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4

浅谈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

徐立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要 本文主要选取《名老中医之路续篇》[1]收录的36位名老中医中的三位,简述他们的成才之路及总结他们的临床经验,启示我们后辈中医学习之路。

关键词 《名老中医之路续篇》,成才之路,临证经验

中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也是人才辈出,如战国时期的扁鹊,东汉末年华佗、张仲景,唐朝孙思邈,宋朝的钱乙,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明朝张景岳、吴又可,清朝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中华民国第一位中西汇通张锡纯等,而且他们每一位都对中医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在中医学中都有他们自己的学术特点。

下面主要介绍这三位中医大家的成才之路与经验总结:

继承求创新 治学须勤奋——吕景山

吕景山(1934~ ),河南偃师市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吕老于1956年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时祝谌予先生担任吕老的老师,祝老是施今墨先生的高徒,通过祝老的引荐,吕老有幸到施府聆听教诲。毕业实习结束后,提交了《论中介药物在中药处方中的中介作用》的论文。论文完成后,又着手整理施门“对药”,在施、祝二位老师的指导下,增加“对药”百余对。

对药的学术渊源,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上溯至《神农本草经》之“七睛和合”论,始见于《内经》中的半夏秫米汤。据统计,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载有对药147对。药对专著相传有《雷公药对》、《徐之才雷公药对》、《新广药对》等,惜已亡佚。施老临床经验核心就是对药,有源于经方者,有来自时方者,有施氏独创者。其组成法则即“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气一血”、“一寒一热”、“一升一降”、“表里兼顾”、“虚实合参”······配伍巧妙,疗效卓著,体现了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升降相乘、正反相佐的用药艺术。

对药配伍分类:

1相辅相成类:(1)同类相从:如麻黄配桂枝(2)异类相使:如黄柏与苍术(3)和解表里:如柴胡与黄芩

2相反相成类:(1)寒热并用:如黄连与吴茱萸(2)补泻兼施:如枳实与白术(3)开合相济:如五味子与细辛(4)动静相随:如滑石与甘草(5)升降相因:如益元散与鲜荷叶(6)同气相求:如升麻与柴胡

3刚柔相济类:如鸦胆子与龙眼肉

对药的功效主治:

“施今墨对药”的功效,有以下三个方面:

1协同为用,增强疗效

2互制其短,在发挥药效的同时,减少毒、副作用,以收治疗之良效

3相互为用,产生特殊治疗效果

吕老在施今墨药对的启迪下,应用于针灸。创立新说“对穴”,对穴即针灸对穴的简称,是专门研究两个穴位相互搭配使用的一门学问。立说目的有二:一则精简取穴。《灵枢·官能篇》云:“先得其道,稀而疏之。”意即告诫医者,用穴要简而精,取一穴能治者不取两穴,取两穴能治者不取三穴······二则提高疗效。欲提高疗效,必先明其经络,熟谙穴性,配伍组方,然后施以补泻。

对穴是指两个穴位得配伍应用。寓有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升降相承等作用。用穴得基本原则是“精疏”,就是根据证候,选穴精准,才能达到效专力宏的目的。

吕老将该方法运用于针灸临床,在温习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于1986年成书并由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十余年后,有吕老的传人玉娥医师在原稿基础上充实增辑,定名为《吕景山对穴》,于2002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发行,出版之后反响热烈,不到一年就销售一空。下面列举五组对穴及其功效:1水沟与风府——醒脑开窍2膻中与内关——调气开窍3合谷与曲池——解表退热4合谷与光明——清热明目5合谷与太冲——平肝息风。

吕老从医近50载,先学西医3年,后学中医6年。在京就读期间,有幸得到著名中医祝谌予老师的教诲,系统、全面的学习、继承了施门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毕业后,先后在中医内科、妇科工作,而后由于援外工作的需要,又专攻了针灸学。1996年初虽然退休,但是坚持著书立说,为广大群众应诊看病,这种精神值得每个中医人传承下去。

勤能补拙 强学力行——我的从医之路

王霞芳(1937~  ),浙江鄞县人。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董氏儿科工作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王霞芳名中医工作室主任、客座教授;上海市中医特色小儿厌食专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华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分会名誉会长;第三、四届国家二部一局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上海市高级西学中研修班指导老师。

