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病房指导患者不同踝泵运动频率强度的护理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骨科病房指导患者不同踝泵运动频率强度的护理实践研究

张亚楠 ,杨红梅 ,刘秀梅 ,王丹丹 ,赵蕊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100700

目的探究骨科病房指导患者不同踝泵运动频率强度的护理实践方法从本院下肢骨折患者中抽选68例分成两组。常规组最大极限背伸蹠曲5秒20/次,实验组最大极限背伸蹠曲5~8 秒25组×3tid,对比两组情况结果在无其他因素干扰下,实验组恢复情况优于常规组结论:最大极限背伸蹠曲5~8 秒25组×3tid优势明显,能够提升治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防止患者受到风险事件的影响,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同时能够提高患者对医嘱的遵从性,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一步提骨科病房整体医疗质量与水平,值得推广。

关键词:踝泵运动;频率强度;护理实践;骨科病房

在骨科病房中加强功能锻炼,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踝泵运动是常用功能训练法,通过对踝关节进行跖屈背伸运动加速血液回流帮助患者缓解病症,能够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1]。踝泵运动简单、安全、效果较好易被患者接受。但踝泵运动的不同频率强度效果也有所不同,需积极探索更加规范合理的踝泵运动护理操作法,以保障临床治疗及护理的有效性,本研究分析不同踝泵运动频率强度的护理实践,现将具体情况及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本次研究将68例下肢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34例,年龄为24至75岁,均龄(45.89±17.14)岁,最大极限背伸蹠曲5秒20/次,1天10次。实验组34例,年龄为25至76岁,均龄(46.36±18.47)岁,最大极限背伸蹠曲5~8 秒25组×3tid,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常规组 患者平卧,主动屈伸踝关节,绷脚尖勾脚尖,保持51天10次,1次20组。

1.2.2 实验组 患者平卧,最大极限背伸蹠曲5~8 秒25组×3tid主动屈伸踝关节,最大限度绷脚尖,注意在三餐后进行[2]

1.2.3 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配套护理干预:

(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讲解运动方法、运动量、运动时间等,部分患者对踝泵运动缺乏了解,对训练配合度不高,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效果不理想,还可通过开展培训活动及专家讲座,就踝泵运动的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讲解,使患者认识到踝泵运动的意义,提高患者遵从性

(2)病症监护: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症情况及需求对其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训练措施,并随时观察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指标,了解其病症是否及时排除,评估其现阶段风险,注意患者体位护理,避免出现压疮

(3)风险管理:加强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培训,实践操作技能可通过现场操作演示与讲解进行[3]。护理人员需准确掌握下肢骨折患者护理干预的专业知识,精准掌握踝泵训练的具体流程与方法,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4)心理干预:部分患者缺乏对自身情况及治疗护理手段的了解,常产生担忧心理,不利于病情恢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讲解使患者了解踝泵训练优越性,减少患者抗拒心理增加患者配合度避免风险事件的出现。

(5)基础护理:完善病房设施,床边加设围栏,病房内安装扶手、拐杖等供患者使用,卫生间门口铺设防滑地毯,避免患者跌倒[4]。护理人员保障病房的清洁,通风透气,使室内温度、湿度保持在合适范围内,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环境。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5.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据统计数据,实验组依从性高于常规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依从性对比(n,%)

组别

常规组

实验组

X2

P

例数

34

34

/

/

踝泵运动第3天

依从性差

16(47.06)

3(8.82)

17.354

<0.05

依从性良好

18(52.94)

31(91.18)

踝泵运动第7

依从性差

19(55.88)

4(11.76)

10.852

<0.05

依从性良好

15(44.12)

30(88.24)

2.2 据统计数据,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组别

常规组

实验组

X2

P

例数

34

34

/

/

无效

9(26.47)

2(5.88)

5.127

<0.05

有效

15(44.12)

16(47.06)

3.626

<0.05

显效

10(29.41)

14(41.18)

6.329

<0.05

总有效率

25(73.53)

32(94.12)

4.782

<0.05

2.3 据统计数据,实验组肌力劳损度低于常规组,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两组肌力劳损度对比(n,%)

组别

常规组

实验组

X2

P

例数

34

34

/

/

无疲劳感

1(2.94)

9(26.47)

5.127

<0.05

轻度

20(58.82)

15(44.12)

3.626

<0.05

中度

6(17.65)

7(20.59)

6.329

<0.05

重度

5(14.71)

3(8.82)

7.543

<0.05

极度疲劳

2(5.88)

0(0.00)

3.017

<0.05

可接受疲劳

21(61.76)

24(70.59)

4.782

<0.05

3.结论

踝泵运动能带动肢体肌肉群协调运动,避免肌萎缩预防下肢静脉血栓[5]。需要积极探寻出更加具有优势的训练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进而加强康复训练的效果使得临床治疗达到理想效果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护理人员积极对运动次数和正确姿势进行指导示范,提高患者主观性,并通过观察分析,根据患者情况积极采取规范化系统化指导及护理充分保障踝泵运动的有效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治疗效果更好,各项数据表明,踝泵运动的效果显著但不同频率强度效果有差异。可得出结论,最大极限背伸蹠曲5~825组×3tid的效果明显,更具前进性意义与发展性优势,能够提高患者的接受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巩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踮脚、踝泵运动,促进下肢血循环[J].江苏卫生保健,2022(07):52.

[2]翟林君,宫雪,周雯雯.踝泵运动护理在卧床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01):159-162.

[3]曾小花.基于下肢踝泵运动指导的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6):1-2.

[4]路孝美,王吉昌,孙静岚,周红艳.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04):447-450.

[5]刘建丽,张瑞英,陈玉屏.骨科病房指导患者不同踝泵运动频率强度的护理实践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8,8(21):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