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保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针灸保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分析

万霄倩

常州市儿童医院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针灸保健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80例患者分为针灸组和常规组,每组人数相同,分别接受针灸治疗和西药治疗。比对两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针灸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常规组的77.50%;针灸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低于常规组的27.50%,P<0.05。结论:针灸保健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综合效果优于西药治疗。

关键词:针灸保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西药治疗

0.引言

本研究旨在分析针灸保健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现对研究过程及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综述

从本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中选取8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本研究分析对象。

纳入标准:(1)主诉在面颊上下颌、舌头等处出现明显、剧烈的疼痛 (疼痛形式为电击式、针刺样、刀割样、撕裂样等),持续时间最短为几秒钟,最长为2~3分钟,毫无征兆地发生后突然消失,且在疼痛不发作时毫无异常感的患者;(2)能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中医药理论,愿意接受中医针灸治疗的患者。

排除标准:(1)因遭遇车祸、击打等原因,导致面部、口腔等处受到机械性损伤以及患有其他口腔类疾病的患者;(2)在出现相关症状之前,受生活琐事影响导致情绪长时间低落的患者;(3)对本研究涉及的药物过敏的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80例患者分成两个小组:

(1)针灸组:总计纳入40例患者,性别分布:男性18人,女性22人;年龄分布: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63岁,均数45.62岁,标准差3.39岁;

(2)常规组:总计纳入40例患者,性别分布:男性19人,女性21人;年龄分布:最小27岁,最大62岁,均数45.71岁,标准差3.45岁。

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并未发现任何异常,P>0.05。

1.2研究方法简析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式治疗常规组患者。使用的药物是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卡马西平片,国药准字H23020821,规格为0.1g/片。用法用量为:①第一日使用时,每次口服1~2片(0.1~0.2g),1日两次。②从第2天开始,每隔一日,用药剂量可增加至0.1g,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2g,每天分三次服用,1次1片。连续服药4周。

采用中医针灸保健方法治疗针灸组患者。具体治疗过程如下:①主要穴位包括印堂穴、神庭穴、人中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外关穴、合谷穴。②如果患者伴有第一支神经痛,则应额外增加攒竹穴、阳白穴、丝竹空穴、头临泣穴。③若患者伴有第二支神经痛,则应额外增加太阳穴、下关穴。④若患者伴有第三支神经痛,则应额外选择颊车穴。针对以下穴位的行针方法为:针对攒竹穴,应将下针点选择面颊患侧眼眶上缘靠近面部中央三分之一处,在行针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反应,逐渐确定放射性压痛点。毫针规格为0.30×25mm,对准压痛点垂直刺入,之后需严格控制针尖方向,确保能够对三叉神经皮下分支予以刺激。每次针灸治疗时需留针30min,每天1次,1周4次,连续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界定

(1)按照下列标准评估两组治疗成效。①痊愈:停止治疗后3个月内,患者面颊各处剧痛未再发生,生活完全恢复正常。②有效:停止治疗后3个月内,疼痛偶尔发生且疼痛程度明显下降。③无效:所有症状均未得到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

(2)比对两组治疗期间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皮肤瘙痒三种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的有关数据,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x2”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当P<0.05时,表明比对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针灸组患者痊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8例、21例、1例,总有效率达到97.50%;常规组对应例数分别为14例、17例、9例,总有效率为77.5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灸组占优。

2.2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

针灸组患者治疗期间共发生1例恶心呕吐事件,无其他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50%;常规组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皮肤瘙痒发生例数分别为4例、4例、3例,总发生率为27.50%。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灸组占优。

3.综合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表现为:患者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会在短时间内反复发作剧痛[2]。现阶段,临床尚未完全探明本病的发病机制,神经周围学说认为病变发生在半月神经到脑桥间的区段,受到各种原因造成的压迫影响之后出现剧痛;中枢神经学说认为本病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感觉性癫痫样发作,导致患者三叉神经脊束核或者是脑干等处出现了异常放电现象,进而引发疼痛。临床针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封闭治疗、射频电凝治疗、手术治疗。这些治疗方式尽管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常用于治疗本病的药物包括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氯硝西泮,可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嗜睡、消化不良、皮疹、肝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不适感。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时,经由穴位对患者的神经、脉络进行刺激,在调节机体、祛除病因的同时,还能够大幅度降低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此可见,中医针灸保健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治疗效果较好,副作用较低,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杨琳. 针灸结合理疗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0例临床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8):175+180.

[2]李咏梅.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外医疗,2018,37(10):177-179.

万霄倩,女,1971 7 22 ,江苏常州,汉,大专,中级,研究针灸