王霞芳1937年出生于上海,自幼体弱多病,10岁时因严重贫血在校昏厥,辍学回家,14岁因患肺结核,再度休学,在家疗养期间因喜爱文学,小学时就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著作。1956年高中毕业,虽成绩好但因肺病未愈,不准考大学,郁郁寡欢,心存侥幸去市教育局申请工作,获同情被分配至上海电台业余初中广播学校任辅导老师。因工作时间长,肺结核复发,只能病退回家。1958年大跃进高潮时,家庭妇女都参加生产劳动,热火朝天。我病情有所好转,不禁心动向往,自愿参加劳动生产,劳动生产使我在思想和工作方面得到了磨炼提高,日渐趋于成熟,1961年因裁员而被动员回家暂休。同年上海肝炎大流行,不幸又感染上了慢性肝炎,不能工作,只能回家休养。由于父母受西方教育,所以去的都是各大医院求治,经西医药长期治疗未果,无奈之下,改求中医药及针灸治疗,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购买中医药书籍开始自学,日久阅读,渐能感受中医学的深厚内涵,虽未入门,但已滋生浓厚的兴趣。因自己患病失去高考就业机会,深明“医之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之意,故立志学医。

1962年中央领导提出中医药使祖国的瑰宝,要重视发展中医。市卫生局举办了名中医带徒班,公开招生,有幸考入中医带徒班。中医儿科大家董廷瑶是班主任,同时还有各院有经验的中医师讲授《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以及中药学、方剂学等。由于患有多种慢性顽疾,体力脑力均有所下降,记忆力更差,所以为了客服这些先天不足的劣势,立志从头学起,笨鸟先飞,多学多背,坚持不懈的勤学苦读医学理论,为以后临床实习夯实基础。在研读医籍时,把经文都摘录到小本子上,多花时间反复读,勤练强记,不懂的就死记硬背,背汤头歌诀时也是这样,前后学习了四年,初步学到了基础知识。1965年开始到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实习,跟随各科的名师广泛接触临床,重点选修儿、外、伤、针科,并且紧随董师临床学习中医儿科达伴年之久,亲见众多危重患儿得以获救,敬佩不已。在实习期间先后儿科师从董廷瑶;伤科师从陆云响(上海中医伤科八大家之一);外科师从施梓桥;针灸科师从金福生;内科和妇科师从严二陵(内科)和朱小南(妇科),他们都是沪上闻名遐迩,医术精湛的名家,有幸得到他们的教诲。1968年,学满六年,满师结业时恰逢文革,父母受到冲击,家庭经济拮据陷入困境,导师成了牛鬼蛇神而被批斗,只能在家做些零活。虽然困苦但是没有放弃医业,由于六年的学习是边学边临诊,也算积累一定的经验,于是主动为友邻治病,诊治了不少患者,遇见难处,即回家翻阅医籍,温故知新,如有把握,就处方用药,简便又价廉,往往收到疗效。诊治的多了,自然积累了不少经验,通过自己独立将医理运用于临床,感悟更深,方对药当,往往能收到意外的疗效。清代宁松生说:“博览群书,穷理格物,此医中之体也;临证看病,用药立方,此医中之用也。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证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体与用,二者不可废也。”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1978年通过数理化考试,考入了电视大学医学专业,系统学习西医知识4年。当时已是年届不惑,又不是脱产学习,首次接触西医感觉十分困难,于是下决心放弃所有娱乐活动,利用所有空闲时间专攻西医,一直坚持4年,1982年毕业时,初步掌握了现代医学理论知识,能鉴别诊断,并将西医的辨病结合中医的辩证,使临床诊治水平大有提高。同年考入上海市文献馆举办的中医研究班(一年制),开启了中医经典的学习,《内经》是第一个选读的,之后就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拜的名师都是经方派,每天随师临诊时,老师就引用经文,辩证求因,立法处方施治,疗效显著,这样加深了对经文的理解和崇钦。读经典既要精读,又要活用。

1991年中央二部一局为抢救国家瑰宝,培养中医各科名家的后继者,由名师选学生,王老蒙恩师董廷瑶选中,经中央二部一局核准,再度拜师,紧随恩师临诊,学习深造继承董氏精湛奥妙的学术。恩师教导:学习古人遗训,做个真正有用的中医,非有“我要学”的精神,则很难学到手,更需要有志专不怠的恒心。中医之道,难在既有科学原理,又有哲学内涵。科学必须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哲学就要参透明理,灵活机变,不能呆板套用,更需要有学术修养,非下苦功勤学锻炼,不能达到彼岸。

