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孕期中重度心理抑郁现状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3

孕妇孕期中重度心理抑郁现状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黄杏玲,刘百灵,岑白梅,邓英玲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1]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儿童医院,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  目的 探讨孕妇孕中期中重度心理抑郁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及孕期心理抑郁的现状,为临床咨询及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登记并初次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人标准,共调查孕妇4309例,有专人对中重度抑郁的孕妇进行孕期管理及随访至妊娠结局。结果  参与调查孕妇共有4309例,年龄16岁-52岁,无抑郁2816例,轻度抑郁1108例,中重度抑郁385例(385/4309,8.8%)。随访中重度抑郁孕妇到妊娠结局有275例,1例失访,目前继续妊娠109例,在随访到妊娠结局的孕妇中,流产13例(13/275,4.7%),剖宫产98例(98/275,35.6%),足月顺产163例(163/275,59.3%),早产24例(24/275,8.7%),低出生体重儿15例(15/275,5.5%),产后42天内出现产后抑郁的发生率10.9%(30/275)。结论 孕期的心理抑郁发生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是产后抑郁的强预测因子,建议重视孕期心理筛查。

关键词 孕期心理 抑郁 妊娠结局 预后

怀孕、分娩和产后虽然是自然的生理过程,但由于体内激素及神经系统功能等生理因素的变化,这些时期也会带来情绪反应,例如担忧、焦虑和压力等,虽然一些女性很容易适应这些变化,但另一些女性则经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孕期抑郁是孕妇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短期内情绪急剧变化,如伤心、忧郁 、易怒甚至强迫和抑郁,严重者会现恐怖、敌对及精神性疾病。目前,国内研究孕妇孕期心理抑郁及相关因素已有一些报道,有研究发现,产前抑郁症的患病率在6.5%到12.9%之间,产后前3个月抑郁症的患病率高达19%[1]。一些研究则报道产前抑郁的发病率可高达30%[2]。近年来,产前抑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产前抑郁是产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强预测因子,抑郁心理可以增加母儿的并发症,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3]。本研究对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产检筛查为中重度抑郁的孕妇进行分析随访,探讨孕妇孕期中重度心理抑郁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及孕期心理抑郁的现状,为临床处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登记并初次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纳人标准:①孕早期(12周-13+6周)及孕中期(16周-20周)孕妇;②知情同意参加本次调査;③ 有自主能力,并能独立完成本次调查。在本人知情同意后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孕妇4309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专职护士指导孕妇填写抑郁自评量表 (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 ,同时由负责首诊的医生记录孕妇一般情况及相关的病史资料,包括孕产次、不良孕产史(流产史、胚胎停育史、死胎/死产史、或引产过畸形儿、生育或引产过染色体异常儿) 、是否合并疤痕子宫、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等。

1.2.2 判定标准:SDS: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1~4 级评分:20个条目相加之和为总粗分。总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标准分的分界值是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4],SDS评分M分界值即为筛查阳性。

1.3  随访:根据SDS的评分标准,由专职护士对对中重度心理抑郁的孕妇进行追踪随访至妊娠结局。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资料处理,采用卡方(χ2)检验(Fisher’s检验)对组间染色体畸变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早期中期孕妇心理抑郁筛查情况:参与调查孕妇共有4309例,年龄16-52岁,无抑郁2816例,轻度抑郁1108例(25.7%,1108/4309),中重度抑郁385例(8.8%,385/4309)。

2.2 随访 由专职护士对中重度抑郁孕妇进行孕期的随访及心理辅导,其中目前随访到妊娠结局275例,1例失访,目前继续妊娠109例,在随访到妊娠结局的孕妇中,流产13例(13/275,4.7%),剖宫产98例(98/275,35.6%),足月顺产163例(163/275,59.3%),早产24例(24/275,8.7%),低出生体重儿15例(15/275,5.5%),产后42天内出现产后抑郁的发生率10.9%(30/275)。(具体详见表一)

275例孕早中期心理筛查为中重度抑郁孕妇妊娠结局的情况

例数(%)

中度抑郁

重度抑郁

总数

275

248(90.2)

27(9.8)

流产

13(4.7)

12(4.8)

1(3.7)

早产

24(8.7)

22(8.9)

2(7.4)

剖宫产

98(35.6)

94(38.0)

4(14.8)

顺产

163(59.3)

141(51.3)

22(81.5)

低出生体重儿

15(5.5)

14(5.6)

1(3.7)

产后抑郁

30(10.9)

28(11.9)

2(7.4)

3  讨论

3.1  孕期抑郁及产后抑郁的现状

怀孕被认为是感受到积极情绪的时期,但它也可能是一个给女性带来严重心理和情绪变化的时期,例如焦虑和抑郁。抑郁症在育龄妇女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产前和产后期间。孕期抑郁是主要表现为短期内情绪急剧变化,如伤心、忧郁 、易怒甚至强迫和抑郁,严重者会现恐怖、敌对及精神性疾病。产后抑郁的发生可以从分娩那一刻开始,也可能是由于孕期抑郁症不断发展造成的,通常表现为疲劳、焦虑、睡眠障碍、情绪变化、易怒、失落和悲伤的感觉,有时甚至是自尊心的丧失。 目前,围产期抑郁症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研究孕妇孕期心理抑郁及相关因素已有一些报道,Gavin等[1]报道了产前抑郁症的患病率在6.5%到12.9%之间,产后前3个月抑郁症的患病率高达19%,Keliyo等[5]报道更高,产前的抑郁患病率为24.3%,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2],妊娠中晚期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分别是14%和30%; 在国内的研究报告中,孕期抑郁的发生率为23.15%[6]。不同的研究报道不同的抑郁患病率,考虑的原因是不同研究纳入的人群不同、方法不同等相关。在重度抑郁的研究报道中,Loomans 等[7]认为严重产前抑郁症的患病率可能会有所不同,范围在10%到 19%之间,具体取决于所研究的人群和怀孕阶段。而在本研究中,产前轻度抑郁的发生率为25.7%,中重度抑郁的患病率为8.8%,与相关的研究报道偏高;在随访中重度抑郁的孕妇中发现,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为10.9%,与Loomans 等报道相符,而国内的孙毅等[8]研究报道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7.49%, 相对于本研究报道的患病率略低,跟本研究纳入的病例不同有关。综上表明,产前抑郁是产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产后抑郁的强预测因子,因此,孕妇的孕期心理筛查至关重要,可使产后抑郁症早期发现早治疗。

