融合,予盐酸阿来替尼 600mg BID 口服靶向治疗,2022年2月19日复查胸部CT(图5):后纵隔软组织密度影已消失,左肺下叶近叶间胸膜区片状高密度影基本同前。继续口服盐酸阿来替尼治疗。

 

 

图1 2021年9月26日胸部CT:纵隔内见椭圆形稍低密度影。

 

 

 

 

图2、图3 2021年12月6日胸部增强CT:后纵隔软组织密度影,局部与临近食管分界不清,左主支气管受压变形,考虑恶性占位。

 

 

图4 2021年12月15日PET-CT:1.左肺门、气管前腔静脉后、主动脉弓下、气管隆突下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葡萄糖代谢不均性增高,恶性病变可能,良性增殖性病变不能完全除外;2.左肺下叶斜裂胸膜下结节,境界清,部分密度较高,炎性结节可能。

 

 

图5 2022年2月19日胸部CT:后纵隔软组织密度影已消失,左肺下叶近叶间胸膜区片状高密度影基本同前。

讨论

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纵隔肿块或类似肿块,但原发于肺内,较为罕见。按照生长方式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及隐匿型,目前认为形成机制为:①中央型:来源于纵隔气管、主支气管和部分支气管的肺癌,病变可完全位于纵隔内,继而引起肺叶完全肺不张,包裹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形成巨大的肿块。②周围型:发生在纵隔胸膜下或贴近纵隔生长,以向纵隔内直接浸润生长为主,并且大部分位于纵隔内生长。③隐匿型:原发肿瘤难以发现,主要表现为纵隔淋巴结的转移[1]。其病理类型以鳞癌、小细胞癌及腺癌为主,治疗上可采取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各种治疗手段联合的综合治疗。

纵隔型肺癌好发于40岁以上成年人,以男性多见,可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等一般肺癌的症状,但有些患者,特别是周围型及隐匿型纵隔型肺癌早期呼吸道症状轻,甚至没有呼吸道症状,而以肿瘤压迫纵隔器官引起相应临床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嘶,压迫上腔静脉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压迫交感神经出现霍纳综合征,压迫食管引起进行性吞咽困难,压迫心脏引起心悸和心律失常等表现

[2]。这也导致了纵隔型肺癌的早期极易误诊为纵隔肿瘤,确诊时往往肿瘤已经压迫纵隔脏器或直接侵犯纵隔脏器。

CT检查在纵隔型肺癌的诊断中常作为首选检查,其诊断要点包括:①肿瘤位置:纵隔大部分位于肺内,与纵隔呈锐角相交,纵隔与肿块之间有透亮的分隔带,为脂肪组织,肿块与纵隔贴近的基底部往往小于肿块的最大径。②肿瘤形状:纵隔型肺癌肿块常呈分叶、毛刺、兔儿状突起,而纵隔肿瘤分叶征少见。③肿瘤轮廓:边界有不同程度的毛糙,多呈“毛刺征象”。④临近肺野情况:临近部分的肺野可有肺气肿、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⑤受累支气管情况:可导致受累支气管狭窄、阻塞,且管腔内外均有软组织块影,而纵隔肿瘤支气管受累少,或仅表现为受压推移,管腔内无软组织影[3]

纵隔型肺癌需要与原发纵隔肿瘤进行鉴别,①胸腺瘤:发病年龄偏大,偶见于年轻人,常表现为胸闷、胸痛、气促,且30%-45%患者伴有重症肌无力,肿瘤边缘较光整,与肺组织交界面较清晰,侵袭性胸腺瘤容易出现囊变和钙化。②恶性淋巴瘤:以青少年多见,无明显呼吸道症状,CT影像表现为多发结节或融合成肿块,包埋纵隔血管浸润性生长,常累及气管旁、主肺动脉窗、隆突下及肺门淋巴结,肿瘤与肺界面光滑。③纵隔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常为多发,多位于中纵隔,在CT增强图像上,多数呈均匀密度强化,少数伴中心液化坏死。④食管癌:临床常有胸骨后疼痛、进食困难等症状,CT主要表现为食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⑤胸骨后甲状腺:CT值较高,其上部与甲状腺相连,增强后明显强化,强化同时延长。⑥纵隔畸胎瘤:CT表现为以脂肪密度为主的肿块合并钙化的实体结节,或肿块并液体部分,其中出现脂肪液面[4]