下面总结了董氏小儿治疗经验,在抗战时期,小儿传染病流行,董师在诊治过程中对小儿痧、疳、惊、痫诸证均有独到之处,尤其对热病及麻疹、乙脑等危重症,创用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开门逐盗或迎头截击,力挽狂澜,化险为夷,收到显著疗效,并总结出成熟经验方。在董氏继承组对于董师临床的特色经验总结中对小儿疾病如气管炎、肺炎、哮喘,尤其各型热病、久热、低热和疳积、痢疾、腹泻、慢性结肠炎、复发性肠套叠等西药未能获效的病证,均有独到之法,药到病除。

王老在董师的指导下除了继承了董氏儿科经验学术,还不断著述立说,前后发表董氏经验论文30余篇,主编了《董廷瑶幼科撷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董廷瑶》及《董廷瑶验案》,又参编撰写了《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中华养生大全》、《实用中医儿科学》等20部著作。

从山沟走向世界——孙学全

孙学全(1942~  ),男,汉族,山东省沂水县夏尉区甄家疃人。主任医师,全国五百名名老中医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遴选为“国际医学名人”。

孙学全孙老是因有病求医而开始走向学医之路的,从1956年至今,在杏林这条崎岖的道路上已经奋斗、拼搏、跋涉了50年,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回首往事,酸甜苦辣,五味俱全。

孙老出生和生长在沂蒙山区的腹地,山东省沂水县夏尉乡甄家疃村,家乡四面环山,交通闭塞,人们生活十分艰苦,在这样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人们有了病无医可求,也无钱求医,只能求神拜佛,听天由命。孙老的母亲生了兄妹10人,先后夭折了7个,就剩下大哥、孙老和小妹。1956年上初一的时候,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家乡的土办法治疗没有效,后经一位老师介绍,14岁的孙老自己去了济南市立二院针灸科治疗,治病的是时任针灸科主任郑毓桂老大夫,他听了孙老的介绍很是同情,并另眼相待,精心治疗,病情很快得到了好转,因而对针灸产生了学习兴趣,想当一名医生的念头油然而生。因为永远忘不了自己疾病缠身,忘不了因缺医少药和无钱治病被病魔夺走了7个兄弟姐妹,也忘不了乡亲们为治病而求神拜佛。在医院期间为了感谢郑大夫和其他医护人员的照顾,白天帮着医生护士整理卫生照顾病人,抽空跟医生看治病学着扎针,晚上阅读借来的针灸书籍,很快就背会针灸方面的歌诀,出院时由于勤快和好学,医院住院费全免了,郑大夫还要受徒,但是当时哥哥不同意就回去接着上学,高中毕业后,又回到了郑毓桂老师身边跟师学习。

孙老回到学校后,靠着初学的针灸知识也给老师同学治疗小伤小病,节假日回到家乡后也给村里村外人扎针治病,确实治好了,成了四里八乡的小土郎中。1962年高中毕业后,被地方上的有关领导安排到家乡的一个联合诊所,当了一名真正的土郎中,之后先后被调到区医院、县中医院和地市级中医院工作并先后担任了这三家医院的主要领导,由土郎中变成了洋大夫。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孙老就是靠着“苦”和“勤”由“土郎中”变为“洋大夫”。

孙老先后自学了中医学院的大部分课程和医学院的部分教材,阅读了《内经》、《难经》、《甲乙经》等上百部医学著作及参考资料,每年都订3~5份医学杂志,因为刚工作时月薪低只够养家,所以这些材料的钱都是挤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工作和学习,其余的时间几乎没有。

孙老先后多次被国家经贸部、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公派出国,在国外工作14年。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西萨摩亚、印度、泰国、新加坡、塞舌尔、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卡塔尔、迪拜、和阿布扎比等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足迹 。其中在西萨摩亚的工作情况是在国外工作14年的缩影,那是在1988年10月,第一次出国就是到这个国家,任务是在首都医院开展推广针灸疗法,这个任务既光荣又艰巨,开始时思想压力很大,原因是:1语言不通,翻译不懂医学,中医学的许多词汇翻译不了;2针灸疗法在当地是个新鲜事物,能否接受还是个问号;3对当地人的体质状况、疾病谱等是否与国内相同心中没底;4该医院的医生大部分是从世界各地聘请的,大多是欧美培养的,技术水平都比较高,因此有些自卑。尽管压力很大,也决心让中医走向世界。

