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安全屋为载体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对公众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3

急救安全屋为载体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对公众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效果分析

方诗园,沈彩娟

宜兴市急救中心  江苏宜兴  214204

【摘要】目的探讨以急救安全屋为载体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对公众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效果。方法以2022年1月~2022年3月为时限,从宜兴市30个社区中随机抽取385名民众作为受试者,以分层抽样法分为两组。试验组195例,以急救安全屋为载体,采用线上观看教学视频+线下小课堂实操培训对受试者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对照组190例,采用线下小课堂实操对受试者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前后,采用反馈设备检测成绩,基于《急救知信行调查问卷》和《2022年单人成人心肺复苏操作评分表》评价两组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效果。结果试验组干预后心肺复苏理论知识成绩为(95.37±14.16)分高于对照组的(89.49±17.03)分,现场心肺复苏操作成绩为(19.20±0.68)分高于对照组的(16.77±0.94)分,心肺复苏系统反馈分数为(79.94±8.52)分,高于对照组的(71.47±9.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急救安全屋为载体,采用线上+线下的培训模式对公众开展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效果确切,可以更好地提升公众心肺复苏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肺复苏;知识;技能;急救安全屋;线上+线下培训模式

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和心跳骤停患者所使用的治疗技术,提高大众心脏急救意识、普及心肺复苏、推广救命技能,对于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救治成功率、挽救他人生命而言具有重要意义[1]。但从现状来看,我国公众现场心肺复苏急救存在不足和缺失,公众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也不够科学、系统和规范,创新和改进当前公众心肺复苏的培训模式迫在眉睫。我急救中心于2021年在全市30家社区创建了30个急救安全屋,并基于此联合采用线上+线下的培训模式对社区居民开展心肺复苏培训,在提升公众心肺复苏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方面收效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2年1月~2022年3月为时限,从宜兴市30个社区中随机抽取385名民众作为受试者,以分层抽样法分为两组。试验组(195例):男性35例,女性160例;年龄16~68岁,平均(35.61±7.27)岁;小学文化1例,初中文化16例,高中或中专文化30例,大专文化42例,本科及以上文化106例。对照组(190例):男性34例,女性156例;年龄16~68岁,平均(34.89±7.06)岁;初中文化15例,高中或中专文化32例,大专文化38例,本科及以上文化105例。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

纳入标准:①年龄≥16岁的社区民众;②认知、视听及语言功能正常,可独立完成培训及考核;③有接受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意愿,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既往接受过系统的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②合并精神疾病等无法配合研究者。

1.3方法

在全市30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创建30个急救安全屋,安全屋内安装有智能救护培训箱,配置AED、医用急救包、培训模拟人等设备,同时安排培训合格的急救志愿者在屋内执勤。

1.3.1对照组(线下小课堂实操)

建立公众急救培训网络体系和新型培训模式,以微格教学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理论依据,以急救志愿者为传播媒介形成“滚雪球”效应,采用小班化教学方式对公众实施培训。急救中心遴选优秀的美国心脏协会(AHA)基础生命支持(BLS)导师和AHA拯救心脏(HS)导师各6名组成6个培训小组,每组BLS导师和HS导师各1名,负责培养5个急救安全屋共计10名持证学员,作为急救安全屋的志愿者。每个急救安全屋开设一期20人次的小班制精品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包括高质量心肺复苏术、AED的使用、气道异物哽咽的解除术等现场急危重症的现场处置。每个急救屋的2名持证人员作为志愿者,负责该社区居民的心脏复苏及AED的科普培训工作。受试者线下小课堂培训模式:25-30人,学员与模型比例1:1,所用模型为挪度安妮QCPR模型(型号:124-01650)。该模型可实时反馈学员的按压质量并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会显示在考核反馈中,包含考核总分数、按压次数、通气次数,考核时间一致。

1.3.2试验组(线上观看教学视频+线下小课堂实操培训)

    本组线下小课堂实操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以急救安全屋为载体,联合采用线上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对受试者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急救安全屋内安装有智能救护培训箱,内有AED训练机、模拟人、急救包等设备用具,线上视频为宜兴市急救中心自主拍摄的心肺复苏术及AED使用术的教学视频,受试者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学习,利用智能救护培训箱自主训练,并进行在线答题、技能考试等。

1.4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4.1心肺复苏知识考核

考核采用《急救知信行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围绕基本信息、心肺复苏知识、操作技能评估、急救培训态度与行为展开,其中心肺复苏知识一项共有10题,均为单选,得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知识掌握能力越好。

1.4.2心肺复苏操作技能考核

受试者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操作,由急救培训考核人员基于《2022年单人成人心肺复苏操作评分表》进行评价,得出主观现场操作得分。评分表从识别、心肺复苏和复检三个阶段进行评价,包括评估环境、评估反应、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判断脉搏与呼吸、按压技术、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开放气道、人工通气、通气量等评分内容,标准分为20分,得分越高,操作技能越标准。

