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和集束化护理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和集束化护理进展

范宇,傅琳琳通讯作者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重庆万州 404000

摘要:PICC导管是血液肿瘤患者输注化疗药物以及营养的静脉通道,具备安全、无痛优势特征,已经被全方位应用到临床当中。不过PICC导管插入位置较为特殊,极易出现相关性感染因素,对血液肿瘤患者恢复以及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为保证患者生命安全,需要针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各类感染因素展开分析,应用针对性、集束化护理方式,持续增强治疗效果。本文就针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因素以及集束化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集束化护理

引言: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主要是指经外周静脉置管,对于血液肿瘤患者恢复有着极大影响,可以让患者静脉穿刺次数适当减少,降低血液肿瘤患者静脉炎的发生可能性,操作十分简便,能够适当减少患者疼痛感[1]。但是,现阶段,伴随着血液肿瘤患者增加,临床当中PICC置管感染几率有着一定提升,已经成为长时间留置PICC导管的最严重并发症,一旦出现感染,不仅会使得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还会威胁与限制患者早期治疗效果,对患者产生多次伤害[2]。因此,明确相关性感染因素,结合感染问题组织实施集束化护理,全方位预防PICC导管感染已经成为临床最主要任务。本文就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集束化护理措施。

1相关性感染因素

1.1外源性因素

1.1.1导管因素

PICC导管感染问题的引发与导管材质、导管管径、导管留置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导管材质不合理就有可能引发感染问题。与硅胶导管相对比,聚氨酯导管回溯性以及弹性相对较为优异,顺应性相对较高、更加柔软,不易附着纤维蛋白鞘,可以起到一定抗感染作用[3]。二是导管路径,有研究显示,单腔导管发生CRBSI几率保持在2-5%,多腔导管发生CRBSI几率则为4.9-22.7%。因此,管径多的导管更加容易引发感染问题。三是导管留置时长,随着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不断增加,导管极易出现脱落、移动情况,使得周围皮肤受到损伤,细菌跟随者皮下隧道侵入到机体内,引发全身或者局部感染[4]

1.1.2药物因素

血液肿瘤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长时间给予营养液(TPN)滴注的患者,容易导致肠道内部菌群发生失调,损伤和影响肠道黏膜,肠道细菌将会逐步从破损位置进入到血液循环当中,在导管区域定植,进而诱发CRBSI[5]。此外有研究显示,长时间输注糖皮质激素、甘露醇等各类药物,也容易引发感染或者血栓性静脉炎。

1.2内源性感染因素

1.2.1免疫力

血液肿瘤患者需要长时间接受化疗,化疗周期较多,并且伴随着骨髓抑制状态,诱发粒细胞缺乏症状,并且经常应用各类激素,导致免疫力以及机体抵抗能力不断降低,容易使得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蚀和影响。而PICC置管又属于一种有创操作,可能会使得感染风险提升[6]

1.2.2年龄

临床实践证实老年患者发生PICC感染几率相对较高,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多、免疫力不断降低,再加上患者年龄相对较大,伴随着其他各类疾病,在实行PICC穿刺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血管内膜,增加静脉炎发生率。

2集束化护理

2.1导管置管前护理

穿刺之前需要针对患者疾病类型、血栓历史、患病史、血液检查结果以及血管情况等进行评估,特别是对伴随着腋下淋巴清扫历史、纵隔淋巴瘤、穿刺历史患者需要结合B超检查结果,展开分析,为置管类型选择、穿刺位置选择提供保障,持续增强穿刺成功率。PICC置管优先选取直、粗、少静脉瓣并且弹性较高的管道,以增强穿刺合理性以及成功率。

2.2导管置管后护理

2.2.1 穿刺部位护理

PICC置管过程中最好挑选肘部正中2cm位置当作穿刺点,置管结束之后针对穿刺点局部按压,按压时间为30min,血小板低以及凝血功能不够良好患者,可适当将按压时间延长,并在穿刺位置用弹力绷带包扎约24h左右,限制肢体运动。穿刺时期需要重点关注敷料类型、按压方案等。

2.2.2导管维护与固定

在导管置管结束之后需要及时更换敷料,置管约24h之后可以更换敷贴1次,之后每周更换敷贴1次,及时观察患者置管状态。每次换药过程中,严格落实无菌管理操作,重点观察与掌握穿刺位置是否存在异常,若是穿刺区域出血相对较多,穿刺位置可使用无论纱布进行局部包扎[7]。如果患者出汗比较多,可选取黏性比较优异敷料,并重点观察敷料是否存在卷边、松脱、潮湿以及污染状态,及时进行更换。特别是在天气转暖背景下,湿热密闭环境内,细菌繁殖能力较强,容易导致穿刺点感染,造成患者诱发败血症、菌血症等病症。此外,为避免导管滑脱,在置管后需要进行局部固定,不可将意外脱出导管再次送回血管内,避免出现导管感染问题

[8]。每次护理都需要妥善固定穿刺区域以及体外留置导管,并牢固粘贴,以此来防止导管脱出问题发生。

2.2.3健康教育

在置管过程中需要改进患者疾病认知,对患者精准讲解PICC置管时期需要注意的事项,指导患者在置管结束后尽量维持良好生活习惯,从事一般、常规功能锻炼和生活劳动,观察局部穿刺位置状态,若是存在异常状态需要及时告知。此外,还需要不断强化对PICC直观感染因素宣教,让患者按照护理人员要求,做好导管管理,拥有良好安全留置以及导管维护等意识。有研究显示,通过深入落实PICC健康宣传,可以让导管并发症以及感染因素适当减少,改善血液肿瘤患者预后[9]

结束语:综上所述,血液肿瘤患者行PICC导管置管时期受到外源性、内源性因素的影响,相关性感染因素发生几率较高,对患者安全以及前期治疗有着极大限制。因此,临床当中为保证血液肿瘤患者生命安全以及生存质量,需要采取集束化护理管理来降低感染问题发生可能性。不过,现阶段临床当中集束化护理标准依据较为欠缺,具体护理方案不够明确,需要在后续继续加大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刘佳,和茵,刘鑫.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1):173-176.

[2]刘芸,周培培,周苹英,等. 应用沙漏计时器预防PICC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20):3327-3329.

[3]杨云,杨晓. 针对性护理对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化疗患者导管感染及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1):150-151,155.

[4]洪颜,徐勤容,叶玲荣,等. 互联网护理在出院肿瘤患者居家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研究[J]. 医院管理论坛,2022,39(4):42-46.

[5]陶彦凤. 2例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合并血栓的护理体会[J]. 甘肃医药,2022,41(4):368-370.

[6]贾丽平,周峥.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3):54-57.

[7]董文霞,王长燕. 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28-31.

[8]袁艳玲,封红伟,顾晓青,等. 精准护理在避免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并发症发生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21,27(2):413-416.

[9]李丹阳,罗旭霞,黄露芹,等. 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及集束化护理[J]. 天津护理,2020,28(3):36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