隐匿型肺癌临床上较为少见,仅表现为纵隔增宽而看不到原发病灶,在三种类型的纵隔型肺癌中诊断最为困难,更易误诊为纵隔肿瘤,诊断过程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肿瘤部位、肿瘤性状及边界等综合考虑进行鉴别[5]。当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仍难以确定肿瘤来源时,还可以通过肿瘤标记物、免疫组化与纵隔肿瘤进一步区分。有研究表明,腺癌中CEA浓度最高,小细胞未分化癌中NSE浓度最高,鳞癌中CYFRA21-1浓度最高[6]。NapsinA及TTF-1对原发性肺腺癌有一定的特异性,可用于原发性肺腺癌与来自其他器官的转移性腺癌的鉴别[7]。对于病理为鳞癌及小细胞癌的纵隔型肺癌,免疫组化能区分病理类型,如P63、CK5/6等对鳞癌的确诊有一定的意义[8],CD56、TTF-1、Syn、CgA能协助小细胞癌的诊断,但上述指标不能确定肿瘤的组织来源[9]。因此对于纵隔型肺鳞癌及纵隔型小细胞肺癌,免疫组化在其与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有限,主要以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本例病人出现咳嗽、进食哽噎,经查胃镜除外食管及胃部病变,胸部增强CT提示后纵隔恶性病变,压迫左主支气管及食管,血癌胚抗原明显升高,经气管镜EBUS-TBNA取病理找到癌细胞,免疫组化示CEA(+),CK7(+),NapsinA(+),TTF-1(+),提示为肺腺癌,诊断为纵隔型肺腺癌,排除了纵隔肿瘤,无手术机会,基因检测提示ALK基因融合,经靶向治疗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纵隔肿块,需鉴别原发纵隔肿瘤及少见纵隔型肺癌,CT可以判断肿瘤的位置、形态、类型及分期,但诊断仍需借助气管镜、纵隔镜、CT引导下经皮纵隔包块穿刺活检等明确病理,免疫组化可协助明确肿瘤来源,纵隔型肺癌已有周围组织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是晚期信号,已失去手术机会,可考虑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等联合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黄进相, 黄启良, 彭波,等. 纵隔型肺癌的CT表现及误诊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10):2.

[2]陈信坚, 刘忠, 孙志强. 易误诊的胸膜下纵隔型肺癌影像表现[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2, 2(10):3.

[3]苟福胜, 宿向东, 卢红,等. 纵隔型肺癌和纵隔肿瘤在CT上的鉴别诊断[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15):3.

[4]周超, 杨海华, 邵明海. 纵隔型肺癌1例并文献复习[J]. 中国现代医生, 2016, 54(4):4.

[5]王惠华, 洪东煜. 纵隔型肺癌20例的影像学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J]. 广西医学, 2012, 34(3):3.

[6]Ahmet, Emin, Erbaycu, et al. Pre-treatment and treatment-Induced Neuron-specific Enolase in Patients with Small-Cell Lung Cancer: An Open Prospective Study[J]. Archivos de Bronconeumología ((English Edition)), 2010, 46(7):364-369.

[7]韩一平, 张鹏, 黄玲,等. 肺癌组织Napsin A和TTF-1表达及其临床价值[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3):4.

[8] Kargi A ,  Gurel D ,  Tuna B .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TF-1, CK 5/6, and p63 immunostaining in classification of lung carcinomas.[J]. Appl Immunohistochem Mol Morphol, 2007, 15(4):415-420.

[9]沈剑, 钱璐. CgA、CD56、Syn表达对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J]. 中外医疗, 2016, 35(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