1.4.3心肺复苏系统反馈分数

受试者的现场心肺复苏操作录入模拟人自带的测试系统,可以自动为受试者的操作技能进行打分,为心肺复苏操作得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操作技能越标准。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培训前心肺复苏理论知识成绩、现场心肺复苏操作成绩与心肺复苏系统反馈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两组前心肺复苏理论知识成绩、现场心肺复苏操作成绩与心肺复苏系统反馈分数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培训后心肺复苏理论知识成绩、现场心肺复苏操作成绩与心肺复苏系统反馈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效果评价(±s,分)

指标

试验组(n=195)

对照组(n=190)

t值

P值

心肺复苏知识理论成绩

培训前

43.91±10.26

42.25±10.83

1.544

0.123

培训后

95.37±14.16

89.49±17.03

3.707

0.000

现场心肺复苏操作成绩

培训前

7.22±1.35

7.32±1.46

0.702

0.483

培训后

19.20±0.68

16.77±0.94

29.248

0.000

心肺复苏系统反馈分数

培训前

25.11±4.30

24.52±4.67

1.298

0.195

培训后

79.94±8.52

71.47±9.34

9.356

0.000

3讨论

有研究表明,尽早予以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最好在发病后1min内),并在可获得体外自动除颤仪(AED)的情况下于3~5min内使用AED及时除颤,可以使患者的存活率达到50%~70%。我国院外心脏骤停发病率居世界第一,但是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生存率低于1%,与我国公众急救普及率低、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普遍缺乏有关[2]。根据文献报道,发达国家公众急救的普及率普遍在10%以上,挪威院外心脏骤停公众实施心肺复苏率达70.7%,而我国公众急救普及率不足1%[3]

而现阶段,由于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病患者数量多等原因,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4]。公众掌握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和技能,可以于院外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5]。这就需要加大对我国公众心肺复苏的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公众的心脏骤停急救普及率。以往,我国开展心肺复苏培训主要采用现场旁观者培训和自我培训两种方式,由培训导师带领教学或是提供视频材料让学习者自主学习。而我国人口基数很大,需要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民众多,采用上述培训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培训人手远远达不到新时代社会建设要求,改进创新心肺复苏培训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规划中提出:鼓励、支持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和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使公众掌握基本必备的心肺复苏等应急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为宜兴市急救中心创新心肺复苏培训模式,大力开展和推广民众心肺复苏培训提供了政策依据。不仅如此,我急救中心建有现代急救医学模拟中心,是全省第一个拿到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授牌的县级120,面向医护人员开放国际BLS课程班,面向大众开设普及性急救课程班,为我急救中心基于急救安全屋,创新开展线上+线下模式的公众心肺复苏培训提供了技术条件与保障。

   在此基础上,我急救中心面向公众联合开展了以实操为核心的线下心肺复苏培训班和以急救安全屋为载体的线上心肺复苏教学。其中,线下培训模式以急救中心培训导师、社区志愿者为传播媒介,可以通过“滚雪球”培训方式不断扩大对社区公众心肺复苏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普及。此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培训模式下师资匮乏、语言障碍、交通不便等问题,同时缩短了培训者与培训对象的距离,易被接受,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同时,以急救安全屋为载体的公众CPR线上教学,是线上自主观看学习、自主培训练习与自主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属于一种体验式教学,充分展现了培训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是一种全新的急救知识传播形式

[6]。实际教学中,受培训者可以利用安全屋内设有的智能救护培训箱进行自我指导和学习,可以强化对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保留率,同时可以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公众心肺复苏培训效能[7]。另外,基于视频的自我指导更符合成人学习的原则,可以提高受培训者的学习自信心,对于以后将心肺复苏技能应用于生活实际、有勇气以此治病救人也具有积极意义。结果显示,试验组培训后心肺复苏理论知识、现场心肺复苏操作成绩与心肺复苏系统反馈分数均高于本组培训前得分以及对照组培训后得分(P<0.05),提示联合采用以实操为核心的线下心肺复苏培训班和以急救安全屋为载体的公众心肺复苏线上教学对公众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可以进一步强化培训效果,提升培训质量。

综上所述,以急救安全屋为载体,采用线上+线下的培训模式对公众开展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效果确切,可以更好的提升公众心肺复苏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增强公众心肺复苏紧急救人的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伍洪清,雷圣贤,杨春平,等. 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建立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体系的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4):61-64.

[2]曾彦平,叶伯鑫,朱敏. 基于UMU平台在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 现代职业教育,2020(27):208-209.

[3]霍勇,葛均波. 从中国心肺复苏周活动实践探索公众CPR·D教育模式[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7):753-755.

[4]王香莉,李爽,刘玲玉,等. “互联网+”培训考核模式在护士单人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5):686-689.

[5]唐士入,张凤,李蕊,等. 微信互联网平台对冠心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培训效果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0):1772-1774.

[6]蔡少莲,王志稳. 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公众急救培训中的应用现状[J]. 护理研究,2019,33(18):3176-3178.

[7]李梦涵,李恒,付航,韩意,黄鹏,袁素维,姚瑶,崔宇杰.国外院前公众急救模式对比及借鉴[J].重庆医学,2021,(04):70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