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术后的护理要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冠脉介入术后的护理要点

岳晓英 ,杨珺(通讯作者)

甘肃省中医院心血管病一科及心胸外科护理单元  甘肃省兰州市  730050

【摘要】目的:探究冠脉介入术后强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强化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5人。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不良反应低,且不良情绪、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冠脉介入术后强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关键词】冠脉介入;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导致冠心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老年人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人群。当前,临床主要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属于一种微创性技术,主要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作用下,通过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血管通路将导丝、导管等引入人体内,从而进行局部治疗的技术手段。然而,由于患者的病情状况十分复杂,所以在患者介入术后康复治疗中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疾病的恢复,因此需要为患者提供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1]。本文旨在探究冠脉介入术后强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90例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人。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68.54±8.15)岁;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67.69±7.57)岁。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护理对照组。强化对观察组的护理干预:(1)病人从导管室回到病房以后,医护人员要对其进行动态观察,比如严格监测病人血压、心率等基础的生命体征变化。(2)病人卧床以后可能会出现下肢静脉血流减慢,从而导致肺栓塞的发生,预防肺栓塞的关键是穿刺部位加压包扎,不要太紧,尽可能避免直接压迫静脉。(3)桡动脉途径的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比较少见,经桡动脉途径PCI术后,可能会出现急性血管闭塞,可以观察患者食指、中指以及桡动脉远端有没有搏动,仔细观察穿刺侧皮肤的温度、颜色、有没有痛感等。如果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入路,对于此部位的供应情况以及下肢足背动脉的血液供应情况都需要进行密切的观察。(4)病人术后要卧床,有可能会出现尿潴留的问题,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4-6个小时饮水1000-2000ml,也可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5)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以后伤口比较疼痛,而且卧床,排尿习惯的突然改变可能导致患者心里紧张、焦虑,所以需要强化对患者的心理疏导。(5)不良反应护理。①迷走神经反射:由于患者对疾病存在较差的耐受性,且过于紧张,拔管过程中受到穿刺部位疼痛、血管刺激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得血管扩张、心率减慢,降低血压。面色苍白、呕吐、恶心、出汗、胸闷、头晕等是主要的症状表现,因此需要及时报告并协助医师进行妥善处理;②尿潴留:由于患者不适应在床上排尿,所以在排尿过程中存在紧张情绪,护理人员需要为其提供心理疏导,通过热敷膀胱或听流水声等方法促进患者排尿,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导尿;③心肌梗死:对患者的胸痛、胸闷症状等密切观察,并关注心电图的变化。

1.3观察指标

(1)护理满意度;(2)不良反应;(3)运用SAS、SDS评分[2]评定不良情绪;(4)参照简明健康量表(SF-36)[3]评价生活质量。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用“(±s)”、[n(%)]表示,“t”、“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护理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观察组

45

25

18

2

95.6%(43/45)

对照组

45

15

20

10

77.8%(35/45)

x2

10.327

P

<0.05

2.2不良反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迷走神经反射

尿潴留

心肌梗死

发生率

观察组

45

0

1

1

6.7%(2/45)

对照组

45

2

4

2

26.7%%(8/45)

x2

15.087

P

<0.05

2.3SAS、SDS评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P<0.05),见表3。

表3  SAS、SDS评分(±s,分)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45

59.84±5.11

41.47±4.16

60.18±5.33

40.33±4.12

对照组

45

60.15±5.47

50.14±4.11

60.05±5.29

50.39±5.02

t

1.055

16.254

3.655

25.241

P

>0.05

<0.05

>0.05

<0.05

2.4生活质量: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P<0.05),见表4。

表4  生活质量(±s,分)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

角色功能

认知功能

总体健康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45

74.52±5.68

90.11±6.35

75.21±4.57

91.66±6.33

72.33±5.16

92.65±6.04

73.24±6.02

90.57±6.33

75.28±5.17

91.58±7.25

对照组

45

74.65±5.10

81.84±5.67

74.96±5.02

80.48±6.58

71.98±4.98

79.36±5.99

74.05±5.78

82.64±6.21

75.48±5.05

83.24±6.95

t

0.142

8.128

0.308

10.245

0.408

13.071

0.812

7.740

0.231

6.948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在临床中,冠心病属于一种慢性多发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外科搭桥手术、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通过有效的治疗,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然而,在术后康复治疗中,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护理干预也尤为重要。

对患者实施介入手术治疗,虽然可以减轻其临床症状,然而术后也较易发生诸多的不良反应,进而延长治疗周期,降低患者的治疗体验,还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所以通过冠脉介入手术治疗以后,为患者提供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对疾病的恢复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究冠脉介入术后强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不良反应低,且不良情绪、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P<0.05)。主要原因为:强化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可以使临床人员的工作具备预见性、计划性,使其将自身的护理目标明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积极参与。同时,可以让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准确的观察,将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不良情况的发生,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有效提高[4]

综上所述,冠脉介入术后强化护理干预能够获得更高的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低,有利于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史荣梅. 延续性干预护理对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效果[J]. 饮食保健,2021(18):146.

[2]姚妹平,陈雯. 延续性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影响[J]. 糖尿病新世界,2021,24(21):168-171,183.

[3]蒋兴芝. 延续性护理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研究[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8):116-117.

[4]汪林君,张晓云,耿灿灿. 预见性护理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8(9):1568-1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