3.2 孕期抑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女性抑郁症的存在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发病率上升或在全球范围内分布,还因为对个人、家庭和儿童发展结果的严重负面影响。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父母的抑郁症对婴儿的认知、情绪和身体发育以及行为障碍表现出负面影响;就本身而言,抑郁症的发作往往影响与配偶的关系质量和其他社会关系;导致母亲照顾婴儿的方式发生改变,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报道发现,产前抑郁症与早产、流产、低出生体重和宫内生长受限等不良妊娠结局相关,这也是婴儿发病的主要原因[9-10]。Khanghah等[10]研究发现,与没有抑郁症的孕妇相比,孕期抑郁在先兆子痫(p<0.01)、胎膜早破(p<0.01)、早产(p<0.04)、剖腹产(p<0.02)、宫内胎儿死亡(p<0.01)和宫内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母亲(p <0.001)差异更显着。在本研究中,随访中重度抑郁孕妇的妊娠结局发现,孕妇的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升高,与研究报道相似,但本研究存在不足的地方是随访的时间短,尚未对出生婴儿的的行为等进行进一步的追踪随访,也尚未设立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此外,产前/产后抑郁症甚至还会影响的育儿方式,一项队列研究的结果表明,产前抑郁症是儿童行为问题、儿童自杀意念和成人抑郁症早期发作的重要决定因素[11]。在另一项母婴队列研究中,探讨了孕妇产前抑郁的妊娠结果,发现婴儿和儿童神经发育和行为、儿童发育和母亲产后抑郁症的影响[12]。总的来说,产前抑郁症不容忽视,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产前抑郁一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我们要重视孕期的心理健康,对孕妇及时的心理筛查,及早发现孕妇心理问题并及时干预处理,对改善妊娠结局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孕期的心理抑郁发生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是产后抑郁的强预测因子,建议从事卫生保健专业人员重视孕期心理筛查,及早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的干预,可以使孕妇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Gavin, NI, Gaynes, BN, Lohr, KN, et al. Perinatal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J]. OBSTET GYNECOL. 2005; 106 (5 Pt 1): 1071-83.

[2] Setse R , Grogan R , Pham L , et 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health-related quaLty of liie during pregnancy and aftes deOvery:the Health Status in Pregnancy ( HIP ) study [J] . Matern ChdO Health J , 2009 ,13 ( 5 ):577 -587.

[3] Vlenterie, R, van Gelder, MMHJ, Anderson, HR,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Maternal Depression, Antidepressant Use During Pregnancy,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An Inpidual Participant Data Meta-analysis[J]. OBSTET GYNECOL. 2021; 138 (4): 633-646.

[4] Dunstan, DA, Scott, N. Clarification of the cut-off score for Zung'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 BMC Psychiatry. 2019; 19 (1): 177.

[5] Keliyo, ET, Jibril, MK, Wodajo, GT. Prevalence of Antenatal Depression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mong Pregnant Women Attending Antenatal Care at Health Institutions of Faafan Zone, Somali Region, Eastern Ethiopia[J]. Depress Res Treat. 2021; 2021 2523789.

[6] 夏贤,胡卫红,贺木兰,等. 孕妇抑郁/焦虑的产科相关因素.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9,22(3):180-185.

[7] Loomans, EM, van Dijk, AE, Vrijkotte, TG, et al. Psychosocial stress during pregnancy is related to adverse birth outcomes: results from a large multi-ethnic community-based birth cohort[J]. EUR J PUBLIC HEALTH. 2012; 23 (3): 485-91.

[8] 孙毅,莫玲,费晨,等. 云南省金平地区产后抑郁/焦虑的影响因素.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2,25(4):248-255.

[9] Vlenterie, R, van Gelder, MMHJ, Anderson, HR,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Maternal Depression, Antidepressant Use During Pregnancy,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An Inpidual Participant Data Meta-analysis[J]. OBSTET GYNECOL. 2021; 138 OBSTET GYNECOL.

[10] Khanghah, AG, Khalesi, ZB, Hassanzadeh, R. The importance of depression during pregnancy[J]. JBRA Assist Reprod. 2020; 24 (4): 405-410.

[11] Webb, R, Ayers, S. Cognitive biases in processing infant emotion by women with depression, anxiety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pregnancy or after birth: A systematic review[J]. COGNITION EMOTION. 2014; 29 (7): 1278-94.

[12] Liou SR,Wag P,Cheng CY. Longitudinal study of perinatal maieenaesiees,depee s ovesympiomsand anxoeiy[J] .Modwoeey ,2014 , 30 ( 6 ) :795 -801.


[1]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自筹课题(Z20200444

作者单位:545001 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儿童医院

通讯作者:刘百灵 E-mail:liubailing2008@163.com

作者介绍:黄杏玲(1986年9月1日),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主要研究领域:胎儿医学、产前诊断、遗传咨询。 E-mail:570622501@qq.com,通讯地址:广西柳州市城中区映山街50号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电话:1527741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