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研究

王亚雲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一病区 730000

摘  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治疗术之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介入组与造影组。其中造影组患者统一给予血管造影术进行治疗,介入组在此基础上协同介入治疗术进行治疗。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及对比分析二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介入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7%,显著小于于造影组15.91%(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期间,可以采用脑血管造影术和介入术联合治疗的手段,该治疗手段可以极大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概率,保障患者拥有更好的预后效果。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

作为临床一种常见的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中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是介入治疗和脑血管造影。但是在临床诊治实践中却容易使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进而会对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可能会对他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1]。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是临床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本研究结合收治的8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介入组与造影组。在介入组中,男22例,女22例;年龄29~78岁,平均(61.23±3.28)岁。在造影组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27~77岁,平均(62.16±3.3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其中造影组患者统一给予血管造影术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应用脑血管造影系统(GE IGS330型号,美国)、非离子型对比剂和高压注射器(CM-150型号,一次性类型),借助经过改良处理之后的Seldinger技术在患者股动脉部位进行穿刺处理,置5P动脉鞘以及借助5F猪尾造影导管来实施全脑血管造影术。

介入组在此基础上协同介入治疗术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术前1d组织患者开展体检,了解他们身体状况,排除那些身体状况不佳并且伴有造影禁忌症等问题的情况,同时要指导患者及其亲属来了解和掌握脑血管造影的价值以及注意事项和危害性等,借此来争取获得患者以及他们亲属的同意。在正式治疗之前,要对动脉鞘、导引导管等的型号进行合理选择,借助栓塞保护器来完成颈内动脉系统设计及应用。在术前半小时要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入10mg地西洋,保证它们维持良好镇静状态。在手术之前要相应地进行静脉通路构建,以及提前准备罂粟碱、肾上腺素等这些必备的急救药品。在术后要注意给予他们全身肝素化处理,并利用导管对生理盐水进行持续性灌注,以及对患者自身血压进行稳定,避免他们出现脑血管痉挛等术后并发症情况。与此同时,要对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等相关数据进行密切监测,以及结合临床诊疗结果对临床治疗方案进行合理调整。如果患者给予血管内治疗,那么要及时同患者及其亲属开展相互沟通,在遵从他们看法与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最适宜的临床治疗方案。

在两组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及对比分析二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评价指标

在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及统计中,主要是对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及临床病症进行密切关注与监控,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他们出现皮质盲、缺血性卒中等一系列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记录及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处理本次研究所获取的实验数据,计数资料直接采用校验(%表示),P<0.05表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介入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7%,显著小于于造影组15.91%(P<0.05),详见表1。

表1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

缺血性卒中

脑血管痉挛

腹膜后血肿

皮质盲

穿刺部位皮下血肿

总发生率

造影组(n=44)

2(4.54)

1(2.27)

1(4.54)

2(4.54)

1(2.27)

7(15.91)

介入组(n=44)

0(0.00)

0(0.00)

0(0.00)

0(0.00)

1(2.27)

1(2.27)

9.326

P值

<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比较多见,多见于中老年群体,本身的病死率与致病率都相对较高,严重威胁了患者生命安全。该种疾病病因比较复杂,发病初期的疾病病症不是非常显著,应用CT等常规影像技术无法准确、及时地确定患者的疾病病灶部位,以至于容易使他们出现错过最佳临床治疗时间的情况,进而可能会因为疾病的进一步恶化而造成脑卒中等疾病,直接危害了他们的生存质量和身体健康

[2]。在临床诊断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CT血管成像技术、血管彩超技术等这些先进检查技术在临床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相较于以往的临床诊断技术,该技术最大的应用优势无疑是无创性脑血管检查功能。但是当下脑血管临床诊断中尚不存在类似于脑血管造影术一样的临床诊断手段,因为前者可以对脑血管病变部位、严重情况等等进行动态化、清晰性展示[3]

造影术可以充分运用造影剂来使得患者大脑之内的血管呈现为清晰的成像结果,进而可以对患者动脉狭窄部位、狭窄程度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反映,这样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疾病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临床疾病诊治资料。但是这样的治疗手段本身属于创伤性治疗方式,会在术后伴有比较高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因此,如何有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是当下临床研究重点。而在神经介入技术支持下,脑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更多地运用了血管内治疗方式来对患者疼痛感进行缓解。与此同时,介入治疗术只需要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处理即可,在不需要进行手术开刀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微小支架置入患者病变部位的血管之内来快速将治疗药物作用在病灶部位,操作更加准确,安全性也更高。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介入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7%,显著小于于造影组15.91%(P<0.05)。这充分证实了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后患者在术后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期间,可以采用脑血管造影术和介入术联合治疗的手段,该治疗手段可以极大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概率,保障患者拥有更好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楠.血管内介入与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对比[J].中国卫生工程学,2021,20(5):837-838.

[2]欧阳坤,杨国栋,唐英,等.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9):2074-2075.

[3]耿迪,徐斌.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价[J].智慧健康代医药,2022,8(1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