到该国之后接诊的第一个病人是该国的外交部首秘,他和我们是邻居,一天晚上10点,我们已经入睡,他在院子里大喊得了急症要马上治疗,原来他是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头痛剧烈,高热,经针灸治疗后,症状立即缓解,第二天早晨症状完全消失,他高兴地说针灸真神奇,事后他把此事大加宣传,见人就讲,对展开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个病人是一位华侨女士,中学教师,患慢性荨麻疹15年,曾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治疗效果不佳,每天续口服脱敏药,否则奇痒难忍,经针灸治疗一个星期后,就完全停服口服药,共治疗20天痊愈。针灸的疗效很快得到了当地人们的信任,局面很快打开,病人接踵而至,每天患者量达到上百人。就这样针灸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该国卫生部长多次考察并面对病人讲话表扬我们。

外国人是讲实际的,只要解决问题,他就信任你。在工作过的几个国家不让做医疗方面的广告,没有宣传只能靠疗效来说话了,中医之所以能走向世界,疗效正是中医走向世界的一把钥匙。中医对很多病证的治疗效果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很多病证的治疗效果是西医所不能达到的,举例如下:

例一:Malia,女,35岁,比利时使馆官员,结婚10年未孕,曾到几个国家检查诊断为输卵管堵塞、慢性盆腔炎,西医治疗多年未见效。经孙老治疗后连生三胎。治疗方法:1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生地、赤白芍、当归、川芎、丹皮、红藤、白花蛇舌草、甘草,水煎分两次服,早晚各一次;2口服大黄蛰虫丸,早晚各一丸;3针灸取穴两组,腰骶疼痛反应部位为一组,天枢、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为二组,腰骶疼痛反应部位挑刺后拔火罐。天枢、关元,直刺1.5寸,徐徐提插刮针泻法,足三里、阴陵泉直刺2~3寸,捻转泻法,均间歇行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一次,日一次,两组穴隔日交替使用。该患者因吸烟过度(每天两包)引发严重的支气管炎。用耳穴压豆方法治疗,使其成功戒烟,随访6年未复吸,气管炎痊愈。

例二:尼日利亚驻肯尼亚大使,男,45岁。椎间盘脱出,左下肢疼痛两年多,行动十分困难,曾到英、法、美等国治疗,医生均动员他做手术,后经我们针灸治疗症状全部消失。取穴分两组:腰夹脊(左右各两穴)为一组,大肠俞、环跳为二组,用G6085电疗机断续波,通电30分钟,两组穴隔日交替使用,治愈后随访两年未复发。患者非常高兴,特邀我出席尼日利亚国庆节招待会。

孙老在国内外的工作中学的多了,看的病人多了,就有了心得体会,把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日积月累,经过整理和加工就成了著作和论文。先后编辑出版了《针灸临证集验》(中文版、英文版、法文版)、《针灸临床问答》(中文版、台湾繁体字版)、《针灸治疗胃脘痛》(台湾版)、《针灸戒烟》(英文版、台湾版)、《针灸减肥》(英文版、台湾版)和参编了《中国针灸治疗学》等著作并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针灸临证集验》是处女作,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国内外针灸专家的一致好评,后该书多次在国内外书展展出,连续重印了三次,后又再版,并被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翻译成英文版和法文版,在国外发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此我的著作从山沟走向世界。

总结

通过以上三位中医大家的经历与贡献可以看出中医的各科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吕景山吕老通过学习期间药对学发展到了针灸的对穴,使后辈学习针灸有了新的思路;王霞芳王老继承了董氏儿科,使董氏儿科发扬光大,也将中医儿科在治疗儿科疾病中凸显出中医特色疗法与疗效;孙学全孙老将中医带到了世界,在国外运用中医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疗效突出,使中医在世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我们在读《名老中医之路》可以看出各位中医大家在学习期间读和背的最多的书还是经典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随经典之后的为浅显基础类书,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医宗金鉴》等[2]。从中可以看出学习中医,读书和背书应该重视经典,要会读书,更须勤背,将历久弥新的中医经典著作与确实可用的浅显基础读物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走上中医之路。最后希望每一位中医学子都能读一读《名老中医之路》,从先辈中获得学习中医的启发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

参考文献

[1]张奇文 柳少逸 郑其国.名老中医之路续篇[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2]颜纯淳.名老中医之路[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5):47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