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诊疗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10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诊疗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谢树华1,江丽玲2

1.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341000  江西省赣州市

2.,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  341000  江西省赣州市

摘要目的对10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诊疗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到2022年1月之间接收的10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疾病临床诊疗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00例患者均出现头痛且持续加重症状,其中32例患者伴随呕吐症状、66例患者伴随发热症状,均在疾病早期表现明显;有8例患者视力下降,4例患者听力下降、4例患者意识模糊、10例患者肢体无力;部分患者伴随咽喉疼痛和咳嗽症状,10例患者肺部CT显示存在肺部炎症。结果显示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较小(P>0.05)。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包括基础疾病和免疫增强剂的使用。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表现有头痛、呕吐、发热、视力下降、听力下降、意识模糊、咳嗽等,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包括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基础疾病,因此提倡治疗时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提升效果。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诊疗特点;预后影响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发病率逐年上升[1]。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和真菌侵袭,从而引发隐匿性脑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为一种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病,起病隐匿,病程长,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容易误诊误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对于该病诊断标准尚不统一,治疗方案也存在争议,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问世,因此在诊治过程中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用药方法[2]。该病致残率高,病死率高达10%~30%,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3]。新型隐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人或动物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伤,且具有较强抗原性。据报道,新斯的明、万古霉素等传统药物不能有效控制新型隐球菌所致脑嵴液病变;伊曲康唑、氟哌酸等抗生素虽有疗效但毒副作用大,且会产生耐药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到2022年1月之间接收的10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16-77岁,均值46.44岁。

1.2方法

将患者分为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1)氟康唑加5-氟胞嘧啶(5-FC);(2)两性霉素B加5-FC;(3)先用氟康唑加5-FC后改为两性霉素B加5-FC。(4)先用两性霉素B加5-FC后改为氟康唑加5-FC。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采用Logistic回归线分析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软件采用SPSS24.0,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临床表现

100例患者均出现头痛且持续加重症状,其中32例患者伴随呕吐症状、66例患者伴随发热症状,均在疾病早期表现明显;有8例患者视力下降,4例患者听力下降、4例患者意识模糊、10例患者肢体无力;部分患者伴随咽喉疼痛和咳嗽症状,10例患者肺部CT显示存在肺部炎症。

2.2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较小(P>0.05)。见表1.

表1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方案1

25

8(32.00)

10(40.00)

7(28.00)

18(72.00)

方案2

25

10(40.00)

8(32.00)

7(28.00)

18(72.00)

方案3

25

11(44.00)

9(36.00)

6(24.00)

19(76.00)

方案4

25

9(36.00)

11(44.00)

5(20.00)

20(80.00)

X2

0.033

P

0.823

2.3影响疾病预后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包括基础疾病和免疫增强剂的使用。见表3.

表3影响疾病预后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组别

回归系数

标准差

WAld

P

OR

病程

-0.010

0.013

0.439

0.494

0.993

基础疾病

0.786

0.392

3.394

0.048

2.192

初次颅内压

-0.003

0.001

1.293

0.187

0.001

治疗方案

-0392

0.492

0.734

0.391

0.564

使用免疫抑制剂

-1.834

0.892

4.002

0.044

0.176

  1. 讨论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株逐年增多,导致治疗困难。脑膜炎作为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仍有一定难度,其中 隐球菌性脑膜炎(CM)最为常见。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极易误诊为其他类型脑实质炎或脑膜瘤等并发症而延误诊治,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指南推荐针对该病的综合治疗方案。

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容易出现在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和免疫缺陷综合症人群体内。据报道,系统性红斑疮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患者相当一部分有鸽子接触史。本组无1例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患者。存在鸽子接触时的只有2例,1例长期使用皮类皮质类固醇[4]。有86例患者有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提示CM疾病谱更加广泛。AMD治疗隐球菌感染效果理想,不需透过血脑屏障,其药物浓度仅为血药浓度10%-20%,注药后能够使脑血药浓度增强。氟康唑治疗CM效果理想,AMB配5-FC也被认为是治疗CM的标准方案。免疫调节治疗及重组细胞因子单独应用或联合抗菌药物应用也被证实效果显著[5]。CM治疗过程较长,分析其影响预后的因素能够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和疗效。也有研究发现,脑脊液压力和应用抗生素,激素、治疗方案也会对预后造成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100例患者均出现头痛且持续加重症状,其中32例患者伴随呕吐症状、66例患者伴随发热症状,均在疾病早期表现明显;有8例患者视力下降,4例患者听力下降、4例患者意识模糊、10例患者肢体无力;部分患者伴随咽喉疼痛和咳嗽症状,10例患者肺部CT显示存在肺部炎症。结果显示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较小(P>0.05)。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包括基础疾病和免疫增强剂的使用。

综上所述,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表现有头痛、呕吐、发热、视力下降、听力下降、意识模糊、咳嗽等,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包括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基础疾病,因此提倡治疗时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提升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爱新,王莉琳,姜太一,等. 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预后因素分析[J]. 医学研究杂志,2020,49(10):97-100,130.

[2]朱海兵,欧阳桂兰,王齐琦,等. 老年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22(5):538-540.

[3]何花,黄瑛,张燕玲,等.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0,41(12):112-118.

[4]栾和,吴泽宙,覃江龙,等. 腰椎持续引流对HIV阳性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J].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2):1159-1162.

[5]杨汝铃,龙晓茹,张祯祯,等. 222例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2020,42(10):1053-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