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对于中枢性协调障碍儿童的疗效

/ 1

早期康复训练对于中枢性协调障碍儿童的疗效

田静,童翠玉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妇幼保健院 湖北 神农架 442400

关键词    康复训练    中枢性协调障碍

中枢性协调障碍主要现为远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如不及时治疗,易发展成为脑性瘫痪,如在出生后一年内得到及时诊断及正确治疗,可以治愈或在最大限度上恢复脑功能,减少儿童残障。我院从2020年1月以来对81例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患儿进行了早期干预,综合康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2020年1月——2022年5月在我院康复门诊及住院的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均符合脑瘫早期诊断四要素(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发育异常、反射异常和肌张力异常),其中男43例(53%),女38例(47%),0-3月9例(11%),4-6月22例(27%),7-12月50例(62%)。

1.2训练方法

(1)视功能训练:训练者通过反复的视觉刺激,如用色彩艳丽玩具等训练其双眼注视物体并追随物体左、右、上、下活动达到主动追随移动的人、物或寻找所感兴趣的物体等;(2)头控制训练:通过被动训练,头能主动控制并保持正确姿势。如让患儿俯卧于楔形垫上、蛙式竖抱等,训练其抬头、转头、低头等功能,达到头主动控制并保持正确姿势,此后逐渐锻炼其耐力。头控制的良好,是将来患儿翻身、坐、爬及站的基础;(3)上、下肢功能训练:根据 Bobath 技术原理,先降低四肢肌张力,然后采取被动、助力、主动方式进行四肢功能综合训练,包括双手中线活动、抓握、传递及手的对掌、对指等,双腿踢、蹬、起、跪、爬及站立、行走等;(4)翻身和爬行训练:根据 Vojta 法原理,依据患儿年龄,采用适当手法,通过不断刺激,反复训练,从被动到主动,达到翻身、爬行的目的;(5)水疗:通过水疗增强儿童的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平衡等。{1}

2.疗效评定和结果

21疗效评定

(1)显效;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基本正常,消失;(2)有效: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但肌张力仍有轻微异常或肌张力基本恢复正常,但运动功能较正常同龄儿略有落后;(3)无效:治了前后运动功能和(或)肌张力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2.2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0~6个月以内的婴儿中29例运动功能发育赶上甚至超过同龄儿,但其中2例仍有轻微肌张力异常;有效康复率达94%,其中0~3个月以内的婴儿中9例运动功能发育赶上甚至超过同龄儿,此次样本中有效率达100%;7~12个月婴儿中,46例肌张力基本恢复正常,运动功能与同龄儿无异,2例肌张力仍偏高,运动功能也落后于同龄儿, 1例肌张力及运动功能出现倒退现象转入外院诊断为基因方面疾病(具体不详),1例患儿因小脑发育畸形,致其运动功、肌力肌张力能等均无任何改善,转入武汉市儿童医院治疗。总的康复有效率达92%

3讨论

中枢性协调障碍作为脑性瘫痪的代名词,过去一直认为是不治之症,但随着医学的发展,脑的可塑性理论为其奠定了早期千预的解剖学基础,虽然脑细胞的数量不再増加,但及时正确的运动及刺激,可使损害的大脑功能得到有效的代偿,促进大脑发育、恢复,减少脑损伤,促进正常功能的发育。另外早期异常姿势和运动尚未固定化,经治疗后运动障碍较易正常化,易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并可预防由于姿势及运功异常引起的继发性损害,如关书挛缩、
肢体变形等{2}。 主要采用 Bobath 技术及 Vojita 法。 Bobath 技术原理是通过反射性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确的还动感觉和运动模式,基本手法有反射性抑制手法、促进性手法、关键点调节、叩击法。 VOIja 法原理是利用对身体特定诱发带的压追刺激,诱发出反射性翻身及反射性俯爬两种移动运动,爬行可经过匍匐爬行、手膝爬行到直立行走。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相同训练时间、相同训练强度、相同的训练方法,在同一位康复师训练下,6个月内婴儿其恢复程度及速度还较较大月龄婴儿效果明显,尤其运动动功能恢复明显,而较大婴儿以肌张力及姿势异常恢复相对较运动功能恢复快。强度、相同的训练方法,在同一位康复师训训练下,6个月内婴儿其恢复程度及速度远较较大月龄婴儿效果明显,尤其运动功能恢复明显,而较大婴儿以肌张力及姿势异常恢复相对较运动功能恢复快。
故对婴儿越早发现脑损伤,越早进行康复干预,对脑发育及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越明显。故早期康复,是保护儿童健康、降低儿童致残的有效措施和适宜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鲍秀兰.0-3岁婴幼儿早期综合干预摘选
{2}李晓捷.小儿脑性瘫痪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及方法\[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