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急救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严重创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急救护理

徐祯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 重庆402560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外伤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防、治疗和急救措施,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方法:对48例DIC病人进行急诊急救,并在早期监测DIC的表现,并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和护理。结果:48例创伤DIC患者中死亡15例,自动出院20例,治愈13例。结论:早期发现和积极地实施各种有效的护理。减少外伤后DIC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外伤;急救措施;成功率;DIC发病率

严重创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情危急,必须重视抢救,在抢救的同时,对48例重度外伤合并血管内凝血的病人进行了紧急抢救,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此情况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22年6月笔者本院收治的96名病人,因外伤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8例。A组男31例,女l7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1岁,平均48.4岁;B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23岁,平均47.7岁。两组之间的自然数据均未见明显的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人的家属都会签署同意书,然后再进行治疗。

(二)急救措施

①确诊原因,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失血过多,出现休克,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②给予纤维蛋白原、电解质和抗生素,以保证病人不出现休克;③每5小时内按1.25mg/mL的静脉注射20mL,观察病人的凝血速率,持续12-30分钟,待凝血时间稳定后再逐步减少,直至停止使用。

(三)护理方案

①全面预测病人的各种临床表现,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阴道出血、尿量等情况,并做好预防措施;②在护理期间,应加强对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建立2~3条血管通道,向病人输入新鲜血液、成份血、冷沉淀凝血因子等,并调整机体的酸碱电解质平衡,确保血液循环正常,并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处理;③为了确保病人有足够的大脑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采用吸氧、气管插管等方法,使病人保持仰卧姿势,并在必要时进行吸痰护理。

(四)观察指标

以患者急救成功率、死亡率作为急救及护理疗效评价指标。

(五)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B组临床急救效果及救治后有关生理指标的改善均显著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和表2。B组与A组相比,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B组与A组相比,病人和家属对急诊处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临床急救效果比较                        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A组(

20(41.7)

16(33.3)

12(25.0)

36(75.0)

B组(

24(50.0)

20(41.7)

4(8.3)

44(91.7)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两组患者救治后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

PLT(×1/L)

AT-III(%)

APTT(s)

D-dimer(g/L)

A组

151.3315.42

80

27.317.36

0.980.34

B组

165.5616.26

90

18.248.37

0.590.52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3两组患者并发症、死亡率、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例(%)

组别

死亡

并发症

满意

A组(

10(20.8)

11(22.9)

37(77.1)

B组(

3(6.3)

4(8.3)

45(93.8)

P值

<0.05

<0.05

<0.05

三、预防与护理

(一)尽早消除病因及诱因

1.观察出血征象

48例患者中,5例出现肢体大血管损害,13例出现胸腹部脏器出血。每15分钟测量血压和脉搏,如果脉搏细,迅速补充液体后血压仍然不稳定,说明有活动性出血。

2.及时解除疼痛

48名病人有显著的疼痛。疼痛会引起病人的血管痉挛、血压不稳、休克加剧,所以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搬运病人,尤其是骨折病人。对于肢体骨折,应尽早进行治疗,以防止因反复刺激造成的疼痛,并使局部组织损害更加严重。

3.防止毒素吸收和感染

48名病人中,4名出现了挤压综合征,7名肠破裂,3名胃穿孔。坏死的组织及消化道的内容物会污染腹腔,造成毒素的吸收,必须进行外科治疗。24名病人中,7名病人有伤口感染,4名病人有腹腔感染。感染会引起大量的毒素的吸收,所以在早期应用抗生素,同时要及时更换创面,将分泌物和脓液完全排出,并进行细菌培养。

(二)积极预防及纠正休克

休克能使组织缺氧加剧,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从而诱发DIC。DIC也能诱发并加剧休克,二者可以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是重度外伤病人,出现心慌、心跳加速、脉搏和收缩压比大于1.0的情况,可以认为是休克,应迅速补充1000~2000ml的液体,并及时报告给医生,并严格按照休克处理,包括止血、输血、补充血容量、监测生命体征等。

为了防止DIC,在抢救休克时应尽可能地减少血管收缩剂,以免引起微循环缺氧。避免大量的储备血液,因为储备的血液中缺少凝血成份,如果大量使用,会导致严重的血液凝固。组分输血时,可酌情使用血浆、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冷沉淀、纤维蛋白原等。

(三)观察DIC的早期征象

凝血性是DIC的早期症状,其症状通常较短,且在临床上不易察觉。在48名病人中,有一个病人在抽血后1分钟内就出现了凝结,后来证明是DIC。所以,在有血液凝固的情况下,应该考虑DIC。出血是DIC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外伤后出血不止,无凝血块,加压包扎的效果并不好;其次是出血,一般在穿刺位置压迫1~4分钟就会自动止血,如果超过4分钟还不能止血,或者穿刺处出现片片淤青,需要注意DIC的可能性。如果皮肤粘膜有“自发的出血”,尤其是在齿龈,也应该被重视。在观察过程中,如果出现呕血、咯血、便血等情况,一般都是内脏出血,尤其是在没有外伤的情况下,要注意。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出血的特点、部位及出血量。

(四)DIC治疗的护理配合

DIC的病情进展很快,需要医务人员的密切配合和严密的监测。在工作中,可以根据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如:保持呼吸道畅通、维持有效的血液流通、观察伤口的变化、控制活动性出血、密切合作:由医师实施诊断性操作。同时,护士要提高对组分输血及凝血机理的了解,在手术过程中要做到“三查七对”。在使用肝素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在病床旁密切观察,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均匀地给药,并定期抽取血液检测管,使其凝固时间维持在20分钟左右。

结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病因所导致的一种临床症状比较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该类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机体的微循环出现广泛的血小板凝聚和纤维蛋白沉积的现象,进而导致出现弥散性微血栓。对于重度外伤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能提高临床救治效果,降低急救死亡率,迅速扭转相关生理指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龙云香.严重创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急救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8,10(10):74-74.

[2]金小慧,吴莉莉,林碎钗.创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急救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8,24(6):1056-1057.

[3]龙云香.严重创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急救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9,10(10):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