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培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培育

王丽

(石家庄铁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43)

摘要: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前提性问题。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实现,依赖于中医药文化继承历史、发展当前、面向未来。[1]。因此,推动中医药文化自信的继承和发扬,要坚持遵守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发展

中医药是打开中国古代科学和文明的钥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先行者。习近平指出:“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2]。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一、坚持遵守中医药发展规律

1、固本培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其核心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一脉相承、同源同构,坚持遵守中医药文化发展规律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和重视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思想。例如,基于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在中医学的运用,形成“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把人、社会、自然界视为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多因素出发,全面揭示人的发展规律,最大范围的考虑影响人健康的相关因素,这种思想使得中医学思维整体化、动态化。这种变化也表明,中医药在实践中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在与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时,不断在实践中反馈和修正,不仅完善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思想,而且还丰富提升了自身的内涵,推动了中医药文化向前发展。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2、交流互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性,赋予中医药文化也具有开放包容的学科特性。中医药文化自信的继承和发扬需要不断汲取世界文化成果。虽然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内容各异,各有自己的特点,但两者不可替代,是与西方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首先要采用辩证的思维。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借鉴西方现代医学,但是由于过度夸大西方理性与科学的特点,把中医药文化简单地视为非理性、非科学的,甚至出现否定传统、与传统彻底决裂的错误。中西医文化两个体系不是对立关系,我们应辩证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吸收外来文化。其次要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中医药作为传统科学,依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丛林之中。其古代形成之初就与当时的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交流借鉴,广泛汲取了国内外多种学科的知识精华,在西学东渐日益频繁时期,中医药同样积极敞开胸怀学习并吸收西医学科知识,力求形成中西医的汇通与结合。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自信只有开放包容、接纳异己,才能坚定自信走向交融。

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中医药文化发展道路上,既离不开一脉相承的守正传承,也不能缺少适应时代变化的创新发展。纵观中医药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传承创新史。“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3]。必须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1、传承中医药文化特色

中医药文化进一步的传承与创新,需要要保持自己固有的文化特色。中医药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健康维护的实践有机结合,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形成了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特色。如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理论学说,反映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在中医药学的运用。以及防治末病、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中医思维治疗法则等,有效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传承中医经典

传承中医经典有利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应用,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医药,重拾对中医药的自信。给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医经典是中医药文化的基石,抓住中医药文化自信发展机遇,迫切要求我们传承中医经典和领会中医经典的现代价值。中医药高校是传播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当前“中医教育越来越趋同于西式教育思想和研究模式,缺乏结合中医药自身特点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4]。在中医教学中出现重“西”轻“中”的现象,学生很难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导致中医理论基础不扎实。因此,中医药院校要立足,加强中医药文化功底,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必修课程。

3、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遵照“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是对原有内容的照搬,其本质内容是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医药理论的基础,到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将中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达到顶峰。从新石器时代神农尝百草传说,到当代女药学家屠呦呦抗疟疾中药青蒿素的发现。中医药与现代技术和医学相结合过程中取得的创新成果,表明了中医药文化创新优势和生命力。

三、推动中医药发展走向世界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推动其对外传播交流互鉴,不但能促进世界医药卫生的建设,为世界提供中国的智慧,而且还能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创新与进步,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全球化。持续、有效的发展和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1、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在2019年世界卫生大会上,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这表明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迎来走向世界的新机遇[5]。当前中医药已在18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中医药健康服务被世界上大部分人民所享用。中医药在不同时间、空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秦汉时期中医药传播到周边国家,到明清时代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传遍世界[6]。通过中医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东盟、欧盟、等国家、地区进行经贸合作的重要项目,成为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外人文交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例如,成立中医药中心,给沿线国家的当地居民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中,促进了中医药文化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互鉴。

2、加强海外学者“引进来”

“引进来”有两个涵义:一是积极引进中医留学生来华学习,系统的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让他们在长期的中医药系统学习中深入理解并应用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药留学生在中医药国际交流传播的纽带作用,减轻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中所遇到的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例如,国家在援外医疗中加入中医药服务内容,人民得到切实的健康服务,中医药受到国际各界广泛接受,打通民心,吸引海外学者来华交流与学习。二是积极邀请国外学者与我国专家开展合作与交流,以高级别的中医药文化学术活动进行中医药文化的上层传播。例如,在第二届中医药国际发展论坛上,借助“一带一路”政策,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学资源,惠及“一带一路”沿线人民,推动打造一条中医药与海外医学共商、共建的合作交流平台。发挥中医药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为中医药注入新的力量,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智广元, 张建华. 论中医药文化自信 [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 34(6): 7.

[2]习近平. 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 [N]. 2015-12-23.

[3]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M]. 人民出版社, 2014.

[4]薛芳芸, 段志光, 王军等. 着力中医药文化认同 坚实中医药文化自信基础 [J]. 医学教育管理, 2019, 5(06): 490-6.

[5]毛嘉陵, 侯胜田, 潘越,等. 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报告(2015) [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全文) [N]. 2016-12-07.

个人简介:王丽(1996-)女,汉族,石家庄铁道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