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盆底护理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肌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阶段性盆底护理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肌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分析

简慧

武汉市第一医院 430030

摘要:目的:探讨阴道分娩产妇开展阶段性盆底护理实施干预对其盆底肌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产科2021年1月至12月期间经阴道分娩产妇80例为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按40例为病例基数抽取,将常规护理用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前组护理基础上采取阶段性盆底护理,对组间护理后的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展开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测得盆底功能POP-Q分度0度与I度人数占比量更大,肌力检测中≦3级肌力人数更少(P<0.05)。观察组产妇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得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段性盆底功能护理的应用更有利于阴道分娩产妇盆底肌力的恢复,能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阴道分娩;阶段性盆底护理;盆底肌力;生活质量

前言

盆底功能障碍是指产妇盆底支持结构受损后,出现的功能障碍性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1]。妊娠与分娩是引起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产妇通过阴道分娩,所导致阴道过度扩张,使盆底肌群受到影响,会出现持久性的功能障碍,给产妇生活质量带来影响。但由于盆底支持结构的损伤是可逆的,在产后进行盆底功能锻炼,有利于改善其盆底肌力。对此,本研究将探讨阶段性盆底护理用于阴道分娩产妇的护理效果,现将方法与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产科2021年1月至12月期间经阴道分娩产妇80例为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按40例为病例基数抽取,对照组孕产妇年龄介于23-38岁,平均值(28.58±1.25)岁,怀孕周期在38~41周,平均周期为(40.06±0.12)周;观察组孕产妇年龄介于24-38岁,平均值(28.78±1.66)岁,怀孕周期在38~41周,平均周期为(40.10±0.13)周;两组孕产妇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实施干预:对产妇产后病区环境予以妥善管理,并给予饮食及产后监护。

观察组开展阶段性盆底护理:(1)疾病宣教:为产妇讲解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现原因,提高其正确认知的同时,让产妇重视开展盆底功能锻炼的重要性。(2)产后康复阶段:a理疗阶段,使用电刺激疗法刺激产妇盆底肌力,刺激强度以产妇机体耐受为宜,每次20分钟,向产妇讲解开展此种训练的目的和意义。b还可借助不同重量的哑铃,在充分清洁后涂抹润滑液,放入产妇阴道内,让其收缩盆底功能。c出院阶段,督促产妇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适当下床活动,定时排尿排便,多饮水。(3)出院前指导:引导产妇进行功能锻炼,取仰卧位姿态,屈曲下肢,有意识的收缩盆底肌肉,让产妇在出院后自行锻炼。

1.3观察指标

(1)盆底功能比较:选取盆腔器官脱垂分期量表(POP-Q)及盆底肌力分级量表进行评估,前量表主要是按照美国妇产科学会制定的标准(包含0、1、2度)测定,嘱产妇在安静情况下自主排空膀胱后,采取膀胱截石位,检测人员对其外阴和尿道外口进行消毒处理,嘱产妇屏气用力时进行测定;后量表在应用时主要是参照盆底肌力分级系统进行,量表分为5级。(2)生活质量对照:对组间产妇生活质量进行干预前后的分值对照,选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用于评估,量表为百分制,当计分越高则表示产妇生活质量越理想。

1.4统计学方法
    测验数据均在SPSS22.0中精准录入,组间计量资料在表述时,通过()进行,积极开展t检验,计数资料在表述时,通过(%)进行,积极开展χ²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盆底功能展开比较

观察组测得盆底功能POP-Q分度0度与I度人数占比量更大,肌力检测中≦3级肌力人数更少(P<0.05)。由表1所示。

表1盆底功能展开比较[n(%)]

组别

例数

POP-Q分度

肌力检测

0度

1度

2度

>3级

≦3级

观察组

40

25(64.81)

14(33.33)

1(1.85)

35(83.33)

5(16.67)

对照组

40

13(37.04)

10(14.84)

17(48.15)

20(51.85)

20(48.15)

χ²

-

7.218

0.952

18.351

13.091

13.091

P

-

0.007

0.329

1.837

0.000

0.000

2.2 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产妇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得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由表2所示。

表2 生活质量比较(,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40

60.23±3.04

89.54±2.55

对照组

40

59.78±3.20

76.39±3.18

t

-

0.645

20.404

P

-

0.521

0.000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常发生在由阴道分娩的产妇中,是由于产妇在阴道分娩时,对盆底肌肉的过度拉伸,导致盆底肌肉断裂[2]。使完整性和功能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引起盆底肌肉功能的下降,给产妇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均带来不利影响。积极开展产后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产妇盆底深层肌力的恢复,进而改善其盆底功能。借助阶段性盆底护理,能使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3]。是由于在产妇分娩后开展阶段性护理干预,能确保护理措施的合理性。从而避免了繁琐的护理流程,使护理计划更具针对性。在全面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使产妇盆底功能得以改善。通过上述研究得出结论,将阶段性盆底护理用于观察组产妇,护理后该组产妇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突出显示了阶段性盆底护理应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阶段性盆底功能护理的应用更有利于阴道分娩产妇盆底肌力的恢复,能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敏娟.阶段性盆底护理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肌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2,43(01):273-275.

[2]赵静.阶段性盆底干预护理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肌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21,28(06):836-838.

[3]余平平.阴道分娩产妇的产后阶段性盆底干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0):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